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疯癫的奥菲利亚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被疯癫的奥菲利亚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被疯癫的奥菲利亚 
于 敏
(淮阴工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摘 要: 本文选取《哈姆雷特》作为解读文本,从女性主义和权利说的角度分析了奥菲利亚疯癫的原因和疯癫中的反抗。男权社会通过内在的精神暴力统治,对女性内化男权和外在的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暴力奴役女性,将女性逼至疯癫或使其被疯癫化;而女性通过表达自我在精神层面反抗,也通过自杀等手段从摆脱男性的外在暴力束缚。
 关键词: 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疯癫;权利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7508(2011)09-0068-03
  一、引言 
  “疯癫”是莎剧Hamlet的重要主题之一,近年来,奥菲利亚的疯癫也被女性主义者在研究中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奥菲利亚是真疯还是装疯,是病理意义上的疯癫还是文学意义上的疯癫,及其疯癫的隐喻含义做出了解释。法国文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认为,在男权社会中, 他( 男性) 是主体, 是绝对, 而她( 女性) 则是他者。(Gilbert & Gubar, 1979:55)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在男权社会中作为男性文化中心的他者而被后天构建的,她们扮演着男性权威强加给她们的角色,成为丧失主体的他者。如果女性妄图获得主体的独立地位,不再满足于做“屋子里的天使”,语言和行为突破了针对女性的规则,那么在男性中心文化的描述下,她们往往就成为了疯女人。法国著名学者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对疯癫的社会本质做了如下阐释: “疯癫之所以成其为疯癫, 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自然疾病, 而是一种建构的结果。是另一种疯癫——理性疯癫的结果, 疯癫的历史其实是理性疯狂压迫疯癫的历史。”(Foucault, 1965:76) 作者刘风山从福柯的研究出发分析认为,女性的疯癫不再是自然疾病所致, 而是她们遭受男权主义压迫的结果, 当疯癫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来, 就成为一种文学策略, 被赋予了颠覆性的社会、政治功能(2007:93-100)。在Hamlet中,哈姆雷特的疯癫是在王权的压迫下选择的伪装和复仇的方式,而奥菲利亚的疯癫则是在男权压迫下的被疯癫,她在极端的痛苦和压抑下最终选择了自我毁灭和内心情感的爆发,寻求话语的权利和对自身的主权。
   二、奥菲利亚的疯癫成因 
  莎士比亚生活的文艺复兴时代,女性处于男权控制下的从属地位,服从于王权,父权和夫权的三重统治,循规蹈矩,沉默被动。女性不仅要在行为准则上服从男性的统治,还要在意识上进一步内化男权,自觉的成为捍卫男性权利的工具。女性生活中充满了男性暴力,表现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内在的暴力通过男性主权制定的规则施加于女性的精神,要求女性的贞洁,温顺,服从与沉默,自觉充当男性的“天使”,而外在的暴力施加于女性的身体,比如性暴力,文艺复兴时期的束腰,束胸等。
  奥菲利亚作为一位未婚的贵族少女,生活中处处受到身边男性的安排。在剧中她的第一次出场在第一场第三幕,在与哈姆雷特的爱情问题上先后受到了兄长和父亲的告诫与规训。兄长认为哈姆雷特对妹妹是轻浮的,玩弄的态度,不可能娶她,教导她“Fear it, Ophelia, fear it… keep you…out of the shot and danger of desire”(Shakespear,1984:38),要求妹妹保持贞洁,远离欲望。尽管她对兄长流连于花街柳巷过风流生活却警告自己要注重贞洁提出了微弱的抗议,奥菲利亚还是服从于兄长的教诲,向他保证会记住这个教训,将之 “keep as watchman to my heart”(同上),并且在兄长的再次告诫时进一步保证:“’Tis in my memory locked, and you yourself shall keep the key of it.” (Shakespear,1984:40) 当父亲就同一问题对她进行严厉的质询时,她唯唯诺诺地表示,对于哈姆雷特的感情,“I do not know, my lord, what I should think.”隐藏了真实的情感和意见,保持了沉默;当父亲嘲讽她的爱情,命令她远离恋人,不得同他交往时,奥菲利亚更加顺从的表示了服从和恭顺:“I shall obey, my Lord.”
