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高飞

(延安大学 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教育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急需进行调整,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对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积极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信息化对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以期推进高校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观念树立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的品德和人格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网络科技高速发达的现代,高校学生受到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的发挥网络信息的优势,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化进程,优化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
一、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思政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枯燥的理论讲解是主要的授课形式,在这种教学状态下,高校学生的主动性不高,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较差,部分高校学生素质有待加强。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普及,思政课程的开展受到了更为严重的冲击,因此,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发展是极为必要的。
(一)有利于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提高学生主动性,深入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上和课下得到充分的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高校思政课程的重点在于“育人”而非“教学”。在新的网络时代,高校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想和认知有着新时代的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的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关注社会和网络的发展,立足“生本教育”的观念,及时发现教学要求的转变,随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加强注意的重点不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或者网络设施的更新,而是要在了解其前端动向的基础上,思考和研究如何更好的将信息化融入教学之中,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时效的信息传递,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实践服务,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思政科目往往是不被学生重视和喜爱的,它的教材经常会出现在座椅上、台阶上,被用来代替坐垫或者是占位置,这是一种信仰的缺失,同时也是教学的失败[1]。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对教学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教学可以分为教师、教材和学生三个构成部分,因此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按照教材给学生讲解知识的过程,这也就是传统教学的模式。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以往的教学弊端都清晰的展现出来,例如教学效率低、信息传递性差等,这些弊端的存在,导致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面临着重大的阻碍。当前阶段,信息化产业和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全球的主导趋势,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积极的推进电子教学的发展,将网络公开课、电子教材等全面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好坏有着不同的评判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讲解专业准确,还要符合当代的时代发展,灵活多变的、符合学生内心情感需求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在信息化教学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在课堂形式和教学手法上,有着更多的选择,教学质量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传统教学形式下,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过于形式化,试卷是唯一的考核评判方式,新形势下,学生的学习将要发生巨大的转变。
(三)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社会一直处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是发展的大方向,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一直在不断进行调整。当前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要求具有专业的能力和水平,并且拥有强大的综合素质,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学习上任务更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更大,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延续者,也是未来文明的缔造者。对此,我国早在十年前就颁布了《纲要》,确定了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作为高校教学的重点科目之一,思政课程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学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不断的融合新思路、新技术,对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改革,用于课堂教学中,促进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为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进行积极的探索[2]。
二、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
(一)积极推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
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绝大多数人手中的必备品,上课的时候,免不了有学生在低下偷偷看视频、玩游戏。由于思政课程的授课形式多是几个同系班级上“大课”,人数在几十到上百人不等,再加上教室范围大、教学方式对学生自觉性要求较高,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要在这种情况下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思政课上,常常发生“桌上平铺放教材,桌下手机开双排”的情况,讲台上教师讲到喉咙沙哑,台下学生打游戏达到手抽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还指望仅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上好课,那就太过天真了。我们常说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骚扰”的同时,在客观的方面来讲,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优势。大学生是精力最活跃的阶段,他们的思想是最开放的,作为讲究思想解放、坚持真理、与时俱进的思政课程,我们要不断的接受和分析教学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路。首先,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在国家发展的方针政策上,已经开了了针对性的调整,在教学上,传统的纸质教材虽然也在紧跟时代进行更新,但是其速度远远跟不上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对教学资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查询,对其准确性和时效性进行确定,保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诸如穆沙拉夫死刑被取消、伊拉克军事基地受袭、国民党“立委”选举失败等,都能够通过小视频或PPT等多媒体形式用于教学内容的辅助讲解,这样图文并茂的形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课上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带来强烈的冲击感和新鲜感,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带动教学的创新[3]。
(二)积极改善授课教师形象,迎合学生心理
现代的大学生是个性非常强的一代,他们对于整个教学环节的构成都非常注意,尤其是对于教师的个人特点和形象,而教师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课程留给学生的固定形象。通过一些短视频平台我们可以发现,当前有很多年轻的高校教师一夕之间爆红网络,有的女教师长裙飘飘、端庄精致;有的男教师风趣幽默、身姿挺拔;还有的教师会提前用自己的照片制作自我介绍的小视频,配上生动的文字……这些行为在有些人看来是在“博眼球”,但是在学生的眼里,这是符合他们的审美的,教师从一个学科的授课人员,一下子就提升为学生的“爱豆”,成为一个完美的榜样,再加上谦和的态度、温柔的气质、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的态度,都能够有效的缓解思政课程的“枯燥、死板”,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个性”,以此来有效的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变成推动课程发展的主体力量,促进课程的创新。
(三)建立立体化师生沟通渠道
思政课程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念和意识,通过理论教学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多变的社会。当前阶段,随着国际化的发展、经济化的渗透,高校教学的素质教育有效性越来越低,大学生故意伤人、轻生、诈骗等事件时有发生,让无数人痛心疾首:他们原本享受着最好的教育资源,也应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却最终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课堂教学是不是足够引导学生成长的?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教师要全面对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渗透,铜鼓微信、微博、qq等和学生建立立体的沟通渠道,用平等的心态助力学生的成长[4]。
综上所述,思政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网络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非常严重,并且不断推动着生活的现代化,和教学的信息化,成为加快课程改革的一大要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挥网络信息的优势,促进教育教学的进步,为新时代下的思政课程创新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霞. 新媒体时代高校信息化思政课资源开发及传播途径[J]. 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10):31-37.
[2]孙梦梦, 杨英, 华璐璐, et al. 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研究[J]. 中小学电教, 2017(12):1-1.
[3]肖红. 智能手机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证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9(1):27-31.
[4]李梁. 思政课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构想[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24):20-22.

2020-03-17 18:06:53 - www.ems86.com
探析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1/28
党风廉政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的几点探索 10/26
CCTV《新闻周刊》节目内容与形式研究  11/10
运用认知语言图示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翻译能力  11/10
论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10/26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