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淳宽 :高校科普出版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何淳宽 :高校科普出版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高校科普出版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何淳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230026)

 

 

摘要: 高校出版媒体依托高校人才聚集与专业深度等优势,是出版科普读物最有条件的组织,高校出版媒体应发挥独特优势,成为科普读物出版基地和高校科普常态化的重要载体,进而建立高校科普长效机制。

 

关键词:科技传播;科普出版;高校科普长效机制


引用本文:何淳宽.高校科普出版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价值工程,2013,01:297-299.

 

基金项目:本文获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2 年度重点项目“公共科学服务体系理论视角下的大学应对策略研究”支持(项目号:SK2012A129)。

 

作者简介:何淳宽(1977-),男,湖南道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副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高校管理。

 

0 引言

高校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学术传播系统,如学报、图书出版、网络等等,这是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服务体系,高校这些传播载体同时又可以进行科普传播,正是高校有自身较为完善的科技传播系统,使其在国家科普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出版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高校科普传播的常态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并强化高校科技传播系统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 高校学术传播与科普传播的兼容性

高校学术传播主要有四种载体:期刊图书、研讨会议、网络媒体、音像制品等,这四种载体构成了高校的科技传播系统。高校科技传播系统历来以学术传播为主要功能,是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支撑服务体系。但是,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传播载体,把学术传播与科普传播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传播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科技传播系统中的学术传播与科普传播有一定的兼容性,尤其是期刊图书出版载体的兼容性更强。

从图1 可知,学术传播与科普传播在目的、内容、载体和接受对象上“大同小异”,其兼容性可从三方面分析。

1.1 传播载体的开放性 高校科技传播系统载体主要是期刊图书和研讨会议两种,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互联网和音像制品也成为重要的传播载体,特别是纸质期刊图书,由于携带方便等条件,有利于信息接受者阅读,今后也必然是高校重要的学术传播方式。任何科技传播都具有开

放性,开放性必然导致兼容性。传播载体是工具,作为工具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高校如何根据不同文化层次的公众需求来开展科普,实现科普有的放矢,这是在科普范式转型中的重要课题,这给长期以学术出版为主的高校传播系统提出了新的任务:高校出版媒体必须用好开放性的优势,成为高校科普常态化的重要载体。

1.2 传播载体的经营性 高校科技传播系统的载体作为传播工具,世界各国都在共同使用,并且成为了传播产业。作为传播产业,传播者有一定的成本,接受者必须承担一定费用才能受益,所以,科技传播的经营性特征是一种共性。学术传播与科普传播都属于知识传播,受知识产权法规的保护,这是科技传播经营性的法律基础,非经营性的传播载体基本为互联网上的公益性网站,在网络学术传播中,收费网站仍然是主体。高校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的门户网站开辟“科普频道”,但更重要的是利用纸质出版载体来建立科普传播的长效机制。

1.3 知识传播的公益性 从本质来说,知识传播是教育活动。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为社会提供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高校既是学术组织,也是公共服务组织,其“公共性”就是体现在为社会公众服务。所以,无论是学术传播或科普传播,都具有公益性的特征,高校编纂各种科普读物,满足社会公众学习科学的需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种神圣使命。

1.4 科技传播的互动性 开放性、经营性、公益性也同时产生了互动性,科技传播并非单向运动方式,科技传播系统作为信息源,它向公众传播后,公众有权对这些信息进行取舍,并且进行质疑和展开讨论,学术争鸣就是建立在学术传播基础上的,没有学术传播也就没有学术争鸣,科普传播也同样,必然存在着信息反馈和互动,从上图的“反馈互动”可知,反馈互动信息最后集中到传播系统,即信息源,最终实现学术争鸣和公众与科学家的互动,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文化氛围,也是学术民主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方针。

2 学术出版与科普出版的互补关系

高校要发挥科技传播在国家科普体系中的作用,必须处理好科普出版与学术出版的互补关系。

2.1 科普出版是学术出版的基础 科普范式转型是以全民为对象的继续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即有“高、中、低”三个不同的对象,这是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钱学森先生一直主张科学家要编写科普读物,他在上世纪80 年代就提议“学生毕业时除了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还要有一篇科普文章。研究生应该完成两个版本的硕士或博士毕业论文,一个是专业版本的,另一个是科普版本的。[1]”现在看来实现钱学森的提议可能还有一定难度,但科学家必须以通俗易懂的行文方式来推广科技成果却是必须的,古今中外大学问家有个共同的特点,即写文章讲究通俗易懂,只有对专业有较深的造诣,对创新过程有切身体会才能做到比喻恰当,才能做到形象生动,深入浅出,信手拈来。从经营效益角度看,科普读物发行量大,盈利可能性高,有了盈利才能支撑学术著作的出版;从社会效益角度看,科普读物与学术著作同样具有社会效益,而且都要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科普出版为学术出版奠定经济基础,学术出版为科普出版奠定学术基础,两者的互补关系显而易见,至为明晰。

