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视域下的学校教育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社会分层视域下的学校教育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社会分层视域下的学校教育 
王利娟
(长春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摘 要:  本文从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教育的 技术功能论和教育的再生产理论,并且通过具体的阐述指出学校不是一种再生产机构。
 关键词: 文化再生产;社会再生产;社会分层    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508( 2010)011-0031-02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晰, 各阶层之间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差别日益明显。马克斯·韦伯曾经确立了社会分层的三 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和威望——社会标准。这三个标准可以说 是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综合地位的最佳评价。韦伯认为,这三个标准既是互相联系的,又可 以独立作为划分社会层次的标准。其实,一个人无论其财富、权力还是社会地位的获取无一 不与个人受教育程度联系在一起。美国社会学家詹克斯通过研究得出:“受教育程度越高 ,收入也就越多。”“即便来自同一类型的家庭,考试成绩一样,最初职业相似,大学毕业 的人最终获得的职业地位也比只上完高中的人高;获得学士学位对收入有很大影响,高中毕 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景但没念完高中的人收入高约51%,而大学毕业生可能比具有同样背 景但大学没毕业的人收入多76%。”“不过考虑到收入,大学的选择就重要了,重点大学的 毕业生比非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收入多28%。”①教育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越来 越 明显,这一点已日渐被人们意识到并逐步强化。教育从理论上讲可以使人获得好的职业,进 入优势阶层,但实际上教育对处于劣势群体命运的改变似乎变得苍白无力。这不禁使我们疑 惑:学校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如何?它是一种再生产机构 ,承担着阶层优势传递的责任,还是社会流动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促进下层精英的崛起, 维持着社会的稳定?这就是本文所要剖析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技术功能论 
  教育是一个比较恒定地对人们的社会地位升迁起干预作用的变量。在现代社会,教育是 划分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人们获取较高职业地位和较高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关 于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有一种普遍的解释可以称为技术——功能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 点主要有:其一,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技术的变化和进步,工作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 这包括两个过程:技术要求低的工作在减少,而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在增加;同一工作其技术 要求在提高。其二,正规教育或在专门技能方面,或在一般能力方面提供训练,对于从事技 术要求高的工作是必须的。其三,就业所需的教育条件在不断提高,与此相适应,越来越多 的人在学校中接受年限越来越长的教育。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对美国的职业结 构与职业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社会阶层现象包括先赋性和自致性两种 内涵,而在影响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自致性因素中,个人的教育程度极为重要和关键,具体 体现在: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学历与职业地位具有很高的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 073②。学历不仅是当代社会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也是大多数人获得 不 同职业的最重要依据与凭证,是个人未来职业和收人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学历的人很 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在这种情势下,学生理性的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并开始攻读更高的学位 ,因为他们坚信,学历越高就越有可能接近好的职业。高等教育对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和上 升性社会流动的决定作用日益凸现。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不仅有利于人们最初的职业选择,而 且有利于以后的职业变换。正是在教育技术功能论的影响下,掀起了学习的热潮。虽然出现 了文凭热和文凭贬值的现象,但对教育发展来说毕竟是一大进步。

