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的思考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基于萨提亚模式的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的思考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梁红霞  李正根

 

(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阶段性成果(2019KY1129);本文也是2018年度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院级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2018KY01)。

 

 

[摘要] 萨提亚模式侧重从家庭系统入手,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体验和身心互动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体验式家庭治疗的代表。本文试图从萨提亚模式的三大心理干预系统即人际互动系统、个人内在系统、原生家庭系统中探索家庭教养的内涵,为现代父母的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提供启示。

[关键词] 萨提亚模式;家庭教养;亲子沟通

 

 

萨提亚模式是由美国的家庭治疗先驱弗吉尼亚·萨提亚所创立的一种家庭心理治疗模式。萨提亚在工作中发现孩子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与其家庭系统密切相关,因此她尝试从家庭系统的角度,通过家庭成员的情感体验和身心互动来帮助求助者。萨提亚模式重视人的独特价值,相信人的内在资源,基于其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接纳,萨提亚模式被认为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笔者认为萨提亚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其理论对现代父母的家庭教养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约翰﹒贝曼认为,萨提亚模式的治疗干预领域主要聚焦在三个系统即人际互动系统个人内在系统以及原生家庭系统[1]。因此,本文就从萨提亚模式的这三个系统的理论和技术出发,探索萨提亚模式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对现代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的启示作用。

 

一、人际互动系统——一致性亲子沟通

萨提亚与众多家庭进行工作后发现,每个家庭成员为了更好地在家庭中生存,会发展出自己的求生存模式,即沟通姿态。每一种沟通姿态涉及到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和关注情境三个方面(如图1),不同的沟通姿态在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为此她总结出四种典型的沟通姿态: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并用身体的姿态形象地呈现出来[2]

                   

                     1 萨提亚的沟通模型

指责型的人在沟通中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以及情境问题的解决,而忽略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没有问题,因此在行为上会出现责骂、批评、独裁和控制等。讨好型的人在沟通中过分关注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以及情境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认为都是自己的错,自己不重要,因此,在行为上常会道歉、恳求、取悦他人和让步等。超理智型的人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过分注重理性,重视规则,只关注情境问题的解决。打岔型的人既不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也不关注情境问题的解决,常表现为一种逃避状态。萨提亚认为,这四种沟通姿态虽然都不够健康,但却是个体为了在原生家庭中生存下来而采用的应对方式。比如面对一个指责型的父母,孩子只好采用讨好的姿态才能在家庭中生存下来,面对一个只讲理不讲情的超理智的父母,孩子只好采用逃避的打岔型姿态。可见,父母不良的沟通姿态,可能会导致孩子也形成不良的沟通姿态,父母健康的沟通姿态才能让孩子形成健康的沟通姿态。萨提亚把健康的沟通姿态称为一致性的沟通姿态。

一致性沟通会同时关注到自我的需求和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还能关注情境即解决问题。因此,一致性沟通姿态是承认自己所有的情感,能很好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顾及他人的感受,且考虑到情境。在亲子互动中,父母可以尝试采用一致性沟通方式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如周末妈妈需要在家完成一些工作,但是5岁的孩子希望妈妈陪他玩。妈妈采用萨提亚一致性沟通方式可以这样跟孩子表达:“因为妈妈平时要上班,所以周末你希望妈妈能多陪你玩(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妈妈也很想陪你玩,可是妈妈现在有个任务需要马上完成,妈妈有些焦急(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个工作大概需要半小时就能完成了,你先自己玩或跟爸爸玩一会儿,半个小时后妈妈就来陪你玩,可以吗?(关注情境即解决问题)”。再如,孩子上学回来一直看电视,不完成作业,父母可以这样跟孩子做一致性沟通:“你回到家看了很久的电视了,我知道这个动画片一定很有趣,对你很有吸引力,你很想继续看(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可是爸爸妈妈担心你一直看电视的话,你的作业今晚就完成不了了,另外我们还很担心长时间看电视会伤害你的眼睛(关注父母的需求和感受),所以你可不可以先去做作业,等作业完成了,如果还早的话再看电视,这样好吗?(关注情境)”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父母的想法和感受,同时还提出了可参考的建议,相比责骂孩子的方式,这种一致性沟通方式会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个人内在系统——冰山下的亲子对话

萨提亚用冰山的隐喻来说明一个人的内在系统她认为,每个人的内在都是一座“冰山”,当一个人表现出某个外显的行为时,他的内在会发生一系列的看不见的变化。冰山的各个组成部分从上到下依次为:(1)行为;(2)应对;(3)感受;(4)观点;(5)期待;(6)渴望;(7)自我[3]。(如图2

      

                 

