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的群体理论评析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社会融合的群体理论评析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熔炉论、族群关系循环论和同化阶段论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社会融合过程中的群体需求变迁。群体融合的群体理论进行评析,为社会融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


社会融合的群体理论评析
董向芸  谢锋


从结构到行动层面,社会融合的实现存在着多层多类路径,而社会融合的最基本载体是人,人的和谐应是社会系统协调整合的最基本出发点。从理论层面对群体融合的多种观点进行评析,可以为社会融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熔炉论及其评析
18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赫克托•圣约翰•克雷夫科尔作为一个纽约移民者,亲身经历了美国独立革命前后大量移民国家到北美大陆定居的过程。移民者在美洲大陆迁移和定居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也有着对移居地和新建国家的发展期待。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最基本的一个事实呈现是不同的国度、不同的血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和集团迁移新的大陆之后,在共同的聚居环境之中,是分族而居还是会形成一个新的共融性族群实体。据之,克雷夫科尔于1782年在欧洲出版了《一个美国农民的信》,详细描述欧洲各国族群来到美利坚大陆的发展与变化,“……是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会让瑞典人的混杂,由这种混杂繁衍产生的一个现在叫做美利坚人的种族。 ”根据所观察到的族群混居发展状况,克雷夫科尔认为“美国已经并且仍然继续将来自不同民族的个人融化成一个新的人种——美国人。 ”由此以实证的方式形成了族群熔炉理论,其后,“美利坚的民族熔炉”概念以相应戏剧方式得到推广,并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以现实需要论证社会融合中族群融合的重要性,据之表达了以消灭群体差异性为核心的同质化的社会融合逻辑,体现了较为强烈的同质化倾向。
事实上,美国各移民群体仍旧长期保存着原固有文化,事实上也仍旧存在着资源获取的差异性地位,国内的种族歧视仍然存在,而且时而发生激烈冲突,这些都证明该理论在表述族群融合的过程中带有相对强的空想主义色彩。
二、族群关系循环论及其评析
族群关系循环论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受到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论的影响,帕克将共场居住的族群互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相遇、竞争、适应和同化,而且,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前进。相遇是指不同族群的共场接触,这个阶段对于群体而言会产生团结的促进作用,因为不同群体之间频繁的冲突会反过来促进本群体中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同时又不断增加族群界限。资源获取得出冲突无疑产生了竞争。在竞争之后,群体往往必须需要改变,形成适应新环境的新生存方式。而对于在竞争中依旧存在或者相持的对手,该阶段主是实现了一种能够与对手共处的共存形式,或者说在文化层面实现了在同一场域中能够接受对方的不同存在且能够理解彼此的差异。此时,由于对冲突和矛盾的妥协,移民和原住地民众之间的关系有了极大的改进,开始进入稳定阶段。当然,这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移民开始分层并逐渐进入不同社会层级的过程相关。社会分层的结果就是不同族群开始放弃群体身份标识,不再以血缘和地缘作为主要的组织核心,转而以新居住地的社会制度规范,依据职业或是技能等标准来获得发展空间;稳定阶段由于社会分层的产生而进展缓慢,长期的群体分解之后就进入同化阶段;同化阶段中,群体或者族群的身份已经模糊,不同的移民根据其职业和社会地位而与其他族群融为一体,族群之间的体质和文化差异消失,同时,各自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不断混合互动形成融合。
    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虽然仍是以社会融合中族群同质性发展为主旨,但更注重于这个融合结果的同化过程分析。或者说,在族群的社会融合结果判断层面,克雷夫科尔与帕克是基本一致的,但后者更注重于这个融合过程的阶段分析,并设计了较为具体的社会融合达成路径。
三、同化阶段论及其评析
在帕克族群关系循环论的基础上,戈登于1946年将同化的达成进一步发展为衡量民族关系的七个阶段,分别是文化或行为同化、社会结构同化、族际通婚、身份认同的同化、族群偏见意识的消除、族群歧视行为的消除、社会的同化。在七阶段论的基础上,戈登将文化同化和结构同化定义为社会融合中非常关键的两个部分,其中,文化同化表述的是族群在语言、政治认同和观念仪式等方面,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偏向,不过,文化虽然是对下一阶段的准备,但它却并不必然地进入结构同化。结构同化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初级的、社会秩序的同化,这一阶段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事实上是一个质的变化阶段。戈登认为,一旦结构同化开始发生,不论是与文化同化同时发生还是在其之后,所有其他类型的同化都会自然而然地随之发生。
尽管戈登的观点与帕克相类似,都将同化达成的步骤分解为不同的阶段,但是戈登更为客观的看待这个事实。他更为细致的划分了从文化同化到社会结构的同化等不同层次的同化达成,同时指出,当族群关系进入同化七阶段时,如果没有每个阶段的质的变化就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当然,如果按照递进关系来说,戈登将文化同化视为最低阶段的同化,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不过戈登的同化阶段理论突破了早期对于族群同化的不可逆转的关系性逻辑推演,将其族群融合的关键阶段提炼出来,并且衡量了关键因素的不同权重与发展程度。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2018-06-12 12:57:00 - 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