(Shakespear,1984:42-44)
  波罗涅斯出于政治和利益的考虑,漠视女儿的爱情和幸福,先是告诫她不得同哈姆雷特交往,后来又对国王献忠,要求女儿接近哈姆雷特,试探他是否真的发了疯。在父亲的权威下,奥菲利亚先是断绝了同哈姆雷特的关系,退还了礼物,上交了书信,并向父亲报告哈姆雷特的异常举动,后来又被迫充当棋子,试探恋人发疯的原因。她在独白中表达了对疯癫恋人的无限的悲伤和惋惜,然而父亲和国王躲在幕后,监视了整个试探的过程,并且拒绝听取奥菲利亚的报告,因为他们“heard it all.”奥菲利亚作为女性和工具,没有发表意见的话语权,她的感伤和惋惜只能表达在无人听到的独白中,对外依然保持一贯的沉默。
  在父亲的要求下,奥菲利亚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情感,在同哈姆雷特的对话中,她被无情地质问,辱骂。在哈姆雷特眼中,尽管是出于父亲的命令,只要奥菲利亚背叛了他,她就是不贞洁的,淫荡的,该进修道院(妓院),他装疯卖傻,重复这种侮辱的言辞,仅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对曾经爱慕的女性大肆辱骂,嘲笑她是低贱的淫妇。
  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对于奥菲利亚是否贞洁的标准,恰恰是相反的。对于风流的雷欧提斯,妹妹象征了贞洁的天使,如果她接受了“轻浮”的哈姆雷特的情感,那么她是不贞洁的;而对于哈姆雷特而言,爱慕顺从他的奥菲利亚才是贞洁的,一旦她因为父兄的命令拒绝了他的感情,她就是不贞洁的。而在父亲眼中,奥菲利亚永远是“green girl”,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没有独立思考和行为的能力,永远需要他的教导和训斥。在国王眼中,奥菲利亚则仅仅是试探王子的工具,只需要服从和保持沉默。在这重重的男性主权下,奥菲利亚虽然能思考,但是不能诉说,她的情感或者压制在沉默中,或者仅仅抒发在无人听到的独白中,她一味的服从与沉默,她是男性的工具,是男性主权的“他者”。奥菲利亚“发疯”前的台词主要是同父兄和哈姆雷特的对话,多数是简短的句子,表达顺从。即使有疑问和分辨,也在男性的大段台词中被湮没了。仅有的一段独白,也是作为其他角色“听不见”的语言出现的。台词语言的运用,也充分的表明了这个贵族少女沉默的“美德”。
   奥菲利亚遵循了男性强加于女性的规则,作为未婚的少女,服从父亲的安排。男性主权已经作为规则深深扎根在她的意识中,她自觉的保护着父亲的权威。在第二场第一幕中,她主动向父亲报告哈姆雷特的异常举止,拒绝恋人的亲近,她在父权下的软弱和服从表明了奥菲利亚在意识层面对父权的全盘接受和维护,在贵族女性的教养下,她自觉地捍卫男权,男性主权在她身上已经内化为她的行为准则。但是在恋人疯癫的辱骂中,她又感受到了无尽的痛苦和悲哀,在第三场第一幕中,奥菲利亚诉说了发疯前唯一一段独白,她为哈姆雷特悲叹:“O, what a noble mind is here o’erthrown!” (Shakespear,1984:128)她也为自己感叹:“And I, of ladies most deject and wretched” (Shakespear,1984:130)。她的爱情和悲伤在心中激荡,却无处倾诉。她的感情和语言被内化的男权准则压制着,奥菲利亚竭力维护着在男权的暴力(主要是精神上的)下的生活。但是当父亲被恋人杀死,同时失去两者的悲伤,对哈姆雷特爱与恨的矛盾更加激化了她的独立情感和服从男性权威继续沉默之间的矛盾。兄长去了法国,父亲被恋人杀害,恋人又因此被驱逐去了英国,她生活中的男性声音突然消失了,奥菲利亚的女性情感,渴望自由和爱情的声音终于冲破了男性主权的束缚。她和之前恭顺的贵族少女截然不同的行为举止和声音,被贴上了“疯癫”的标签,成了通过疯癫获得话语权,表达自我的疯女人。“疯癫”的奥菲利亚有大段的台词和歌曲,她的声音终于被其他角色听到和关注,打破了一贯的沉默,在“疯癫”中表达自我。
  三、疯癫中的反抗 女性是占主导地位的男性的他者,而疯癫则是理性的他者。在男权社会中,男性主导和权威是理性,反抗这一权威的女性则被贴上疯癫的标签,成为被疯狂的疯女人。福柯认为,反抗正是在权利关系发挥作用的地方形成的(Foucault,1988:29)。没有权利就没有反抗,对应权利的不同表现形态,反抗也有不同的形式。疯癫中的反抗既有作用于自己或他人肉体的暴力伤害,比如自残,自杀,伤人或杀人,也有作用于意识层面的谵妄或清醒的自我表达。
  奥菲利亚在疯癫中的行为和语言充满了双关和隐喻,看似疯癫又充满了内涵。她长久以来内心累积的对整个剧作中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在疯癫的语言和行为中表达出来。她对王后问候道:“Where is the beauteous Majesty of Denmark?”(Shakespear,1984:206)其中Majesty所指的似乎是王后,也可以是去世的老哈姆雷特国王,或者是本应成为国王的哈姆雷特,她对王后的问候也可以解读为询问哈姆雷特的行踪,或对老王刚死王后改嫁的嘲讽。