2  萨提亚的冰山的隐喻

行为即别人看到、听到等较易了解到的部分。水平线的位置为一个人的应对姿态即沟通姿态(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打岔型),水平面以下的部分会影响一个人出现什么样应对姿态,这种应对姿态又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感受即包含了一个人的各种情绪。观点即各种想法和规条。期待包含了对自己,对他人或来自他人的各种期待。渴望是人类普遍共有的对被爱,被认可,被接纳,被尊重的需要等。最底层的是自我,反映出一个人真正的生命状态。因此要了解一个人,不能仅仅看冰山最上面的行为,而应该看看冰山的深处发生了什么。

父母常常关注孩子的行为层面,并依此去评价一个孩子,或针对孩子的行为层面进行教育。比如孩子哭闹,大人就去禁止孩子的哭闹行为,却不问问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观点和期待。孩子跟人打架,大人就去责骂孩子的打架行为,也不关注孩子为什么打架,他的感受是什么,他的观点和期待是什么。这样的教育无法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无法真正了解和认识孩子。比如,对一个做作业拖拉的孩子,可以尝试看看作业拖拉这个行为下面的各个部分是什么。也许这个孩子做作业拖拉是因为他不会做,或者因为平时做不好父母就会打骂。那么这个孩子作业拖拉的行为就是一种逃避行为,应对层面是一种打岔型的沟通姿态。孩子的感受是害怕和畏惧,孩子的观点是作业太多太难了,做不好会受到父母的打骂,所以宁愿拖拉着不愿意做,孩子的期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孩子的渴望是希望被接纳和被爱,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内在深处的自我是一个追求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人。当父母能看到孩子冰山下面的部分时,也许能对自身的态度和行为有更多反思,对孩子有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因此,作为父母在观察到孩子的一些外在言语和行为时,可以尝试从冰山的各个层面去解读孩子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冰山的对话,去了解孩子的内在世界,比如,当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时,可以问问: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想法如何?你希望自己或希望他人怎样对你?你渴望得到什么?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三、原生家庭系统——父母的自我成长

萨提亚非常重视原生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并发展出相应的家庭重塑工具[4]。家谱图就是萨提亚治疗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要求来访者画出家庭成员的组织结构,写出祖辈、父辈和自己及兄弟姐妹等所有家庭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现在的年龄或去世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沟通姿态、优点和缺点等,在此基础上,还要绘制出每两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如粗线表示纠结,波浪线表示冲突或敌对,虚线表示疏离等。通过制作和解读原生家谱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看到原生家庭对我们的重要影响,更清晰地看到家庭模式的传承性。在家谱图等技术的基础上,萨提亚还利用家庭雕塑的技术,把原生家庭用很直观的形象雕塑出来,从而让我们看到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沟通姿态、位置并通过不断问话去体验每个家庭成员在这个家庭系统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找回个体的内在资源和能力,从而与父母建立健康的关系。

家庭教养中最关键也是最难的问题往往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我成长。萨提亚的原生家庭系统的理念和技术对父母的自我觉察与反思以及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让父母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是如何由家庭塑造而来,也更能意识到自己现在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从而去尝试改变自己的一些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自我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价值感提高的过程。自我价值是个人力量的源泉,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时,就极有可能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来应对生活[2]因此,一个高自我价值感的父母不会强求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愿望,不会要求孩子必须考第一名来证明自己是好父母,一个高自我价值感的父母才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进而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3 萨提亚的自我环

 

如何才能做一个高自我价值感的人,为此萨提亚提出了自我的曼陀罗即自我环(如图3),她认为一个人只有从身体、感觉、灵性、互动、情境、营养、智力和情绪等8个方面照顾好自己才能提升自我价值感。因此,作为父母首先应该照顾好自己,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只有关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有良好的社会互动,接纳和照顾自己的情绪,父母才能充满正能量,也才能有高质量的家庭教养和亲子沟通。

 

参考文献 

[1]约翰﹒贝曼. 萨提亚模式的昨天和今天[J]. 社会心理科学,2014,29(6):17-23.

[2]维吉尼亚﹒萨提亚著,易春丽,叶冬梅等译.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约翰﹒贝曼编著, 邢雨竹译.当我遇见一个人——维吉尼亚﹒萨提亚演讲集[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4]维吉尼亚﹒萨提亚, 约翰﹒贝曼, 简﹒格伯, 玛利亚﹒葛莫莉著, 聂晶译.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作者简介:梁红霞(1979.12-),女,汉族,广西资源人,研究生,硕士,讲师,应用心理学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李正根(1985.6-),男,汉族,江西万载人,研究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03-17 18:21:04 - www.ems86.com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析  11/9
关于斡旋受贿罪的几点思考  11/9
浅谈朝鲜族舞蹈呼吸的重要性  11/9
谈年轻领导干部要摆正的几种心态 10/23
基于AHP和模糊评价的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11/12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