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民间叙事诗的显著特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维吾尔民间叙事诗的显著特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维吾尔民间叙事诗的显著特点: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西北民族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  甘肃 兰州730030)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突厥民族达斯坦论》和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维吾尔民间口承叙事诗论”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摘要: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看到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它们各自独有的发展规律。探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往往离不开讨论口头性与书面性。维吾尔民间叙事诗与作家文学关系密切,二者往往呈现出难解难分的形态,这是维吾尔民间文学中的显著特点。
关 键 词:维吾尔民间叙事诗;  作家文学;  互动互溶;
作者简介:阿布都外力克热木(1974-),男,维吾尔族,新疆托克逊县人,现任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文学博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导师。

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看到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它们各自独有的发展规律。探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往往离不开讨论口头性与书面性。许多民间文学研究者对口头性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分析与探讨。口头性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民间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民间口头创作与作家书面创作,组成了文学的有机整体。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民间文学是他的达斯坦题材之源,他运用前人反复进行再创作的故事题材进行创作。大量的维吾尔达斯坦与尼扎里达斯坦一样,经文人再创作后,他们的作品又回到了民间,丰富了民间文学中的原故事题材。除了《帕尔哈德与希琳》、《莱丽与麦吉侬》和《热碧亚与赛丁》外,文人取材于《拜赫拉姆•古尔》、《瓦穆克与吾兹拉》、《麦斯吾德与迪丽阿拉姆》、《玉素甫与祖莱哈》、《艾里甫与赛乃姆》、《塔依尔与佐合拉》、《娜祖古姆》、《艾伟孜罕》以及《勇士秦•铁木耳》等民间叙事诗的故事题材,再创作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它们作为民间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与鲜明的民间文学特征。一旦引入作家文学之后,在思想与艺术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故事情节和艺术特征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之后,通过文书人员的改写或改编以及民间艺人的进一步加工等途径,又回到民间文学之中,丰富了民间文学的原故事情节。在维吾尔达斯坦创作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互动常见交流模式是以下三种:
    第一,首先,某一个故事题材在民间广泛流传,某作家以民间传说故事为素材而创作达斯坦,而后他诗作又通过各种途径(文人转述、改写本),再回到民间,不断地丰富发展民间流传的传说故事。继他之后,数名作家在其诗作中得到启发,取材于这一故事题材,在民间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他们的创作都来源于民间文学,而且保持着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因此远比一般的作家文学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些被再创作的诗作两者间的互动互融关系为: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民间文学:借鉴民间传说故事及前人创作;借鉴或利用民间故事及前人“达斯坦”创作。)
在世界文学中,文人以民间文学作品为素材而创作作品的例子屡见不鲜。薄伽丘、莎士比亚、拜伦、易卜生、普希金、歌德等世界大作家诗人都在文学创作中重视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
