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测问句的语用分析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孟子》测问句的语用分析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孟子》测问句的语用分析 
杨春秋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  本文根据《孟子》中测问句的语义关系特点将其测问句划分为三类:求意型测问 句,即说话人提出问题,真诚地希望得到对方的意见;求同型测问句:说话人提出自己的观 点,希望得到对方的赞同或肯定;探测型测问句,即说话人试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探测对 方的看法,继而进一步摆出自己的论点。本文即针对这三种类型测问句,从语用学的角度, 关注《孟子》中问句和答句系统,采用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其测问句的语用特 点。
 关键词: 测问句;语用;会话合作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
  中图分类号: 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508( 2010)011-0053-03
   说话人对某一问题有看法,但不正面提出来,而是采用测度的语气,委婉的表示自己的 意见,这种句子叫测度句。①它是对事情的现状或未来做出推测,表示没有充分把握,或 表 谦虚和委婉的语气,或带有自言自语的味道。②本论文即针对《孟子》一书中这类问句系 统 ,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将这类问句细分为“求意型”测问句、“求同型”测问句、“探测型 ”测问句三种类型,从上述三种类型的问句着手,对《孟子》的问答系统进行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是对语言交流、传达信息的一般规律的分析,有表达内容和特定环境的前提下 ,如何调动汉语的各种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说话者能准确地传情达意,受话者能获取话 语原意,以达到交际的目的③。在进行会话的时候,总的说来存在基本的行为原则,最基 本 的是会话合作原则:保证信息传递能顺利进行,各方达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理解,根据格莱斯 的“会话含义”理论,含义可以通过交际双方都要遵守的“合作原则”和交际双方的“共有 知识”推得。格莱斯认为,遵守合作原则产生的是一般含义,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是特殊性 质的含义,也就是在实际的语言行为中,交际因为特殊需要,说话者与受话者双方会因具体 情况,不遵守上述的基本原则,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上述所说的特殊含义和一般含义都会 存在。

   一、“求意型”测问句的语用分析  
  说话人提出问题,真诚地希望得到对方的意见,我们将这类测问句概括为“求意型” 测问句,这类测问句,多是用很委婉的语气,或者是配合表推测的语气副词,来表示发话人 想得到真诚建议的虔诚态度。这类句子,都表明说话人,对一件事情有想法,只是在把握问 题的尺度上,自己掌握不好分寸罢了。而针对疑问句的疑问点所要求的回答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遵守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二是遵守合作原则的消极回答;三是不遵守合作原则的回答 。下面我们分析求意型测问句中问答系统的语用特点。
  1、遵守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
  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是指,听话人理解了问话人的疑惑之处,并认为知道或大致知道问 题的答案而作的回答,这种答语一般能消除问话人的疑惑,从而使问答交际得以圆满完成, 如:
  (1)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曰:“事道也。”《万章章句下》
  (2)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後食乎?”曰:“然。”  《滕文公章句上》
  例(1)中万章问孟子:孔子作官不是为了行道么?针对这个问题,孟子告诉万章说, 孔子是为了行道,针对疑问焦点,解除了他的困惑;例(2)中,问话人孟子在和他的学生 讨论许行的问题时,孟子推断地询问许行是不是先种粟的基础上然后才能食粮食,其学生给 出了答案,亦解决了孟子的困惑。这种问句针对疑问点来回答,解决了问话人的问题,是遵 守合作原则,进行积极回答的体现。
  2、遵守合作原则的消极回答
  所谓遵守合作原则的消极回答是指答话人掌握了疑问点,但是无法提供与疑问点相关的 信息而作出的消极回答,这种回答一般采用否定的形式,但这时的否定对象不是问话人列出 的选择项,而是自己对疑问点的认知情况。如:
  (3)万章曰:“今有御人於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礼,斯可受御与? ” 曰:“不可。唐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FJF〗吨〖FJ〗。’《万章 章句下》
  (4)“许子必织布而後衣乎?”曰:“否,许子衣褐。”《滕文公章句上》
例(3)中万章不明白,如今有一个在国都郊野拦路抢劫的人,他也依了规矩同他交往 ,也依礼节向我馈赠,这种赃物是不是就可以接受,孟子告诉他这是不可以,并说明不能接 收的道理。这里虽然是否定回答,并不是否定了万章的看法,而是从“礼”的角度告诉万章 ,这件事的不可行性。例(4)中孟子问他的学生许行是不是一定要先织布后穿衣服,其弟 子告诉他不是这样的。这些情况所进行的回答,与不合作原则不同,这里对预设进行的认知 否定,不是答话人的意愿,即答话人没有不合作的倾向(不是明知答案的故意否定),而是 根据实际的认知情况所作的回答。
  3、不合作原则的回答
  不合作原则的回答是指,听话人理解问话人的疑问点,并知道答案,但不愿意配合,在 这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采用回避的方式来进行的回答。
回避是指答话人知道答案,但作出的回答却是与问句无关的一个语句,王建平称之为“ 话题回避”④如:
  (5)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 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梁惠王说满怀希望的询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那对他的国家会不会有很大的利益,但 是孟子却以反问的方式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将问题转到了“仁义”的问题上;
  (6)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 反手也。”《公孙丑章句上》
  我们结合上下文知道,孟子对管仲和晏子是不齿的,所以他拒绝谈论这两个人,而直接 回答说是齐国的国力决定了统一。回避了问话者关于二人是否值得学习的问题,而是将问题 转到国家的实力上来,是采取了回避的方式。
  第二,采取回问的方式来进行的回答。
  这种方式是答话人不愿意就问题作出回答,而是用反问的方式来回答,如
  (7)曰:“若是,则弟子之感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武王 、周公继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 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公孙丑章句上》
  (8)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  于长人 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告子上》
  例(7)中,公孙丑不明白,孟子把统一天下说得那么容易,是不是文王也不值得效仿 了呢?孟子亦采取了反问的形式,问他文王怎么能比得上呢,在这里答话人不愿对问题作正 面回答,而是采取回问的方式回答问话人。例(8)亦采用同样的方式,间接的来回答对方 的问题。
    二、求同型测问句的语用分析 
  求同型问句,即发话人因为论辩需要,希望受话人给予认同或许可,所以问句系统中 基本上遵守礼貌原则,但是作为答话者因为自身能力或身份的特殊需要,有时遵守合作原则 ,有时不遵守合作原则。
  1、受话人亦遵守合作原则,理解焦点根据疑问焦点进行回答
  第一,采取的是消极的回答方式,如:
  (9)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 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公孙丑章句下》
  齐王说:不知那时,你可让寡人见见吗?但是孟子的回答是:“不凑巧,我也有病, 不能去上朝。这里孟子理解了的疑问点,但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未能满足对方要求。表现为 遵守合作原则的消极回答。
  第二,采用积极的回答方式:
  (10)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 以继此而得见乎?”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公孙丑章句下》 
齐王说:不知道以后是否能够相见。孟子告诉他,很希望相见,针对对方的疑问句给 出了肯定的回答,可以看作是遵守合作原则的积极回答。
  第三,发话人遵守礼貌原则,受话人不遵守合作原则,如:
  (11)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12)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梁惠王章句上》

