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看不见的人》中自由与爱的主题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小议《看不见的人》中自由与爱的主题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小议《看不见的人》中自由与爱的主题 
魏 萍
(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在探索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失落问题的中心主题的同时,对自由和爱这两个次级主题也进行了细致的探究。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埃里森;自由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7508(2010)12 -02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它通过反映美国黑人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歧视探索了其个性和自我本质的失落问题。埃里森在探索黑人个性和自我本质失落问题的中心主题的同时,对自由和爱这两个次级主题也进行了细致的探究。
  没有自由就不能维持骄傲。黑人兄弟必须要拥有摆脱奴隶制的自由、摆脱合法歧视的自由、摆脱不卫生的住所和被强行逐出的自由、摆脱政治利用的自由,最至关重要的是摆脱自身弱点和恐惧的自由。没有爱,任何人都不会完全彻底地接受与他同种族的所有人的亲情;没有爱,反抗只是毫无目的的怒喝;没有爱,骄傲只是一种极有害的罪恶;没有爱,自由仅是一种许可。
  《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在处理自由这一主题时首先将其放在黑人经历的结构之内。这种结构特别恰当,因为美国的黑人一直是距今最近的合法奴隶制的受害者。在小说当中,埃里森推进自由主题的手法之一是反复提到主题的对立面—被奴役。每当人们承担起阻止他人活动自由的责任时,他们一直使用锁链。因此,锁链是一种看得见的奴役标志。甚至自己获得自由、但并不真正关心他人的大学校长布莱索也保存着一节光滑的锁链,他把它摆放在办公桌上,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摆脱奴役、取得自由的提示物。而塔普兄弟的链环,这位年长者赠给主人公的链环,是剥夺自由和剥夺使人类团结的理想的象征。塔普曾在南方的一个由锁链拴在一起的囚犯队里戴过这些锁链,上面仍然留有他用来解放自己的斧刃的痕迹。正如他告诉主人公的那样,它们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两个字:“是”,用它来回答自己是否有能力获得自由;“不”,用它回答想从他那拿走东西的人。在我们看来,好像塔普的这两个字表达了这个被砸断的锁链的全部象征价值,可是主人公后来的行动扩大了这个象征手法。锁链同链环具有另一重要意义:即捆绑或连接在一起。主人公将这个脚镣放在口袋里,时不时地抚弄它,把它抻出来,并且在他最后一次同汉布罗面谈时让它在指结上滑动。它也是所有人类之间的亲情象征,因为所有的人都以某种方式受到奴役,都渴望自由。
  主人公清晰地记得他的祖父,这个从前的奴隶的临终遗言。《解放宣言》的颁布也并未使黑人摆脱歧视和公开的迫害。甚至叙述者相对幸福的童年也被他祖父最后的遗嘱蒙上了阴影。当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时,在他获得他所需要的奖学金之前,他屈从于侮辱。我们会发现几乎《看不见的人》的每一章都谈到对黑人自由的限制。作为社会力量代表的白人头面人物、黑人校长、牧师、医生、工厂主以及兄弟会领导等都试图控制和操纵现实,他们坚信依靠他们的意志能够改变一切。社会中的各种机构组织都以某种方式将个人纳入到其桎梏之中,使个人失去把握自己行动的自由。然而,如果这部小说只论述黑人的自由,它就会缺少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所必须展现的普遍性。埃里森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自由的主题与其它的主题的阐述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描述出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对自由的追求。
  当主人公走在街上吃着热乎乎的烤红薯时,深切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不禁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由的感觉,不再为自己是流浪的南方黑人感到耻辱。对于这个年轻的黑人来说,毫不内疚地吃他喜欢的食物是一个自由的宣言,是一种摆脱布莱索博士那种接受白人的口味的自由。
     参加一个政治组织兄弟会后,主人公有了新名字、新身份,他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新人。他努力工作,再次渴望以此走向成功,但不久,他的表现被指责为个人主义。他看清了兄弟会成员们自私虚伪的本质,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过是在充当兄弟会的工具。他更加强烈地感到“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在地下室里,主人公离开了喧闹的社会,有了行动选择的自由,找到了自我,“活了二十多年,直到发现自己是个看不见的人,才意识到自己是个活人。”(P6)
  主人公从地下藏身处出来时,他所获得的自由非常具有代表性,这种自由是全人类必须获得的自由。当然,他要为获得自己的自由而经历漫长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能在追寻自由中迷失自我。小说告诉我们:在现实中要得以生存,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管好自己,力求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善自我,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可见性”,抛弃对左右其命运的各种力量所抱有的幻想,方能获得自由。