来源于民间的叙事诗《拜赫拉姆•古尔》是尼扎里同时代诗人艾里毕之作。关于拜赫拉姆的传说早已在西亚中亚各民族民间广为流传。据说事情发生在波斯萨珊王朝时期,从那时一直流传下来。故事中描述的拜赫拉姆是耶兹德格德一世(公元399-420年)的儿子,白赫兰四世的孙子。白赫兰五世(也译成拜赫拉姆,公元420-438年),他是个传奇式的国王,他会说好几种外语,会作诗,喜欢打波罗球和狩猎,爱好音乐。为了娱乐,他从印度招来很多能歌善舞的卢利人,欣赏他们的音乐,这批卢利人定居波斯,成为后来吉普赛人的祖先。白赫兰绰号叫“古尔”(波斯语有“欢乐”、“野驴”之义、喻其生性活泼而放荡不羁) 。实际上,“古尔”是古代东波斯语“国王”或“首领”之意。白赫兰还被奉为具有强力和阳刚之气的祆教战神,可能是因他在帝国东部受匈奴威胁时,能够临危不惧,大获全胜之故。他在位期间,伊朗社会经济相当繁荣,所发行的货币有泰西封、厄克巴坦那、伊斯法罕、阿尔贝拉、勒丹、尼哈温德、亚述、胡泽斯坦、米底、克尔曼等地的标记。他的死也很神秘,传说他是在狩猎时,落马坠入深渊而死,尸体也未找到。白赫兰五世沉溺于享乐,很可能是由于大贵族专权使他无所作为,只能不理朝政。波斯诗人菲尔多西在民间传说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创作了《拜赫拉姆故事》,列入于《列王纪》之中。在菲尔多西的《列王纪》故事的传播下,关于拜赫拉姆故事在波斯、印度、突厥语诸民族民间广泛流传。继菲尔多西之后,波斯诗人内扎米学习与借鉴菲尔多西的《列王纪》,参考大量的民间故事传说,再创作了叙事诗《七美人》。由七支故事组成的这一叙事诗,情节离奇曲折,语言优美,艺术感染力极高。内扎米将它排列为《五卷诗》的第四部叙事诗,开创了这一传统创作,固定了这部“达斯坦”的传统序列。继内扎米之后,数百名文人模仿他创作《五卷诗》(“海米塞”),包括《拜赫拉姆•古尔》,但是都均未成功,只有霍斯罗•迪赫里维、阿布都热合曼•贾米和艾力希尔•纳瓦依等三位诗人顺利地创作了《五卷诗》,获得了莫大的荣誉。乌兹别克斯坦学者纳•毛拉耶夫曾经强调过这一观点:“总之,数十名诗人欲创作‘海米塞’,但均未获得成功。只有三位伟大的诗人创作了‘五卷诗’,能够和内扎米一起,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是伟大的印度诗人霍斯罗•迪赫里维、伟大的波斯——塔吉克诗人阿布都热合曼•贾米、伟大的乌兹别克诗人艾力希尔•纳瓦依。” 他们将以拜赫拉姆故事为内容的叙事诗放在他们《五卷诗》中的第四部诗作的位置之上。迪赫里维钻研内扎米的《五卷诗》,并利用民间传说故事,取材于拜赫拉姆故事题材的叙事诗《八重天堂》在内的《海米塞》。15世纪,纳瓦依学习与研究内扎米等人的叙事诗,充分利用突厥语各民族流传的民间传说,再创作了以拜赫拉姆故事为题材的《七星图》。虽然纳瓦依借鉴了前人同名诗作的故事情节,但是他并没有沿袭别人走过的老路,而是独辟蹊径,重新构思,赋予这部传统故事崭新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社会意义。19世纪,诗人艾里毕借鉴纳瓦依的同名诗作,搜集整理民间传说故事,作家创作传统与民间传说巧妙地相结合,再创作了这一传统题材。艾里毕创作的《拜赫拉姆的古尔》情节集中,诗句简洁,全诗共2033联诗句,分15章、22个标题叙述,篇幅比纳瓦依(10174行)的短了许多。其主要情节是:波斯国王拜赫拉姆爱上了美丽的秦公主迪丽阿拉姆,于是他沉溺于酒色,整日欢宴,不理朝政,最后地陷,被大地吞噬了。作者想借这个故事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君主,只要他荒淫无度,必然一败涂地。
《伊斯坎德尔传》是历代诗人反复再创作的故事题材,伊斯坎德尔故事在民间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中反复地出现。伊斯坎德尔以及伊斯坎德尔题材的叙事诗是《海米塞》创作中的最后一首诗作,即第五部叙事诗。有关伊斯坎德尔的资料基本上来源于历史,文艺作品的形式得以传承。伊斯坎德尔的全名亚历山大•马其顿(Alexander Makidun),史称亚历山大大帝。关于亚历山大的传说及历史事件,在西亚中亚诸民族,特别是阿拉伯、波斯以及操突厥语的诸民族中广泛流传。关于亚历山大的历史记载,最早出现了普鲁塔里赫(Plutarch,公元前126~46年)、阿里安(Arrian,公元前175~115年)、卡利西尼斯(Callisthene,公元前370~324年)等希腊人的历史著作之中。公元9~10世纪阿拉伯史学家泰伯里、拜阿凯等人的史书中有所记载。从10世纪起,伊斯坎德尔的形象在东方伊斯兰民族文学中成为一个传统的艺术形象。菲尔多西利用伊斯坎德尔传说及历史文献,创作了短篇叙事诗《伊斯坎德尔》 ,列入《列王纪》中。随着《列王纪》的传播与影响,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希腊、阿拉伯、波斯和突厥民间流传的伊斯坎德尔传说。菲尔多西的《列王纪》对波斯诗人内扎米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他借鉴了菲尔多西的诗作,并创作了在其《五卷诗》中第五部叙事诗的《伊斯坎德尔传》。内扎米将其塑造成了公正贤明的国王,虚心好学的统治者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东方伊斯兰式理想国思想。霍斯罗•迪赫里维学习与模仿菲尔多西、内扎米的诗作,运用这一题材,创作了《伊斯坎德尔宝镜》。继他之后,贾米学习与借鉴前人诗作,同时利用民间传说故事,再创作了伊斯坎德尔故事,题目为《伊斯坎德尔智慧》。纳瓦依在学习内扎米、迪赫里维和贾米等文豪的创作经验,有效地借鉴中亚人民群众中流传的民间传说故事,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到了纳瓦依时代,关于伊斯坎德尔的传说及文字材料已经相当丰富,甚至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对伊斯坎德尔也有所记载 。纳瓦依学习和研究了麻赫默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优素福•哈斯•阿吉甫的《福乐智慧》和拉勃胡兹的《先知传》等古典作品中的关于伊斯坎德尔传说的文字记载以及维吾尔族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传说故事,创作了《伊斯坎德尔城堡》。在纳瓦依笔下,伊斯坎德尔是一位热爱和平,主持正义的国王,是中亚各民族,包括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的理想化人物形象。由于纳瓦依塑造的伊斯坎德尔形象,正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贤明公正的国王的强烈渴望,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所以在维吾尔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孜亚依的《麦斯吾德与迪丽阿拉》来自于民间故事,在中亚西亚早已有流传。