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 
日 期: 2012-08-08 作 者: 王 洪 才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是以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作为指导思想的,并以学科理论体
系建设和建立精确、可操作的研究结论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在反思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
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指导思想之后,特别是在中西学术交汇过程中逐渐地接受了非本质主义的
思考方式之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走向多元化。展望未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将在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并获得突破,这将会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更趋成熟。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80021)
【作者简介】:王洪才(1966-),男,河北永年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传统
    1.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在我国,高教研究与其他任何科学研究一样,在研究路线上所遵循的是一种本 质 主 义 的 思 维 模式,[1]即认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探讨事物的本质,只有探讨出事物的本质,才能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才能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并为人类谋福利。[2]
    该思维模式建立在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上。本体论哲学认为,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有其内在规律,而规律是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只是其表象,其所隐藏的本质是固定不变的,规律就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本质,事物的特性就是由本质所决定的。由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同,所以大千世界就会表现出如此繁复多样。但复杂多样的世界又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在寻找事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相互区别的属性则是事物的特殊性,它决定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的属性则是事物一般性或共性,它决定了事物包含于统一体之中。事物最一般的、最普遍的属性就是事物的本原。[3]
    关于本质最后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则有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念,一种是唯物论哲学,它认为事物本质最终是以物质的方式存在的,这种物质常常被归结为最小的物质粒子。如物理学的进步就是在揭示不断可分的最小物质,目前人类对物质的测量已经进入到纳米单位。另一种则是唯心论哲学,它认为世界的最终存在是一种精神,它的最基本存在是绝对理念。这种哲学也就是理念论哲学。柏拉图是人们公认的理念论哲学的鼻祖。[4]
    2.本质主义的两种认识论路线
    无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哲学,他们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可知论立场,即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可以认知的。只不过唯物论认为,认识事物本质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且理性认识结果需要通过感性认识证明。换言之,唯物认识论采取一种还原论的立场,即坚持感性认识的基础地位,这一观点后来发展为经验主义认识论。[5]而理念论则认为感性认识只是激活理性认识的条件,并且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因此它不能还原为感觉经验,这一观点后来则发展为理性主义认识论。[6]
    据此,我们知道,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它可以被理性所把握的,因此它遵循因果律。经验主义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可以通过经验来证明,这一思想后来发展出实证主义哲学,逻辑实证论是实证主义哲学发展的高级阶段。而理性主义认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只能通过推理,也即思维的抽象来把握,换言之,只需要逻辑证明即可,不需要、也不可能还原为经验来证明。这一派主张后来发展出思辨哲学,黑格尔是这一哲学的集大成者。[7]
    3.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表现之一:思辨哲学倾向
    上述两种认识论立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都有表现。理性主义认识论表现在建设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努力上,它首先是承认高等教育活动具有与其他社会活动在本质上不同的属性,高等教育学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求高等教育活动本质,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规律,进而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服务。可以说,这是高等教育学建立的依据。换言之,如果不承认高等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现象具有不同本质的话则高等教育学就没有建立的必要。这也是我国普遍承认的学科建立的必要性的条件。[8]
    在承认高等教育活动具有自己的特殊本质之后,高等教育研究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一本质。但如何来认识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呢?一派观点认为要从寻找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范畴出发,即要知道高等教育是在什么基础上活动的。进行这一工作无疑需要逻辑思考能力也即人们日常所说的思辨能力才能解决,它不可能通过感觉认识来回答。相信理性思考能力在认识事物本质中的作用正是理性主义认识论一贯所坚持的。这也就是说要找到高等教育活动中最普遍、最一般的属性。[9]
    如何来寻找这个最普遍、最一般的属性呢?那只能从高等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找,从众多的高等教育现象中提炼出它的最基本的共同属性来。所以,它的考察就遍及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从中寻找最一般的、最普遍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征。如有学者认为“高深学问的教与学”就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最普遍的、最一般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征。[10]而有的学者则认为“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活动区别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根本属性。[11]
   找到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之后的进一步工作就是确立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然后建立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或概念体系,这个体系不同于日常的高等教育活动的工作体系或经验体系。[12]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就是反映高等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特征的概念范畴。[13]所以,有学者提出了“专业知识的教与学”是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14]而另有学者则提出了“知识”概念是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15]