2.2 科普出版促进高校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积累与创新的宝藏之地,文化发展的一般路径是:文化积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出版既是文化积累,也是文化传承。中华民族创造了文字,发明了造纸,文化才可能通过出版传承下来。现在有的年轻人对“四大发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对孔子、孟子、孙子、老子知之甚少,这是文化传承中的“断层现象”,这种“断层现象”不扭转,就会产生历史虚无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高校要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对此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要坚持创新,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二是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不能局限于单一的路径,要创新文化传承的手段和方法。无论从什么角度理解,高校出版传播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必须置于科普出版的层面上来认识,例如出版“中国科技史小丛书”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把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了解,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使国人更热爱科学,科普出版之功效由此可见一斑。

2.3 科普出版有利于提高高校知名度 高校出版必须承担教材与学术著作的出版,这是毫无疑义的,出版科普读物也对提高高校知名度有重要作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曾经载文谈学术期刊刊登科普文章问题,文章认为,科普的非功利侧面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术期刊也应该加强科普功能。文章从定性和定量研究角度,论述了学术期刊增强科普功能不会影响其学术地位,反而可以增加其社会影响力。文章指出:“一本期刊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学术水平,也取决于受众面、读者面。学术期刊适当增加科普的相关内容,注重期刊的科普功能,这并不会影响期刊的学术地位,反而可以增加期刊的网络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建议学术期刊适当增设科普栏目。[2]”这个建议虽然讲的不是图书出版,但其理与图书出版相当。科普出版可以提高高校的知名度,使没有机会上高校的读者,能读到高校为他们出版的知识读物,读者这种心理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是不可忽视的,进一步认识高校出版的有为之处,是繁荣科普出版的必经之途。

3 努力发挥高校科普出版的优势

高校出版科普读物有特殊的优势,由于依托高校的资源,有些优势是其他传媒不可比拟的,充分认识这些优势是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对此,可以从三方面来讨论。

3.1 发挥专业深度优势科普读物的作者要有扎实的专业深度。科普读物一般有“深入浅出”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引人入胜”才是生动的科普读物。科普读物的质量与作者的专业深度紧密相关,专业深度是写好科普读物的基础,从这点看高校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高校的专业人才基本上都是专业深厚之士,而且,高校专业学科范围很广,基本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综合性高校基本上都能覆盖到各个学科,从专业深度和广度来说,高校科普读物编撰的条件非常好。

另外,高校的专业优势还体现在教育特长,科普读物是把科技知识传播给公众,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因此,针对公众的文化基础,掌握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有的放矢”,高校教授有教育经验,能做到“深入浅出”来写作,这也是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所无法比拟的,所以高校的专业优势是承担科普读物编撰的有利条件。

3.2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包括作者队伍与编辑队伍两个方面,高校是科技专家聚集之所,两支队伍都有很强的优势,关键在科普出版方面如何发挥这两支队伍的优势。有文章指出,“在我国的科普图书市场中,直接由各学科著名科学家创作的科普图书很少。在美英德等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中,一些最好的科普读物基本上都是由科学家创作的[3]”。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公众比较关心科学,科学家有积极性,我国公众也在关心科学,关键是我们的组织工作没有做好,科学家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公众参与科学的渠道也不畅。

组织高校作者队伍,要着重发挥教授的主编策划作用,这是能否调动人才作用的关键。教授掌握前沿科学动态,是科普读物最佳策划与编撰主持,教授可以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来具体撰写,硕士、博士研究生写科普读物不但不会影响教育质量,反而有利于研究生学习成果的进一步巩固。要求我国科学家直接写科普读物,从目前情况看还有一定难度,但科学家出面主持编撰工作,定框架,把握质量是可以的,从这点看,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来从事科普读物写作并非难题。

要发挥教授审稿把关的作用。事实求是地说,完全依靠出版媒体自身的力量来承担图书编审是很难的,出版媒体从管理角度考虑选题规划和提高科普读物的编辑技术,稿件的内容质量则要委托教授把关,而出版媒体重点是为编撰团队提供服务,并且在发行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的核心问题是做好服务。