  二、以学校教育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理论  
  教育对社会分层的作用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功能论外,还有一种理论也不容忽视,那就 是社会再生产理论。该理论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中产阶级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有两 个机制:一个是基于财产的拥有,另一个是基于学术和专业的资格。拥有财产可以排斥大众 获得生产工具和成果,拥有学术或专业资格可以控制劳动分工中的重要位置。在柯林斯和布 迪厄看来,统治阶级通过控制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资本来实现社会再生产,把阶层 优势进行代际传递。
  柯林斯认为,教育是社会各个集团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是为获得经济优势、地位与 统治权的社会斗争的一部分。当今世界人们所受的教育(以学校证书来体现)被用来限制那些 竞争社会和经济领域中具有优厚报酬职位的竞争者的数量,并帮助那些享有“教育专利”的 人垄断这些职位。这就是柯林斯所理解的“文凭社会”的实质。帕金更进一步称此文凭主义 为“排斥性封闭”现象,如同资本主义社会中财产权利的排斥性封闭一样③。在柯林斯看 来 ,中产阶级越来越依靠专业性职业的获得来实现其社会地位和优越生活方式的代际再生产, 教育文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建立特殊职业的方式,这就是教育为何成为中产阶级再生产的场 所的原因之一。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口头高唱“人人平等”的教育实质上是对资产阶级的文化进 行再生产。“所有的教育行动客观上都是一种符号暴力”,这是因为教育行动具有双重专断 性,它“是由一种专断权力所强加的一种文化专断”。尽管教育行动采取的形式总是间接的, 但“无论从它的强加方式来看,还是从它强加的内容及对象来看,都最全面地符合统治集团或 阶级的客观利益”。④ 布迪厄从学校中的“文化专断”入手,指出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 文 化专断的变种。由于教育的文化专断性就是统治阶级的文化专断性,教师的权力是由统治阶 级授予的,这样他们能够合法教授的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学校教育系统正是通过这种限制性 把支配阶级的文化灌输在来自其他文化的儿童身上,使他们接受并认同这种文化专断和阶级 划分的合法性,从而传递社会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复制代际性的社会不平等结构。由于学 校所传递的文化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并非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遗产。因此,弱势阶层的 子女常常是学校教育的失败者,无法取得决定阶层地位的有效文化资本。而统治阶级的子女 显然在教育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他们更容易获得有效的“文化资本”,进而获得学历和文凭 。这样,统治阶级就通过教育实现了文化再生产和社会结构的再生产。
  但是,以学校教育为中介的文化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忽视了教育过程中人的自由和 自我决定的重要性,把个体完全当作受动的对象,没有考虑学校生活的复杂性,忽略了学校 场所中的争斗和矛盾。布迪厄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进而指出“以学校教育为中介的文化再生 产又具有某种随机的逻辑,它使得一个阶级作为团体可再生产自身,却并不能保证其中所有 的成员都能保住自己的原有社会位置。这种再生产机制在它所维护的阶级团体利益与它不可 避免要剥夺的一部分人利益之间,无法两头兼顾。然而出于增强隐蔽性的需要,教育制度告 别了那种公然给予每个人它暗中要给予他们的东西的做法,对每个人提出了相似的要求”。 ⑤
  可见,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下层社会对统治阶级文化的抵制势必改变社会再生产的 结果。此外,学校对其传授的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不是全盘接受。尤其是随着现 代学校独立性的增强,再生产理论的解释力越来越微弱。

    三、学校不是再生产机构 
  社会分层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具有很强“刚性”的结构。尽管在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市 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中,几乎不存在任何歧视性地限制人们进行社会流动的正式规范或制度; 但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内在驱动力会使统治阶级想尽各种办法建构社会阶层壁垒,限制阶层 之间的流动,并试图将这种分层秩序代代传递下去。那些占据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利用自 己的优势地位,将其利益或社会资源从一种社会位置转移到另一种社会位置,分层秩序的继 承性在变迁的过程中依然得以保持。这样一种再生产逻辑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都发挥着作 用,即便是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这种再生产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流动方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分 层标准。虽然在实践中学校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 途径。而且,上层阶层要想通过教育再生产的方式实现阶层传递,也必须通过考试制度这一 途径。因而只有那些较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在考试中取胜的个体才能进入精英阶层。这表明 阶层传递存在严格的限制。可见,优势阶层对教育控制的能力可能在减弱,通过教育这种方 式所选择的社会精英,其社会背景结构可能会发生改变。一些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方面 处于劣势的群体,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学校教育的后果可以说是非 整体性再生产和下层精英的崛起,学校绝不是再生产机构。


注  释: 
①(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 99:445.
②刘慧珍.教育社会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18.
③牛海彬.解析布迪厄教育再生产理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6,(5).
④⑤P.布尔迪约,J.C.帕斯隆.再生产:一种教育系统理论的要点[M].北京:商务印书馆,20 02.
参考文献: 
[1]郑华.从起点均等的角度试论教育公平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 ,2000. 
[2]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5]曾德强.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  2009, (5).
[6]张似韵.学校教育体系与社会等级制的再生产——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述评 [J ].  社会,2002,(1).


收稿日期: 2010-07-13
作者简介:   王利娟(197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博士,主要 从事社会工作和教育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2012-11-12 11:20:02 - http://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