    可以看出,这一研究路线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路线是一致的。
    4.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表现之二:实证科学取向
    上述从理论上来寻找高等教育逻辑起点的努力经常容易被人指责为理论研究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实际,不能反映现实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有人认为,研究高等教育不能从应然的推理出发,必须从实然的经验感受出发,所以他们主张应当从实际出发进行高等教育研究,希望通过归纳的、实证的途径找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这一探讨路线正是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反映,具体为实证主义的研究路线。这一派在研究策略上采取提出假设、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研究高等教育现象,通过经验的即可验证的方式来确立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基本关系。这种研究在寻找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及高等教育内部各种现象之间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确定这种关系也正是决策部门最急迫需要的能够提供科学依据的部分。这也就意味着,实践部门所要求的能够为现实提供科学的、可验证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工作者要建立自己学科的理论体系旨趣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最常见的实证研究如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研究是政府最关心的,因为政府非常希望知道究竟该投入多少到高等教育上,以及投入到高等教育上的经费究竟效益有多大,这样的数据能够为以后的进一步投入提供指导。为此,就需要建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学模型,而建立这个模型的前提是采集大量的数据,这种数据的来源无外乎从政府过去的统计数字中去获取或通过实地调查来获取。这类研究的有效性就直接取决于所获得的数据是否全面、客观以及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否经得起经验检验。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如他们关于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研究、高等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拉动影响的研究对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决策影响非常大。包括985政策的出台也是他们的杰作。[16]
显然,从事这些实证研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数据的全面性与客观性以及数学模型本身的科学性问题,这三方面问题常常容易遭受质疑。
    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非本质主义倾向
    1.非本质主义溯源及其基本立场
    如果从理论源头进行考察,则可以发现非本质主义思想的源头乃是怀疑论哲学。怀疑论哲学首先是对人的认识能力表示怀疑,即不相信人能够把握事物本质,认为人只能把握感性的世界,对理性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是无知的。怀疑论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休谟,[17]而康德则将这种怀疑进一步发展,并展开了对绝对理性的批判,提出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 区 别,他 认 为 人 的 认 识 能 力 只 限 于 此 岸 世界。[18]
    既然人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那么本质是否存在则成了一个悬案。而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对理性认识能力也大加挞伐,强调非理性的直觉因素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19]鉴于理性化的后果导致了科技对人类生活世界的宰制,西方出现了反现代化的思潮,这就出现了20世界80年代兴盛一时的后现代主义,这股思潮对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现代思潮中的解构主义对传统的知识进行了谱系学考察和考古学研究之后,发现知识与权力话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宣判了传统知识所坚称的客观、中立原则是不存在的。[20]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中心主义的否定,实质上就否定了本质主义存在的基础。
    非本质主义在认识论上还否定了本质主义所坚持的普遍主义原则。[21]因为本质主义主张要探求事物的普遍的、一般的属性即规律,非本质主义则坚持一种特殊主义原则[22],认为认识事物的独特性更有价值,而且这种认识并非理性能力所能够把握,而需要一种独特的方法即直觉,而这种认识是不可重复的,因为它的发生与认识的场景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只要人们的认识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论就不同。这种特殊主义的认识论原则也常常被称为视角主义。[23]视角主义主张尊重个体的认识差别,不应强求人们的认识统一。它认为强求人们的认识统一则注入了一种权力话语,这样同样是不客观的甚至是反人道的。
    非本质主义在本质问题上持建构主义立场,认为本质主义所承认的既定的、不变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本质都是人们思想建构的产物。人们的地位立场不同,关于事物的本质认识就不同,因此不存在统一的本质,从而本质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和多元的,什么样的本质就取决于所站的立场或视角。对于不同视角而言,它们都是合理的,它们之间是可以对话的,能够达到一种解释学的“视界融合”状态,[24]从而达到一种最优状态,而非一种唯一状态。这个观点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群体发表自己的观点非常有帮助。
    2.非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时代背景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非本质主义立场在无声中发挥着影响,这个影响首先是来自对高等教育研究自身的反思,其次是得益于西方学术思潮输入的激发。高等教育学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对自身努力方向进行反思,反思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证研究取向的得与失。而西方学术思潮对国内学术影响的不断加强又促进了这一反思。学术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中国的学术不可能完全独立国际的学术之外,高等教育研究也不可能独立于哲学社会科学大的学术思潮之外,在外部学术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时候,高等教育内部的学术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也在进行研究范式的调整,尽管这种调整常常是潜在地进行着。
    西方学术思潮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最直接的影响表现我: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为我国学者广泛接受,多学科研究思路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高等教育管理三角思想成为分析国际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而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但却是深层的。毋庸置疑,这些学术思潮影响主要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最初我国学界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思想是持排斥的态度,因为传统上一直把高等教育理解为高深学问的教育,认为接受高深学问教育的人也只能是少数人,所以不能理解为什么高等教育可以大众化。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规模扩张。这个举动在很大程度不是高等教育内部压力造成的,而是由高等教育外部的压力造成的。这个震动是巨大的,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我国高等教育在大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开始从满足精英群体的需求转向满足大众的需求。