  她对王后唱了第一首歌,开头就问道:“How should I your true-love know / From another one?”通过询问情郎是谁,隐射了王后的匆匆再嫁,之后的几句:“By his cockle hat and staff / And his sandal shoon. / He is dead and gone, lady, / He is dead and gone; / At his head a grass-green turf, At his heels a stone. / Larded all with sweet flowers; which bewept to the did not go / with true-love showers.” (Shakespear,1984:208) 从一方面看是描述父亲的死亡和坟墓,表达了哀痛和对父亲简陋的墓葬的不满,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描述哈姆雷特去了英国后可能的遭遇,表达了对王子的担心,质问了王后对哈姆雷特的漠不关心。
  在国王入场后她唱了第二首歌,诉说了一个少女的被诱惑欺骗和被背弃。“…Young men will do’t if they come to’t. / By Cock, they are to blame. / Quoth she, ‘Before you tumbled me, / you promises me to wed.’/ He answers: ‘So would I’a’done, by yonder sun, /An thou hadst not come to my bed.’” (Shakespear,1984:210)歌曲中奥菲利亚联想到父亲兄长曾经教导她要远离欲望,又感伤自己被爱人抛弃和侮辱,同时隐射克劳迪斯用欺骗和情欲诱惑了王后,通过歌词谴责了男性玩弄女性的行为。
  在兄长面前奥菲利亚唱了第三首歌,送给父亲也是送给自己的挽歌,作为向众人的告别.她手中握有各种花草,奥菲利亚逐一数说,然后分给在场的人:克劳迪斯,王后和雷欧提斯。送给雷欧提斯的迷迭香象征记忆,三色堇象征相思。送给王后的茴香象征阿谀,耧斗菜象征忘恩,暗讽了王后的匆匆再嫁。送给王后芸香时,奥菲利亚表示: “There’s rue for you, and here’s some for me…O, you must wear your rue with a difference!”裘克安在注释中认为,芸香象征着悲哀和忏悔,奥菲利亚把一些芸香给王后,一些留给自己,表示两人的悲哀和忏悔各有不同的原因 (Shakespear,1984:219)。送出的雏菊象征着爱情不忠,而她本想送些象征忠诚的紫罗兰,却发现“they withered all when my father died”, 隐晦地表达了对忠诚的父亲死后被草草下葬的不满。
  奥菲利亚的“疯话”和送花的举动都是有象征意义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她的“疯癫”是理性的,或者说奥菲利亚并不是真的疯癫,只是她最终冲破规则,表达自己真实感觉的行为不能为男权所容,被贴上了疯癫的标签,她是被疯癫的产物。她的歌曲和送花的行为是在向众人表达自我和做最后的告别,她已经选择了最终的结局:自杀。在极端的压抑下,奥菲利亚选择自我毁灭作为摆脱抑郁,摆脱被控制的痛苦的途径。
  四、结语 
  作为贵族少女,奥菲利亚生活在重重男权压迫之下,接受男权主导的教育成长,男性主权已经主要通过精神暴力的手段内化于奥菲利亚的意识中。然而,悲剧命运和沉重的压抑最终刺激她选择了由自我毁灭而解脱痛苦的结局,并在这之前她近乎疯狂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情感。女性作为男性社会的边缘群体,权利迫使她们走上了绝路。女性要打破规则,获得话语权,就会被视为疯狂。她们或者利用疯癫表达自我,或者在表达自我中被疯癫。只要男权至上的社会存在,疯狂的女性或被疯狂的女性就会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
[1]Gilbert, Sandra M. and Gubar, Susan.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Foucault, M.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M].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5. 
[3]Foucault, M. Power Knowledge[M].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88
[4]刘风山. 疯癫,反抗的疯癫——解码吉尔曼和普拉斯的疯癫叙事者形象[J].外国文学评论,2007(4):93—100.
[5]莎士比亚.哈姆雷特[M]. 裘克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4.


收稿日期: 2011-08-30
作者简介: 于敏(1985~),女,淮阴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女性主义。

2012-11-08 12:09:48 - http://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