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呼兰河传》悲凉的情感基调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试论《呼兰河传》悲凉的情感基调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试论《呼兰河传》悲凉的情感基调 
乔春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辽源分校,吉林 辽源 136200) 
  摘 要: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由于她传奇般的苦难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对众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把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渗透到作品中,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死水般的生存状态,对国民的弱点和病态的人生寄予了既恨又怜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从小说的情景描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记写中得以体现。
 关键词: 萧红;呼兰河传;情感基调;悲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508(2011)09-0050-03
  萧红作为一位风格独具的女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悲苦的人生经历、卓众的性情才华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色彩,震撼着广大读者的心灵。作为颠沛流离的东北作家群当中的一员,她有着和李清照相似的传奇经历,逆境和坎坷重重。然而在她短短不到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却给世人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文字作品:十多部中、短篇小说集,散见于报刊的文章、诗歌、散文等约一百余万字。读她的文字,许多人为之动容,正如有人用这样一句话评价她:“你如钻石划过夜空,成为许多人心底永远的痛”。①她是一个情感型作家,她是用心去写作的,她的散文化小说被誉为“萧红体”,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②《呼兰河传》正是这种人生体验的真实写照,它所传达的是一种对人生、对社会凄凉哀婉的情绪,表现着一种艺术化的悲凉之美。
  一、不幸的人生境遇形成了作者沉郁的个性和哀婉的创作基调 
  童年寂寞、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生活炼就了萧红性格中的敏感和坚强,也形成了她哀伤、悲婉的个性,使她成为一个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在她被赶出家门、流落街头,被欺骗与被抛弃,挨饿爱冻,情感挫败,病痛缠身而又无人相伴的情形之下;抑或是国土沦丧、民族危亡、流离失所的境遇之中,她还能奉献给我们一部沉静而富于美感的《呼兰河传》,真是不可思议。这部小说呈现的是呼兰河人在历史与命运中因循往复的死水般的生存状态,没有希望,也看不到未来,可悲的历史的惯性,为呼兰河人灰暗的生活笼罩了地久天长的悲凉气息。在创作中,萧红以她那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残酷而庞大的世俗,她寒冷却时常给人以暖色调,她欲哭却总是在沉静地笑,她内心想要呐喊但却代之以平静的叙写。可以说,《呼兰河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造诣上,都堪称是萧红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她历经苦难的沉静之作;更是她将要离开人世的千古绝唱。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萧红没有大喜大悲,也许是看透了这个既爱又恨的世界;也没有更多反映现实的纷乱与冲突,也许是经历了一系列伤痛之后欲寻找内心的一种平静——也不过是孩童眼中的快乐世界与梦幻般的田园生活;抑或是想跳出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的悲苦。因为懂得,所以悲悯。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使得《呼兰河传》所渲泄的,是一种悲凉的情绪。
   二、《呼兰河传》在环境和场景的叙写中始终营造一种悲凉的氛围 
  茅盾曾这样评价《呼兰河传》:“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起来”。③全书从“街头巷尾”到“后花园”,从喜庆殡葬到种种的“精神的盛举”,呼兰河的社会状貌、风俗人情无不传达着一种情绪,酝酿着一种氛围。这些诗化的文字不是在简单地在进行情景描绘,而是作者悲凉心理情绪的流动。尽管在小说中从孩子的角度多处表现了喜气洋洋的景象和场面,如傍晚火烧云的描写,春天里后花园的描写,植物和动物园生长的描写,以及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逛庙会等热闹的场面的描绘,但终究也掩饰不住作品悲凉的情调。
  首先,在环境描写中渲染悲凉的气氛。萧红以散文式的笔法在小说中倾注大量笔墨进行环境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一开始,萧红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严冬酷烈的景象:“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④“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⑤。这首先为小说定下了严酷、灰暗、苍凉的基调。即使在浓墨重彩的第三章里,也一样流动着作者的悲凉情绪。虽然“我”家的“大花园”里,“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果树、榆树、白菜一切都生机勃勃,可这里的春天是寂寞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没人留意,无人问津。“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字里行间充满了寂寞、单调和空虚的影子。在第四章写“我”家境况时有四处依次写到:“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陈旧的摆设、尘封的储藏室、不解的唐诗、老祖父听厌了的故事,以及园子里一年四季无声的变化,作者不厌其烦地加以叙写,而所有的描写都渲染着破旧、荒凉和寂寞的色调,强化了悲凉的气氛。可以说,作者这样的环境描写贯穿了作品的始终。