它源于穆罕默德•艾维菲的《故事传说集》和阿吉•优素福的《故事集》等民间文学作品集中的关于赛福里穆吕克的故事。15世纪末,16世纪初,布哈拉诗人麦吉里斯利用民间故事,创作了4000余行的长篇叙事诗《赛福里穆吕克》。他的这部叙事诗分别在哈山1883年、1898年出版;1916年,1959年塔什干出版。 在他的叙事诗《赛福里穆吕克》的基础上再创作了民间叙事诗《赛诺拜尔》 ,在维吾尔、土库曼等突厥语诸民族民间广泛流传。18世纪,土库曼诗人赛亚里充分利用民间叙事诗《赛诺拜尔》,以散韵混合形式创作了叙事诗《赛诺拜尔》。19世纪,维吾尔诗人孜亚依借鉴前人诗作的故事情节,在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诗的基础上,创作了《麦斯吾德与迪丽阿拉》。他对《赛诺拜尔》、《赛福里穆吕克》的人物、情节及艺术手法进行了改造,创作了面貌一新的新作。
     第二,首先民间创作、发展及传播,到某个年代通过作家再创作,带进作家书面文学之中,然后又回到民间流传,丰富原有的民间传说、故事及叙事诗,后来被作家改编戏剧、电影,更为人民喜闻乐见。其模式为:民间文学←→作家文学。
    在维吾尔族民间叙事诗中,《艾里有与赛乃姆》可谓代表。它以优美而富于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情节,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和反抗封建宗法制度、争取自由幸福的深刻主题以及精湛成熟的叙事艺术,奠定了其在维吾尔族叙事性韵文作品中的经典地位。关于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早在11世纪就在突厥语诸民族中流传开了。“这些变体不仅没有局限于维吾尔民间文学之中,在中亚诸突厥民族文学中都得到广为流传。” 除了维吾尔族,还有土库曼、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等民族。随后,这个故事曾流传到中亚、西亚以及欧洲某些国家。 这部叙事诗的来源不明,因为中亚诸突厥族当中都有它的变体,而且叙事诗传到哪个民族中间就具有那个民族的地方色彩。流传于新疆及中亚地区,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许多变体。  大约在15世纪初,维吾尔族民间诗人将民间流传的有关《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收集加工改写,创作了叙事诗,并被民间乐师配上几十种曲调,在歌舞剧聚会上演唱、流传、逐渐成为维吾尔族民间家喻户晓、世代传唱的诗章。 《艾里甫与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最为喜爱的民间叙事诗之一。历代诗人对这个爱情题材进行再创作,为这个传统故事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16世纪,毛拉•玉素甫•伊本•哈德尔•阿吉根据民间流传的艾里甫与赛乃姆的故事,创作了叙事诗《艾里甫与赛乃姆》。30代年末,在新疆地区,《艾里甫与赛乃姆》曾被改编成歌剧搬上舞台,至今成为许多剧团的保留节目。戏剧家艾力•艾财孜(1922年——)根据民间叙事诗《艾里甫与赛乃姆》,编写了艺术性较高的歌剧 ,1982年,这部歌剧荣获国家少数民族文学优秀创作一等奖。1981年,维吾尔戏剧家,作家祖农哈德尔先生与著名诗人铁依甫江先生及戏剧家艾力•艾财孜一起合著了《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电影剧本(根据同名长诗改写)同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电影《艾里甫与赛乃姆》上演后,在国内外引起反响。
        第三,维吾尔族作家借鉴了近代民间流传的一些民间人物传说、情节进行再创作,后来又回到民间,为民间传说、民间叙事诗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知识分子的搜集及记录、文人的改写、民间艺人的演唱为民间文学过渡到作家文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其模式为:民间文学→作家文学。
    根据民间传说,民间艺人创作的民间叙事诗《艾伟孜汗》是近代新疆和田维吾尔民间广为流传的优秀诗篇。1991年,当代女作家哈丽黛•斯拉义(1952年——)取材于这个故事情节,创作了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受到了广大维吾尔人民的喜爱。《勇士秦•铁木耳》是以民间故事和民间叙事诗的形式民间口耳相传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虽然故事富于幻想传奇色彩,但是侧面反映了中世纪维吾尔人民反对蒙古侵略者的战斗生活,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关于这个故事背景在《拉失德史》第一卷中有所记载。蒙古统治者突兀鲁克•铁木儿皈依伊斯兰教后,在中亚,包括新疆地区几十万蒙古人随即信奉伊斯兰教。于是,穆斯林蒙古人与非穆斯林蒙古人之间发生了冲突,甚至彼此之间进行了浴血奋战。
总之,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体现了维吾尔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互动互融关系。维吾尔民间搜集者、整理者出于书面文学艺术水准,对民间口头文本进行或多或少的添加或删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间文学作品的口头特征。但是从整体上而言,对文本的口头传统特征没有太大的影响。

 

2012-10-25 22:23:46 - http://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