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特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吴秀林 郑 华/文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玉环县特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吴秀林 郑 华/文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吴秀林 郑 华/文(作者单位:玉环县建设规划局,玉环县城乡规划设计院)
玉环的古旧村落、古民居建筑由于在明清两朝曾遭“海
禁”、“内迁”之破坏,虽然遗存下来的大多是清中晚期和民国
时期的建筑,但处处渗透着独特的海洋文化底蕴,如:楚门镇
的东西村和石角村、坎门街道花岩礁村、大麦屿街道的上青塘
村、大麦屿街道的鲜迭社区、鸡山乡的洋屿村。如何保护开发
利用好古旧村落、古民居文化,从而提升玉环海洋文化建设的
内涵,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特色村建设现状
目前,发展农家乐旅游和乡村旅游,玉环县已形成2个省
级农家乐特色村,如楚门镇东西村和鸡山乡北山村先后被命
名为浙江省特色村。此外,樟岙村、垟根村等依托自身资源也
发展形成农家乐特色。但是很多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在消失,其
中包括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随着农村经济、
人口的发展,富裕起来的村民们都选择在更优越的地点划分
宅基地建新村,致使旧村的住宅“人去房空”,不少古村落都
形成了空心村或廉租村。农村的传统文化伴随着乡村面貌的
改变而变化。
(一)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淡薄,导致海岛古旧村落、古民
居建筑破败,生态环境退化
从总体上看,玉环县古民居的保护工作不容乐观,大部分
都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群众对古民居保护意识淡薄,认为古
民居保护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农村兴起了建房热,随意地拆“旧”建“新”或破坏古民居
79
CHINA Urbanization 城乡规划
2012.05|
周边环境风貌的现象十分普遍。我县许多古民居的布局、环境
和历史风貌已在农村建房热中遭到了严重破坏。过去那种依
山傍水,巷陌相连的村落格局已被一栋栋杂乱无章的现代楼
房和家庭工厂挤压得七零八落,古民居的典雅古朴氛围被破
坏。不少古村落和古民居还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
(二)政策措施不多,导致海岛古旧村落、古民居保护开发
无序
一是没有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目前,玉环县特色村中除
了东西村、石角村、北山村、樟岙村等少数村能利用自身特色
搞一些旅游开发,但总体上没有规划和市场论证,更没有相关
政策引导。二是保护维修质量偏低,缺乏专业指导和专业维修
队伍,改变原生态文化信息符号的真实性。以祠堂文化、宗庙
文化为例,渔农村大多是群众自发修缮建设,一些新祠堂、新
宗庙占地重建,并没有理清传承思路,去其糟粕,存其文化精
粹。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但面临失传
危机,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致使海岛古旧村落没个性魅力和文
化品位
玉环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省级3个,市级
22个,县级39个。随着乡村城市化,城市趋同化的演进,许多民
俗文化和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和记住它们,
就悄然远离我们而去,甚至惨遭人为的破坏。当前海岛古旧村
落的开发利用大多缺乏个性创意,未充分利用这些非物质文
化遗产,忽视古旧村落旅游的文化内涵。大多只在原有农(渔)
业生产和乡(渔)村景观基础上稍加改动,缺乏创新设计和文
化品位,产品粗糙;有些配套设施不足,餐饮、住宿的卫生状
况较差;服务落后,管理混乱。基本上属于雷同化发展、同质
化竞争。
二、规划层面的引导
在规划建设方面,玉环县对特色村的建设发展一直较为
重视。在玉环县域总体规划中有专门章节对特色村庄规划发
展引导进行阐述。在2004年编制的《玉环县古建筑(古迹)及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对全县的文物古迹进行规划保护。
同时,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美丽乡村”工程,在《县
域村庄布局规划》中根据各个村庄的资源环境,包括自然环
境、人文环境、经济基础等,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要求,
努力打造区域范围的特色村。
规划保护和培育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各类特色村和有
特色资源的特色村多个,积极推动发展特色村。重点挖掘历史
文化价值,村庄建设与旅游开发应与历史保护相协调。同时进
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将特色村的发展与县域旅游经济发
展、特色农业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特色村的发展要注重深入挖掘和提炼村庄的个性,因地
制宜,根据每个村庄的生态和资源、人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
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使每个村庄形成鲜明的特
色。
依托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农民
生活富裕、农村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打造乡村性、文化性、生
态性和体验性兼具的特色村庄,并要求村庄建设应与历史保
护和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重点保护村落整体空间风貌、历史
古建筑与传统街巷格局,保护村落中的古建筑、古树名木,并
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
三、保护开发与利用建议
(一)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
管理工作机制
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古村
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
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
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
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
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
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
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
在现实中很难开展。
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
部分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
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
行保护开发。如鸡山乡洋屿村和玉
城街道的江岩村就采用整村迁移
的方式,对原村落进行统一的开发
利用。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对解决
古村落的中的产权问题也具有一
定的启示意义。
表1 玉环县主要特色村保护与发展措施一览表
序号村名所在地主要特色重点措施
1 东西村楚门历史村落
挖掘历史文化价值,村庄建设与旅游开
发应与历史保护相协调。
2 垟根村
清港
休闲农家乐,文旦赏花、采摘、品尝
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将特色村
的发展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3 前赵村自然生态保护村、“农之宝”野生动物养殖场
4 樟岙村农业特色产业强村和台州市生态村
5 北山村鸡山乡渔家乐休闲:海上垂钓、赶小海、海上活动等
6 石角村楚门镇武术之乡、休闲农家乐,文旦赏花、采摘、品尝
保护保存很久的石质房屋,并进行整合
规范,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特色。
7 洋屿村鸡山乡海上布达拉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保护红十三军与国民党反攻大陆部队
作战的战壕、隧洞和堡垒。
注:考虑到玉环历史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挖掘以及休闲旅游与特色农业之间的互动,规划鼓励对其他具有一定历
史文化及产业发展特色的农村的保护与发展,并要求在下一步的片区规划中予以进一步明确。
80 |2012.05
观察Observe
(二)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
新村和古村的统筹建设,是要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
同功能,使新村和古村的建设中相互衔接。一个重要思路应该
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
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
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
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古村
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
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
围。
(三)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
取措施活化
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详细了
解古村内每栋老建筑的现状如权属、破损程度、市场价值、需
修缮的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等,在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联合
有关文化部门,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制订老建筑的详细修缮
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前提下,采取原来的特色建筑
材料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葺和改装,维
持老建筑原来的古朴外观和建筑装饰;二是可根据老建筑的
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内
部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水电、网络、照明等,满足现代日常生
活需要。
(四)结合传统的风俗习惯,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
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
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为了保留并
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
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
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
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
(五)加强对古村周边山丘、水塘、林地等自然环境资源的
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
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
护开发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
的氛围,开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

2012-10-25 11:59:58 - http://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