  三、“探测型”测问句语用分析  
  探测型测问句,即说话人基本不需要对方回答,采取自问自答形式的问句,可以说只 是采取了礼貌性的原则,从对方的观点出发,猜测可能遭到的反对,继而进行有的放矢的论 证。LEECH效法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礼貌原则。该原则指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 作原则,让听话人去意会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是出于礼貌的考虑,邵敬敏归纳出礼貌原则的基 本准则:慷慨准则、谦虚准则、和一致准则,那么这里,体现在探测型测问句中的语用特点 的,便是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即在话语中尽量缩小与对方的分歧,尽量夸大与对方的一 致。如:       
  (13)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滕文公章句下》
  (14)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滕文公章句上》
  (15)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为己忧。夫以 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滕文公章句下》
  例(13)中,孟子在论述的时候,先试探性地询问对方,有没有学过“礼”,使回答在 范围上给对方一个心理准备,然后就“礼”的问题上给了对方答案;例  (14)中,孟子先预 见到了对方对自身理论的怀疑,并据此向对方发问,针对对方可能的疑问进行了论述;例( 15)先试探一下对方的看法,然后指出了问题的不可行之处。这样孟子在知道可能存在分歧 的前提下,将这个前提列出,然后分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现象,可以说它在尽量缩小与对方的 不一致,是礼貌原则中的一致性准则。


注  释: 
①文言语法[M].中国人民出版社,1987.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③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④王建平.对问句的几种应对方式 [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7,(5).
 参考文献: 
[1]杨伯峻.孟子词典[M].中华书局.1980.
[2](清)刘淇撰.助字辨略[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卢以纬 著,王克仲 译.助语辞集注[M]..中华书局.1988.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商务印书馆,1944.
[5] 王力.汉语语法史[M].商务印书馆,1989.
[6]绍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杨伯峻.孟子导读[M].巴蜀出版社,1987.
[8]罗雪娟. 语用学研究概述[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9]何刚. 疑问句的语言学解释——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J]. 当代语言学 ,1997,(2 ). 
[10]江蓝生. 疑问副词“可”探源[J].古汉语研究 , 1990, (03)
[11]陆丙甫.从语义、语用看语法形式的实质[J].中国语文,1998,(5).
[12]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3


收稿日期: 2010-10-11
作者简介:   杨春秋(1981~),女,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师,语言学硕士。

 

2012-11-12 11:25:28 - http://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