3.3 发挥高校科普常态化的载体优势 高校要实现科普工作常态化,不仅需要组织载体,同时还要整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科普知识资源、设备资源等等,科技传播最简单的方式是作报告,但一场生动的报告包含了幕后大量艰辛的劳动,科普活动首先需要撰写大量的材料,这个材料实际上就是教材,但在讨论科普工作时,这个关键问题往往被忽略。高校出版媒体要有计划出版大量的教材,专职科普工作者才能更好的宣传,高校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就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科普读物。

高校承担科普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和法律赋予的义务,具体来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规定相关。科普范式转型是由实用技能向科学素质的转换,由“临时任务”、“阶段任务”向常态化转换,高校承担的科普教育要实现常态化,必须有固定的组织载体来承担这项任务,综合考察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高校出版媒体有较好的条件来贯落实高校在科普工作中的目标和意图,也是最有利于实现高校科普常态化的组织载体。

4 强化高校科普出版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路径

高校出版媒体如何实现从专业学术出版到有效承担科普出版的转变,找准强化高校科普出版地位和作用的路径,关键在整合科普资源的过程中做到“四个结合”。

4.1 与国家总体战略结合 科普出版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具体行为,必须与国家总体战略紧密结合,围绕总体战略目标来制定科普出版规划。国家制定的总体规划具有宏观性,是方向性、目标性的规划,高校科普出版是微观性的实施规划。要做到与国家总体战略紧密结合,首先要对国家规划有准确的理解,国家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目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除了使全民了解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外,还要使全民了解科技工作者所持有的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追求,科技界所坚持的科

学创新文化,是使全民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焦点。科学前沿问题,不仅是国家的关注,科学家的关注,同时也是公众的关注。高校应普及前沿科学方面的知识,在选题中把握住“高中低”、“大中小”三个层级来扩大覆盖面,才能做到微观选题与宏观目标紧密结合。

4.2 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 高校在制定科普出版规划时,必须具体考虑到地方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高校正在实施教育部“2011 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其中,高校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形成“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这给高校科普出版提供了展开的巨大空间。高校科普要为高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国家对高校的寄望。科普出版的选题要避免重复,最基本的办法是与地方的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因为地方的科技与经济规划本身就强调地方特色,有特色才能避免重复与恶性竞争,高校科普出版选题也只有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才能有较强的竞争力。

4.3 校内作者与社会作者结合 加强高校科普出版中的校内作者与校外作者结合,是高校科普出版强化实力,拓宽科普读物作者队伍的重要渠道。高校虽然有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但校外作者的力量不可忽视,要扩大选择作者的视野。一般来说,高校教师重基础、重学术,也容易形成在写作风格上的定势,而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人员,更趋向于“推广”、“普及”,“应用”,他们的创新是直接反映在产品上,因此在写作上也会有不同的风格,科普读物的生命力除了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外,可读性也至关重要。高校开放式办学正在兴起,高校承担的科普出版也要“开放式经营”,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系、交流、沟通、合作,使高校科普出版资源更加丰富。

4.4 科普出版与读书活动结合 如果说企业生产的产品要通过消费者使用后才能得知这个产品是否受欢迎,科普读物也同样要经过读者阅读后才能收集到反馈意见,在这方面,我国的科普出版还很欠缺。出版媒体开展社会性的读书活动不多,从新闻报道看,深圳市的读书活动是搞得比较好的,但它是政府驱动的结果,并不是出版媒体的市场机制使然。迄今为止,由出版媒体发起的读书活动并不多,甚至是空白,这与出版媒体的市场化机制是相悖的。出版媒体提倡读书活动不仅是一种市场调查,同时也是产品推广,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主要靠多读书,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来推动科普教育,这是建立科普长效机制的重要方向。

当然,科普读书活动也需要行政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政府应在兴办读书活动中起牵头作用和驱动作用,如果把读书活动纳入继续教育考核范畴,推进科普的效果可能更好,出版媒体也可以通过“读书有奖征文”来推动读书活动,总之,出版媒体必须与读书活动相结合,才能使科普读物产生应有的社会效益,实现科普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章道义.有关科普和科学家的四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1月17 日.

[2]佟贺丰等.关于学术期刊科普功能的网络计量学研究[N].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 年第4 期.

[3]蔡鸿程.科学家创作科普读物值得提倡[N].中华读书报.2002 年10 月23 日.


 

2013-05-20 12:41:10 - http://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