  其次,除了环境描写,萧红还善于在没有人物的场面中渲染“曲终人散”的悲凉氛围,一个人喃喃自语,对人和物生出悲悯和慨叹。第一章的最后,写呼兰河人在经历了“买麻花”和“买豆腐”一天热闹的经历后,“乌鸦一飞过,这一天才真正地过去了……是凡跟着太阳一起来的,现在都回去了”⑥,“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霜打了,雨淋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⑦人的结局是悲观的,无奈的。又如写跳大神,人们散去后,萧红又开始喃喃自语:“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⑧萧红以全视角,静静地观察、体味着人间的悲凉。七月十五“盂兰会”在呼兰河上放河灯结束时,作者写道:“一直闹到月亮来到中天”,“才算渐渐地从繁华的景况,走向了冷静的路去。”⑨“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来。”⑩似乎人们都已离去,而萧红却没有走,她静观河灯孤独地流走后相继灭去,“打过了三更,河沿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洞里边一个灯也没有了。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B11凄凉无比。就连小说的“尾声”,也是这种“曲终人散”的笔法,“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B12“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B13小说中这种“曲终人散”的写法随处可见,不一一道来。
  三、小说还通过对三个生命故事的叙写,体现作者对呼兰河小城人生存状况的悲悯 
  《呼兰河传》记写的小团圆媳妇之死、有二伯阿Q式的精神状态和冯歪嘴子的爱情童话三个故事,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呼兰河小城人生存状况的缩影。作者通过这三个故事的叙写,喻示了深受封建文化影响和包围着的小城普通民众的愚昧无知、自私保守、冷漠残酷的病态人生和心理,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同时,对民众,萧红和鲁迅一样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心情,字里行间,对大众寄予了无限的悲悯和同情。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可爱、健康、活泼的小姑娘,“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可是在小城人的眼里,这些是不合规矩的,非严加管教不可。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烫驱鬼之后,一个活脱脱的小姑娘就被这小城的陋习折磨得奄奄一息了。而周围的邻居居然推波助澜,出主意、看热闹、帮忙,小团圆媳妇成了这陋习的牺牲品。可悲可叹。作者在描写这“牺牲”的过程中,看似平静,但读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中在流血:人们就这样若无其事地、以参与者和观望者的姿态将小团圆媳妇杀死了!现实何等的残酷,人们是何等的麻木。对于第二个人物“有二伯”,作者是抱着同情的态度的。一无所有的有二伯虽然经常靠骂骂咧咧来泄泄私愤,然而他对主子是忠心耿耿的。他没有家人,没有住处,吃穿用破烂不堪。生活的痛苦、经济的窘迫造成了有二伯无法排遣的生命的荒凉,他孤独地与小动物对话,安慰着他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的精神世界;他被逼无奈偷主人点东西卖钱,被人发现后精神上受到刺激;他在自己荒凉的精神世界里编织着自己的梦想,来自圆其说。他演绎了“跳井”、“上吊”的假象,但他最终还是平静地呆在某个角落里,忍受着生活的苦难和无奈。这个人物在作者的眼里是可爱的、可怜的。第三个人物冯歪嘴子是寄托了作者生的希望的。勤劳忠厚、爱妻爱子的冯歪嘴子在他干活的磨房里与赶车老板的女儿王大姑娘私自结婚生子,本来是美好的一段姻缘,却成了小城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但他不为人们的鄙视所左右,不离不弃,可怜地维系着他建立起来的小家。他爱他的妻子,舍不得她干一点活儿,嘱咐女人多吃几个鸡蛋补补身子。但贫穷和世俗毁灭了冯歪嘴子的幸福,他的女人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死了。他没有就此毁灭,而是艰难地喂养他的孩子,“在别人眼里,这孩子非死不可。这孩子一直不死,大家都觉得惊奇。”B14冯歪嘴子生命的顽强,也许就是萧红寄予的民族期望,有一种战斗的韧性。通过这三个故事,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苍凉的悲情和慨叹,加之散文化的叙事手法,使得这种 悲情得以渲泄得淋漓尽致。
  《呼兰河传》所传达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悲凉情绪,不是萧红个人的,而是那个时代共同的情绪,是对那个时代症结发出的呐喊。她的悲悯和哀伤,构成了小说《呼兰河传》创作的情感基调,造就了作品的凄凉之美,“整个作品笼上了浓重的‘百年孤独’式的悲凉气氛”B15。也使得她的小说如陈年老酒,年深日久,越能飘散出奇异的香气。


注  释: 
①萧红.呼兰河传[M]:阅读延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56.
②赵晓虎.浅谈萧红作品的语言风格[DB].价值中国:文化/社会.2011:1.
③茅盾.<呼兰河传>序.《呼兰河传》[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5.
④⑤⑥⑦⑧⑨⑩B11B12B13B14萧红.呼兰河传[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3,25,25~26,29,30,31,31,155,155,153.
B15萧红.呼兰河传[M]:阅读要点.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
参考文献: 
[1]骆宾基.萧红小传[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
[2]尹文灵.论萧红《呼兰河传》抒情意味[J].学理论,2011.
[3]卢志宁.孤寂与悲哀的内心独白——读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J].作家,2010.
[4] 刘为忠.《呼兰河传》:“荒凉”一词的修辞阐释[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

 

收稿日期: 2011-08-01
作者简介: 乔春萍(1964~),女,吉林辽源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辽源分校中文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研究。
 

 

2012-11-08 12:13:44 - http://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