    3.非本质主义对高等教育学的传统学科价值追求提出质疑
    多学科研究思想的引入[25],对人们建立高等教育体系的想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科建设中的传统观点坚持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独立的理论体系这三独立原则。[26]而在研究方法上大胆地采用多学科方法就使传统上所追求建立学科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似乎成为了一个伪命题。因为人们已经在怀疑高等教育是否是高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领地了,如果这两个独立性难以坚持的话,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坚持是否还能够继续坚持也成为问题。引入多学科方法,实际上就是开放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地,这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姿态,与当年赫尔巴特所宣称的教育学变成其他学科的殖民地不可同日而语。[27]当然,人们质疑最多的或最大的则是高等教育学能否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似乎许多人并不相信我国高等教育学者具有这个能力,理由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还很不丰富,仅凭历史资料是无法预见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的,因为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变化,高等学问的性质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是故人们对寻找逻辑起点和建立高等教育学体系均持怀疑主义态度。
    当然,人们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质疑还不止于此,人们甚至怀疑高等教育有没有不变的本质存在,高等教育的规律在处理高等教育与政治、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时究竟是什么样的。而伯顿•克拉克所归纳出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三角模型正好揭示了高等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高等教育体制模型。[28]我国学术界大都切身经历了高等教育受政治影响的时刻,因为这一经历时时让人们思考高等教育规律如何坚守的问题。同样,目前人们正在经历着经济运行方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这个影响让人们思考高等教育如何独立于经济方式的存在而坚守自己的本质。人们也怀疑高等教育能否超越文化影响而存在,人们发现文化烙印就存在于高等教育行动过程中。这一切都对高等教育本质和规律命题提出了质疑。
    人们更多的质疑是从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反思出发的,人们认为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仍然是大一统的体制,这个体制不利于大学办出个性特色;大学管理也是采用大一统的管理体制,而这个管理方式又不利于激发学者的学术创造性。这个大一统的思维方式都隐含着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的影响。因为按照本质主义的思维逻辑,大学的属性应该是统一的,也应该适用一个模子进行管理。这正是计划体制设计的出发点。而从现实出发,学术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大学办学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统一管理则使人们失去这个特色,使个体失去了创造性,所以,如何更尊重大学的个性和学者的个性成为一个内在的本质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要求则是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而传统的统一的教材、统一课程的思路显然是有悖于社会发展要求的。这一切都使人们感受到,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必须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哲学才能适应改革的需求。
     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非本质主义思潮主要是反思高等教育实践的产物,而西方学术思潮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发酵催化作用。换言之,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非本质主义的思考主要是从实践出发的,而非从理论思考出发的。
    4.非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提倡多元主义和个案研究
    非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具体表现就是提倡多元主义,在方法论上反对唯一方法或独特方法,认为无论什么方法只要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即可。此间,我们可以看到,多学科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非常流行,它不仅是基于高等教育学没有找到自己独特方法的事实,而且也是基于高等教育学研究逐渐走向开放的事实,换言之,高等教育学无法把高等教育作为自己独有的活动领地而阻止其他学科的渗入,这也客观地说明了高等教育学不是传统的学科,而是更像一个研究领域,即无须设立严格的边界,无须建立自己独特的方法,而在是否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方面则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29]满足现实需求是第一位的,体系建设则是一个长久的事情,不是急迫间可以解决的。
    非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重视个案研究,逐步从寻找规律和本质的宏大叙事中疏离出来。可以说,从美国流传过来的院校研究传统正是一种重视个案研究的方式。院校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研究范式,它综合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对于研究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非常有益。因此,在美国实行分权制和大学普遍实行自治背景下兴起的院校研究传统对中国呼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特色非常有帮助。这一研究趋势是高等教育研究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转移的重要标志。[30]
    非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表现,是把大众的需求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依据,否认把探求高深学问作为大学存在的唯一理由,否认实现国家利益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唯一目标,强调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多个利益相关者,认为学生不是单纯的接受教育者,他们具有自我成长的目标,高等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强调各个高校应该具有自己特性,不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此外,也不相信各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反映。[31]凡此种种,都是多元主义价值观的折射。
    所以,非本质主义思潮在高等教育研究的集中表现就是不承认唯一的研究目标、唯一有效的研究方法,从而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进入多元化时代。
    三、关于高等教育研究未来的思考
    1.本质主义的主流地位更趋式微
    尽管非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以渗透的方式进入高等教育研究领地的,但确实已经改变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面貌,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方式更加多元,开始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研究风格,这也为我国高等教育学派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非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对人们的研究思路具有很大的解放作用,但它并没有为高等教育研究指明方向,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只能在多元研究方式的对话中获得答案。可以说,非本质主义思潮既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张力,在客观上促进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思考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取向问题。
