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书法思想研究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苏轼的书法思想研究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苏轼堪称“旷世奇才”,他的诗词是滋养和丰富后世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他的书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书法博采晋、唐、五代名家之长,独成一家,书法思想认识丰富而又深刻,生动而精辟地代表了宋代书法的总体倾向。该文将对苏轼的书法思想进行分析和探究。

苏轼的书法思想研究
姚志军 

苏轼认为通过书者和作品的双向交流,现实中的人生百味都能借之得到抒发,倾诉,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这也就是他所说“忘忧”的意义所在。学书为乐,聊寓其心,可以说,“自乐”和“寓其心”的书法论,已深入渗透了宋代书家的艺术思维之中,这与当时书法崇尚个性、注重创意的艺术精神不可分割的。苏轼“自乐”和“寓其心”书法论,体现在书法创作中就是以“尚意”为中心、以“不践古人”为标准的书法思想。
一、苏轼书法艺术的目的
苏轼书法艺术意义的思想从《题笔阵图》可以得到解读:“笔墨之迹,论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 在 《石苍舒醉墨堂》一文中他说“……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显然“自乐”、“寓其心”体现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书法在苏轼看来是怡养性情,超脱物外,臻于完善的审美方式,苏轼的这些思想之于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可谓标新立异。
中国书法追溯到秦汉、隋唐,在书法意义中占有主要地位的是其实际应用价值和功利目的。这是由于汉字是书法的载体,而汉字本身所承载着实用功能和功利目的。而苏轼认为,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有赋予其更深刻的内涵,其意义应该体现在书者的“自乐”层面上,书法应该如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具备抒怀寓情,乐在其中个的审美愉悦。这一观点已触及现代艺术理论中“游戏说”的内涵。书法创作本身就是一种近于游戏的活动,书者在这一活动中身心得以放松,惬意,满足。同时,苏轼还认为,书者的应该“寓其心”,即书者的心应该寓于书法作品中,张扬自己的个性,表现出一种源自内心的洒脱、率性、天真。总的来说,就是要去书者不做作、不刻意,天然去雕饰,书法艺术作品不能是一般意义上的汉字,应该表现书者的精神世界及心灵之语。
二、“尚意”与“尚淡”创作思想
尚意。苏轼在试论中说:“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在书法创作中非常注重通意,他认为,通意是创作出成功的书法作品的基础,以其为中心,书法创作中的其他问题就水到渠成,无须去顾忌太多的束缚。意代表书者的审美趣味和追求,是寓于作品中的个性化的精神境界。尚意要求书者要将自我的审美情趣、人格精神渗透于作品中,字如其人,体现出书者的理想人格等。他认为书者的人格决定了其书法价值。他还把绘画中的“传神论”引入书法创作中。“传神”就是作者主观感情的表达,是创作中的率性而为。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寓于笔墨之中,来表现自己的神情意趣。
苏轼的楷书书法作品绵中裹铁、雍容饱满,天真烂漫,被称为“苏体”。苏轼书《醉翁亭记》,字里行间给人以飘逸灵动之感,让人联想到苏轼豪放不羁,潇洒随意,为人正直的性格特点。这也体现了苏轼 “书如其人”书法观。
苏轼在《论书》提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阅一,不为成书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将“神”“气”置于重要的地位,而此二者也应该归属于尚意的范畴内,只有书者将“意”渗透在作品中,作品才能活起来,才能表现出自己的神采气韵,意的表现依靠的是书者文化底蕴及修养。宋四家都是文学家,而作为“旷世奇才”的苏轼的文学造诣是书法所不能及的。他饱读经史,学而不倦,其深厚的文化修养使得他书法作品中充溢着鲜明的文人趣味和哲理思考。对书法“意”的追求遥遥领先于技法的层次。
“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它人终莫能及尔。”“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这是黄庭坚对苏轼书法作品的评价,苏轼在自己的书法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了自己的潜意识,这样作品才能撼人心魄。
尚淡。苏轼评书,推崇平淡而丰腆、萧散而雅致的晋代书风,所以对张旭、怀素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张、素的狂草过于狂放,破坏了王羲之秀逸含蓄的书风。
苏轼在评论智永禅师时提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从中表达了以“平淡”为美的观点。智永禅师自幼潜心习书达三十年之久,书艺精湛,然而禅师最见功力的《真草千字文》却美的一尘不染,朴实无华,从中折射出了苏轼尚淡的审美思想。
苏轼在《题王右军帖》提到:“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再次表明了这种美学思想,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65期2014年第3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苏轼对于当时一些充满造作之感的草书作了批判,在多种风格取向中,他推崇的是一种自然朴实之美,这些都表现了他尚淡的审美观。
三、苏轼对书法审美风格的认识
书如其人,以人论书是苏东坡书法鉴赏论的中心。对于书者来说书法能够“寓其心”那么,书法鉴赏者在观赏作品时,也就会体悟出书者本人的志趣来。艺以载道,德润人心。是中国文艺理论历来所遵循的创作原则。古人把“须人品高”列为论书法风神八项之首。苏轼继承了这种的观点,并体现在他对许多书家的评论中。比如,“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之士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古之论书,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苏轼的鉴赏观更突出地表现在它对颜真卿的评价中。颜书在书法史地位堪比与王羲之,颜真卿以一生以义烈闻名,其书法气势磅礴,圆转浑厚、平稳端庄,独成一体,开创了一代新风,但是当时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新风有人不以为然。
但苏轼却观书如观人,独领其中的风采。他在《题鲁公帖》说:“吾观颜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由字联想书者的为人,再由书者的为人进一步鉴赏书作的艺术水平,是苏轼鉴赏论的实际运用。
再如苏轼在评论欧阳修的书法时说:“欧阳文忠公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退裕如也。”“欧阳文忠公书,自是学者所共仪刑,庶几如见其人者。正使不工,犹当传宝,况其精勤敏妙,自成一家乎?”欧阳修之在书法的成就平平,但苏轼因欣赏其人格,而看重其书作。苏轼的这种艺术鉴赏论,深刻地说明了书作与鉴赏的关系,
“心正则笔正"心不正则笔亦邪书家的作品蕴涵着自己的审美观,折射着自己的人格。,但是苏轼并没有绝对化地运用这种书论鉴赏观,如他在《题鲁公帖》中指出:“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以貌取人,且犹不可,而况书乎?”艺术作品并非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苏轼认为“人之字画工拙之外,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云。”指出,在书法鉴赏活动中鉴赏者的主观心理影响甚深。
苏轼的书法思想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的书法“尚意”、“尚淡”,透露着淋漓尽致又朴实自然的美感。苏轼的书法鉴赏论既着眼于书如其人,以人论书,却不偏颇,将其绝对化,这是艺术鉴赏的规律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国画院)

 

2014-11-03 14:01:14 - http://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