    在《看不见的人》结尾处,如果主人公接受隐身,呆在地下藏身处,那么他就不可能成为那个使我们掩卷难忘、具有非常完整个性的人。我们应该注意到使他走到地面上来的一个重要因素—爱。在这里,爱是指那种无私的爱。小说极为清楚地说明实施这种爱不是件容易的事。叙述者并非轻易地获得它,其他任何人也都不会轻易地得到它。的确,这位年轻的主人公对许多他遇到的人都怀有深刻的仇恨—布莱索博士、雷斯特鲁姆兄弟、枪杀托德的警察、情愿剥削任何人乃至全人类的杰克兄弟,以及帮助前者进行剥削的汉布罗兄弟。—直到小说结尾,他也未轻易“宽恕”他们。但是他最终还使决定使自己摆脱那种导致自己的毁灭的仇恨。正如他所说:“我得去爱。” (p535)
  事实上,在整部小说中我们都能感觉到这种无私的爱。从他对被赶出家门的那对老夫妇的同情,从他对玛丽的关心以及他决心找个工作以减轻玛丽的经济烦恼这些方面,我们都能看到这一点。然而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的是他对托得·克利夫顿同志般的爱慕和他对他的死所表现的悲哀。
     玛丽·兰博把昏厥在街头的主人公带回家中悉心调理,此后他便寄居在这里,度过了他来到纽约后最愉快的一段时光。玛丽热情好客,而且她并不为主人公无力支付房租而改变她对他的友好相待。她的一言一行都能让我们感觉到她那种无私的爱。“你放心好了,我会像照顾别的人那样地照顾你的,我的名字叫玛丽·兰博……兄弟,玛丽小姐总是帮助别人,你需要一些帮助,因为在这里你和我一样是黑人。”(P230)对主人公而言,玛丽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来自我的过去中某些东西的坚定、熟悉的力量, 这力量像来自我的过去的某些东西,使我不至于卷入到我不敢正视的某种未知世界中”(P235)。此外,塔普兄弟将那节象征他挣脱枷锁的铁链送给主人公的亲密表示也是一种爱的体现。正如主人公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就像一个人把祖父的表传给儿子,而儿子接受这块表并不是因为这只老式表本身有什么用,而是因为父亲的行为里含有未声明的庄严肃重的色彩,这行为能把他和他的祖先联系在一起,这是他在人生路途中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也为他那模模糊糊、混沌一片的未来增添了几分具体的色彩。”(p360)
     通过仔细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爱这一最深刻的人类情感是由托德·克利夫顿唤起的。我们可以感觉到主人公初次遇到这个英俊优雅的年轻黑人就表露出对他的喜爱。“我发觉他肤色很黑,长得很漂亮;一副黑色大理石般的容貌,轮廓清晰……在他面颊的轮廓里,非洲人的柔中有刚和盎格鲁-撒克森逊人的坚韧强悍微妙地交融在一起。(p335-336)”另外,拉斯尽管不喜欢主人公和托德在兄弟会充当工具而与他们敌对,但他对托德的感情却是另一种爱的体现。他在拔出刀准备刺杀克利夫顿时瞬间表现出一种无能,并哭着解释说他们的黑肤色使他们成为兄弟,并且称克利夫顿是个天生的王子。他拒绝给托德以致命的伤害,而且三次缩回刀子。他哽咽地告诉他所要伤害的人,他本该为有人胆敢攻击“说教者”而杀了他,可是克利夫顿是个黑人,他下不了手。他情绪激昂地坚称,黑人可能得到的亲情只能是同其他黑人的亲情。为了强调这点,他挥舞刀子,列举着白人所鄙视的黑人的头发、嘴唇和非洲传统。事实上,主人公和拉斯对托德的感情正像很多黑人彼此间的感情一样,是曾一度被称为仁爱的那种爱,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无私的爱。
  正如从小说的结尾处我们所能看到的那样,主人公的视野得到了扩展。他所看到的是人和生活自身所显示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是令人向往的。他也看到,在他将愤怒和痛苦与其他人交流时,他驱散了自己很多的愤怒和痛苦。替代他的愤怒和仇恨的情感是爱。而且主人公告诫读者,他们也必须去爱。不管人们的差异有多大,爱都将成为他们排除所有的混乱、痛苦、迷茫和敌对,将他们联结在一起的唯一的力量。
    埃里森对黑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黑人好比身在一个罐中,而这个罐子必然是透明的,黑人不用等待什么救世主前来打开塞盖以获得自由,他能够自己看见并 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与其他人取得认同。黑人之间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黑人还受白人影响。他坚信以牙还牙的暴力手段无法消除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仇恨,黑人和白人相互理解、融为一体才是黑人被承认的真正途径。黑人与白人的真正融合将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路程。面对种种挫折和磨难,黑人应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始终坚信黑人和白人总有一天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像兄弟姐妹一样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作为黑人作家,埃里森摒弃了黑人文学的传统模式和概念化的说教,将目光探究到民族、历史的深层,将对民族、自我的探究纳入到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中。

 

参考文献: 
[1] Ralph Ellison,Shadow and act, New York Press,1964.
[2]付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3]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M].北京:译林出版社, 1998.


收稿日期: 2010-10-10
作者简介: 魏 萍(1974-),女,硕士,长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和英美文学。

2012-11-12 11:02:30 - http://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