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观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论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观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论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观 
雷应春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550000) 
  摘 要: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关键词:邓小平理念;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7508(2011)04 -0013-02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和平与发展取代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个国际局势为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与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时代背景。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因为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产生了“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错误发展方向,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发展。幸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在科学地分析总结了错误原因后,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发展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摆脱了错误方针的桎梏,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在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中,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许多从实践中提出的有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针,并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建设与发展受到了苏联解体及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邓小平把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地,掀起了一股高潮。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并指出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详细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被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并于1999年载入宪法。
  二、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党的十六大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了科学发展观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三、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但他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在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继承毛泽东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创新,它科学地回答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诊断,俨然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先声。邓小平理论为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深刻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在中国社会发展总体格局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三个要素:改革、发展、稳定。如何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贯穿于中国社会的长期改革过程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顺利发展,实现政治和社会长期稳定繁荣的保障。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发展观提出:我们要善于统摄全局,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好过程中的速度、力度与程度,辩证统一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以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推进社会政治与经济的繁荣发展。而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就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只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前进不了,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会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对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经济必须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则在正确认识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协调,指出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同时也指出,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筹划兼顾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全方位和谐局面。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也强调,要在大幅度提高我国生产力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全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抓紧抓好,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此外,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人口、资源兼顾的问题上,邓小平也十分重视,他提出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与措施,保证经济建设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有后劲,能够长久持续下去。他号召全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 提出“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多次强调和要求各企事业单位要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劳动者在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对此,他多次指出:“科学技术这么落后,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知识,有人才!”
  四、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发展。基于此,邓小平同志在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并洞析国际形势即将转变的趋势,即和平与发展将取代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成为时代的主题,站在国际的高度,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口号。“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实际而又面向国际形势,高瞻远瞩地构思与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套发展战略。比如,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邓小平给出了科学的回答:“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的回答,他也科学地分析并给出了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他的归纳总结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理论无一不揭示出一个主旨思想:发展是第一要务,是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也是贯穿邓小平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理论核心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更好更长远的发展。而以人民利益根本也始终贯穿于邓小平科学发展观之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始终把保证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的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一切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比如,他提出的“小康社会”概念,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包含人民生活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等共同协调发展的综合发展体系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基本要求是全面稳定协调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工作就好做了。”经济发展也是邓小平理论发展观的基础,他指出,要根据中国的国情,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出沿海地区先发展,以带动与支持内地发展,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强调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邓小平对“三农问题”一直相当重视,他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能忘掉。”同时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的经济能不能发展起来,首先要看农村是不是能发展起来,农民生活水平是不是能提高。”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强调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协调。他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抓硬、抓好、抓协调,“两个文明建设都要有质的提升与超越,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外,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中关于“环境保护”与“计划生育”的提出与相关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他要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1).
[2]王岚.试析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3]张杰.邓小平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贡献[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4).
[4]赵彦修.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06).

 

收稿日期:2011-01-26
作者简介:雷应春 (1963—),苗族 ,贵州黄平人 ,贵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理论研究.

2012-11-10 14:00:18 - http://www.ems86.com/
探析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1/28
党风廉政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的几点探索 10/26
CCTV《新闻周刊》节目内容与形式研究  11/10
运用认知语言图示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翻译能力  11/10
论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10/26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