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艺术在章法,更在情感与人性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好的艺术在章法,更在情感与人性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艺术的生命,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需要画家具备一定的基本功,也就是绘画的基本技巧章法,扎实熟练的技法有助于更好的表现情感,在视觉上更好的传达信息,更好的表现美。章法是艺术体现出美感的基石,但并不是全部。艺术是人创造的产物,因此好的艺术作品并不只是技巧的机械化运用,它应该是有温度的,带着生活情趣的,富有情感的,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本文以中国画章法与创作的关系为例,浅谈艺术表现重在技巧还是重在其所富有的人性与情感。

 

——以中国画的技法与创作为例

王宇昕 ÕÅ李萌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表达了自己的美学唯物观:“美既是生活”。当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观点过于“极端”,作者在绘画那一部分讲到绘画不如现实生活美,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颜色调和技巧的限制,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绘画技巧的确是有限的,而如今有些写实画远远看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当然也乱不了真),因此以经验为武器就必会受到时代的局限,不过作者无疑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技巧也许会完善会进步,但我们还是得承认,死的颜色总是不能把活的躯体描绘得令人满意。那么好的艺术到底是章法严谨独到技巧高超重要,还是重在其深层次的表现了人性与情感?

下面着重以中国画为例,浅谈一下美的艺术作品中章法技巧与情感人性之间的关系。在美学领域,对于什么是美大家众说纷纭,黄药眠认为美与人的心情经验密切相关,蔡议则主张美是客观的,高尔泰觉得美是完全主观的,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到了李泽厚结合了蔡朱二人的学说,认为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现在有学者提出美是一半客观,一半主观,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个观点。任何事物没有绝对依靠单一方面而存在的,哲学里说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中国画的繁荣发展,离不来书法在华夏大地上延续的几千年,文人墨客的生活离不开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书法和诗词对于人心境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无疑古时的文人雅士无论审美与情操都好似宋朝的汝窑一样淡雅通透,阳春白雪。文人画诞生于文化大繁荣的北宋,文人在这个时代开始观照内心,所谓:“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相似,聊以自娱。”中国的文人以一种截然不同、从未出现的一种作画模式而存在,不为政治,不为贵族,不为宫廷庙宇,更不为商业,只观照内心,画人对生活的感受,对自己心境的观看,画的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表现的是真实的人性。因此,在当时中国画的创作中对心境人性的体察与表现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潮流”,很显然当我们回顾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长河,这一时期的艺术达到了顶峰,有天时地利,更有人性的光辉散发的美。

战乱动荡的魏晋南北朝,黑暗恐怖,社会矛盾激化,正是由于政治的动摇,激发了人性的觉醒,人们不再为宫廷皇族而活,更加关注自己存在的意义,艺术不再只为了权贵,而为了人本身的情感发声。历史造就了艺术对于人性情感的唤醒关注,艺术也用自己的方式让魏晋时期成为了艺术发展史上美术自觉的时代,虽然政绩混乱,但在艺术和思想解放上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个意义是跨时代的。相类似的还有宋朝,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艺术作品更关注人性,它所成就的艺术造诣便更加惊人。无论何时人都渴望着精神的解放,而艺术就因该是为了丰富生活解放思想而生的。

从绘画技法来讲,在中国画艺术领域里,一件有意义的作品诞生,是一个艺术家对自然表象真切心理体验的结果,绘画语言(写意亦或工笔)、题材(人物、山水或者花鸟)以及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构图颜色都是画家自己情感的一种迹化。国画中的水墨写意画,更需要画家具备“意象”的笔墨思维,从自然表现中抽取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内容要素无法掩盖其心里情感时,被最纯粹的表现在画面上,在这种观照自我内心的状态下所彰显的艺术状态,既真实生动,又高于生活本身。

但是好作品也需要有扎实的技法,这样等到有了一定的生活感悟后,才能在精简的抽象中依旧准确的表达了他想传递给大家的东西,因此视觉语言能否观照到内心,传递出准确的信息,还是需要很强的绘画技巧与基本功力。

除此之外,不同的技法章法,产生的效果又是不同的,中国画里分工笔与水墨,技法中更是千变万化,比如用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不同,会造成画面不同的节奏韵律与笔墨形态。比如形容为“屋漏痕”“行云流水”的笔法,让人浮想联翩,产生飘逸,散淡,舒朗,流畅的心境,墨色更是变化多端。笔墨是相辅相成的,笔墨的运用是画家心境情感的流露,笔墨是具有思想的,是传达人性智慧的渠道,是主观精神的本能反应。而工笔画是用极细的线条再现事物的形貌和色彩,追求形似,例如:同样是画鸟,工笔花鸟画鼻祖宋徽宗赵佶、明末八大山人和清代的洋画师郎世宁的作品感觉截然不同,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技法产生的不同效果,绘画章法与情感表达人性表达之间微妙的关系。郎世宁把西方透视、素描的光影体积塑造法带入到国画创作中,从造型的角度没有错,但放在中国画里就总有那么一点变扭,明明对的关系也变得不那么舒服,尽管他画得非常细致,非常写实,但仍然不如八大山人画得鸟生动充满人性。八大画的鸟就好像画家自己遗世而独立,孤立高傲冷眼看世界,水墨虽然没有素描关系,但仍然表现出了鸟的体积、连绒毛的质感都仿佛触手可感,郎世宁画的鸟就好像死板的呆在横枝上,缺乏生气。由此便可看出章法不同,绘画的表现效果也截然不同。

在中国画创作中,尤其是水墨写意画的创作往往是意在笔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关系,第一笔下去,之后的千万笔才能笔笔生发,随机运腕,起承转合。指望做到胸有成竹显然是生硬的,因此反倒“胸无成竹”是对的。例如:我比较欣赏的现当代的画家周思聪、卢沉、刘大为等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有在新的时代学习西方素描色彩课程的扎实基本训练,为中国画注入了新鲜血液,用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语言方式表达着新时代人们的情感与生活,同时他们深入生活,不为物欲横流的社会气息所感染,甚至像个苦行僧一样在现代社会修炼自己的性情,只为能看到掩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人性。他们虽然都是严格的中国画科班出身,基本功扎实,但并没有用那些技巧做个人炫技,而是用适当的章法手段更好的做画面表达,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对对象对人生的观察和思绪,非常打动人,我想这便是章法、情感、人情有机结合的例子。他们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情绪、思考、感情,画面上虽然是少数民族少女,是牧马人,是狐狸、是骆驼、是山是水,但又都是画家自己,作品传递出了人的尊严和态度,是来自内心的观照,是对生活人生的体察,因此他们深刻而隽永。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好的艺术不仅需要章法,更注重情感与人性的表达。仔细一想,发现这两句其实构成了一个“循环”,艺术是生活的再现也好,升华也好,是从生活中来,当艺术发展到一定的境界和层次,它不仅仅只是艺术家个人的炫技、技巧的堆叠,而是通过他的作品让大众看到了人性散发出的光辉,就像那些直指人类共性的、内心的作品是极具力量的。正是这些作品的出现,让我们不管身处什么时代,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仍旧像有面“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看到众生,见到天地。

 

作者单位:1.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

 

 

 

2015-12-29 14:40:19 - www.ems86.com
“虚实”在中国山水画中的作用 4/2
新茗谷雨翠青青,紫砂名壶有长兴。(作者单位:长兴雉城金陵陶坊) 10/23
真知困得 ——魏军科国画品读 田荣军          1/20
美术馆展览品牌化管理  1/17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融入传统木雕艺术的策略 1/17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