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产业和城镇化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人口、产业和城镇化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城市的产业定位,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人口、产业和城镇化
 谭国辉 谭晓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国家计生委去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在这份报告中称,202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要转移农村人口1亿以上。报告预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其他1000多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
  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过半,达到51.27%,其中城镇人口为6.9亿人,乡村人口6.5亿人。与上年相比,城镇人口上升了1.32个百分点,增加了2100万人,乡村人口则减少了1456万人。这是一组非常重要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开始进入以城市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将这两组数据综合起来看,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不会停止脚步,而且还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东部地区仍将是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主要接收地,中西部地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能力仍将弱于东部。也就是说,中国人口的空间分布不会按照自然承载能力和经济要素的优化组合逐渐趋于均衡,而是会跟随着城市集群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加不平衡。
  最让人担忧的。这种担忧最直接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东部地区的过度倚重,将导致这些地区的自然承载能力和社会承载能力不堪重负,导致这些地区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严重错配,直至综合效益持续下降。例如,北(京)上(海)广(州)一类的特大型城市,由于人口过度密集,不仅存在严重的水与空气问题,同样还存在教育与医疗资源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利用问题。
  二是对城镇化率的过于偏见,将导致城市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的消耗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城市人口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因此在地区分布和产业分布上一旦出现偏差,或者受国际市场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出现行业不景气状况,就会造成大量失业,引发社会不稳定。而农业人口的过度萎缩,农产品生产相对减少,将会严重影响消费物价,直至整个经济的平稳运行。
通常认为,已发达的城市基础雄厚,能吸引、接纳更多人。殊不知,许多著名城市都是从小城镇甚至小渔村起家的,如深圳就是利用制度红利和政策红利开发起来的。现在,如果继续把资源向那些不堪重负的城市输入,将加剧地区不平衡,只有根据各地的自然禀赋以及历史人文与经济条件,构造新的城乡互动体系,才能走出均衡发展的活棋来。

二、户籍问题是城镇化的重要障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由于受户籍的限制,目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官方统计的超过50%城镇化率实际上是半截子的城镇化,户籍制度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工农差距,如果户籍改革制度能较快到位,将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提供良好的机遇,会推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10年甚至20年,相反,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带来更大的社会矛盾。
获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理应要享受城市公民一样的待遇,这是新型城镇化需考虑从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现在所谓超过50%的城镇化率,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绝大部分被统计为城市人口的农民工并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定居。
  城市空间扩张过快,而农村人口由于户籍、购买力等限制,被拒于城市大门之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而现行户籍和土地制度,正是阻隔在城乡之间的主要壁垒。
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应该把人口、产业、财政三方面的制度改革统筹起来通盘考虑,并通过制定配套性的改革方案来从整体上推进,实现土地—财政—户籍改革的全面突破。

三、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
打破户籍肯定是未来城镇化改革的方向,但具体操作问题十分复杂,各省差异很大,只有逐步试点逐步推开。
“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是中国城镇化之路。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6期2013年第4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国家要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实施“城市群”战略。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前提。按照城镇化率50%来计算包括2亿农民工,这2亿人算在城市人口中但又不完全是城市人口,比例非常大。让这类人真正进入城市,真正地成为市民,应该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未来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批农民工进入城市,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就业。要使得这批农民工成为“有业农民,在城市里有职业的农民。农民进了城,无论是长期的还是临时的,都有一份职业,最好是长期的、稳定的职业。
  但是,目前的情况正好与之相反。农民工或者是被动转为市民的人,其生存技能普遍较低,很难适应城市的劳动力市场需求。
    如何能够使农民工和被占了土地以后转为市民的这些人继续就业,就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农民工的市民化最重要的是要有稳定就业。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前提,也是稳定就业的重要保障。要明确城市的产业定位,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真正培育起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要防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避免使新市民变游民、新城变空城或鬼城。中国推进城镇化进程,将“坚持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发展壮大,统筹产业功能和居住功能,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良性互动”。
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城市人口聚集的前提,选择未来型持续成长产业,是新型城镇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城市发展中的产业选择,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且,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中一种广泛认可的模式。
    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不同的产业类型适应不同的地域与资源禀赋。高科技产业因其人力资源限制,对于一般中小城市,难于成为突破方向;出口导向型简单加工工业,因其人力成本要求高,发展机会相对偏于人口密集的河南、四川及交通优势地区;重化工工业,因其污染严重,资源依赖和交通依赖太大,一般区域很难引入项目;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养老、运动会议培训、物流、大型批零结合市场、本地特色产品加工(山货、土特产、中草药、特色食品、特色饰品等)、投资型产品加工生产(玉、石、金、银、木等)、文化工艺产品加工、特色家居产品加工等等,成为比较容易发展的选择。
城镇应当融合经济、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等多元功能,尤其是产业与生活服务功能,强化城镇在区域的产业与生活服务中心作用。
在产业集中的基础上,城镇可以集中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交通等生产要素,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创新发明,形成新的生产要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再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依次传播和辐射出去。同时,在劳动力、产业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基础上,城镇还能够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和服务环境。
在于利用产业形成的基础,推进土地开发、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口聚集,配套发展公共服务,结合发展商业化服务,形成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整合,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而产业主体培育方面,要为中小微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以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的基础上,政府应构建进城人口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创业扶持体系,提高进城人口的就业质量,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帮助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回归创业带动就业。
(作者单位:广东南海城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2014-03-13 08:35:34 - http://www.ems86.com/
探析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1/28
党风廉政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的几点探索 10/26
CCTV《新闻周刊》节目内容与形式研究  11/10
运用认知语言图示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翻译能力  11/10
论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10/26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