    在非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影响逐渐扩大的同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导地位,它们仍然坚持自己的乌托邦理想,仍然致力于统一的严格的学科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规律的寻求,似乎这就是学科建设的使命。在多元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下,这种努力的影响力将大不如前。
    2.非本质主义的势力扩展仍遭阻力
    在目前,对于非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没有人能够完全拒绝,这是基于人们对传统的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不满,因为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未能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提供比较满意的答案。但也没有人愿意完全地接受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因为这种思维方式不能保证为人们提供一个可靠的答案,而人们从心底里还是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可靠的知识体系,而不希望学术界出现人言言殊的局面。特别是,如果人们完全接受这种思维方式的话就意味着在质疑高等教育学对科学地位的追求,这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努力是一个重大的挫伤,而非本质主义思维路线还不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心态中,高等教育研究需要进行更艰苦的摸索。
尽管如此,非本质主义思维方式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影响呈不断扩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在大学去行政化的浪潮中,院校研究将发挥重要作用,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从而也影响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在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下,关注个性特质培养的质性研究范式将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尽管它们都不能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提供统一的方案,但至少增加了高等教育学发展前途选择的可能性。此外,多学科研究思路已经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尽显风采,可以说,现在很少有人再说高等教育学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研究方法了。这也说明,高等教育研究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摆脱了传统的唯一化的研究思路了。
    3.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将长期共存、相反相成
    无论承认与否,非本质主义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出现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高等教育研究出现了争鸣的声音,预示着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两者将在相互辩驳与诘难中共同得到提高。这一过程必然导致更多的更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学学派的产生,这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走向繁荣,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价值追求实现了多元化,也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的氛围更加开放和包容,也标志着高等教育研究拥有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从而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在百家争鸣过程中进一步走向深入和成熟。而对于这一现象本身的关注,也是高等教育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2][3][4][5][6][7][17][18]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修
订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71,722-723,67-71,111-112,669-670,1506-1507,526-527,1721-1722,710-711.
[8][9][10][11][12][13][14] 薛天祥文集[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38-42,45-48,37-38,4,21-23,37-38,39-40.
[15] 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江苏高教,1997,(2):9-12.
[16] 闵维方,文东茅,等.学术的力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9-158.
[19][20][21]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辞典[K].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280,519-521,305-306.
[22] 赵敦华.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J].学术月刊,2007,(5):3-40.
[23] 酒井直树.现代性与其批判: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问 题 [EB/OL].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ll/t20030826_0867.htm
[24] 万象客.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潮的视角主义[J].国外社会科学,1992,(8):39-43.
[25]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教育,2002,(1):10-17.
[26]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72-78.
[27] 陈桂生.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44.
[28]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5-161.
[29] 刘海峰.高等教育学:学科与领域之间[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45-50.
[30] 刘献君.中国院校研究将从初步形成走向规范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7):1-8.
[31] 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49-80.
[2]佚名.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http://jiaoyu68.vhost030.cn/zhengwu/html/?27859.html

2012-10-23 08:56:12 - http://www.ems86.com/
跳绳对提高大学生800米、1000米成绩的实验 9/10
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11/7
高职院校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0/25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12/13
提高煤矿企业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能力 3/1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