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喜阳 郭红霞 现代城市的特征与本质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兰喜阳 郭红霞 现代城市的特征与本质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兰喜阳 郭红霞  现代城市的特征与本质
 

兰喜阳 郭红霞/文
--------------------------------------------------------------------------------
 

  迄今为止,人类的定居存在两类形式,一是农村,二是城市;人类社会在空间结构(以空间存在状态为主线,来认识社会发展的结构状态)上,可以说就是农村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存在和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走向繁荣、富强、文明的最重要的过程。随之,城市理论已枝繁叶茂,而且城市的最为基本的原理也是十分清晰的,即在诞生——发展——特征——本质——界定等五个惟度上所形成的探索和共识。

  一、诞生:古代的城与市

  城市作为与乡村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实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在中国古代,城与市是分离的,“城”和“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变为防御外来敌人侵袭,所谓“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毁也”,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市”最初是散聚在乡村的农牧民按照约定的时间在某些地点进行彼此交换或进行转手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具有显著的经济功能。在城市产生之前,市没有固定的场所。早期市的位置常在居民点的井旁,故有“市井”之称。随着社会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市”被逐渐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的“城” 中,并有了固定的位置。加之,“市”贸的发展,市的交易扩展提出了相对固定市场的需求,于是“城”和“市”在地理位置与社会功能上逐渐合为一体,演变为城市,成为居住人口工商贸易的集约地。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反映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形式与方式的变迁。从人类生存空间形式化方式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从穴居到宅居,从逐水草而居到择地而居,从相对分散的农村定居到更为集中的城市聚居等转变。从定居居民点的类型由低到高和规模从小到大的序列来看,一般包括路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都市及城市群几种形式。其中路店、小村和村庄属于小规模的分散定居形式,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几种聚落形式统称为农村地区;镇、城市、大都市和城市群属于大规模集中聚居形式,居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这类地区统常被称为城市地区。

  二、发展:现代的城市与市

  现代的“城市”与“市”是两个性质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城市”相当于英语的“city”,是农村的对称,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地理区域,没有法定的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市”则相当于英语的“municipality”,属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的一个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照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设有相应的国家政权机关,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的管理范围。

  “城市”和“市”虽然属于不同范畴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很密切的内在联系。“城市”和“市”都是以人口密度、工商业发达程度、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等为其基本条件。一定规模的城市是设市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为依托,就不可能设立市的行政建制。一旦城市设置了市的建制,便称为建制市。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转化为有行政建制的城市过程称为“设市”,它是以一定的条件为依托,并通过严格的行政法规程序而完成的。例如,我国是社会主义单一制国家,城市行政建制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及其行政等级十分重要,不同的行政建制等级有不同的行政地位,享有不同的行政权力。按《宪法》和《组织法》规定,我国城市建制行政等级分省级(直辖市)、地级(省辖市)和县级市三个层次。但改革开放进程中部分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升格为副省级市,使城市行政等级多了一个层次。在我国,除了行政等级制度外,还有规模等级制度(通常是以人口规模作为城市规模等级的划分标准,中国城市规模化分为四级,即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辖区制度、城市设置的空间组织模式制度(切块设市、多中心组合、市领导县等模式)、城市设置的审批制度(审批的权限规定和城市设置的标准)等等,这些构成了我国城市建制市制度的基本内容。

  三、现代城市的特征

  作为工业文明产物的近现代城市,有着以下的主要特征:

  第一,在载体上,城市体现出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所谓环境组织化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改造,其目的当然是使环境适合人的需求。城市环境的人为改造程度远高于乡村,体现为大量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存在。物质设施的集聚化是城市的另一形体特征,表现为各种工作、居住等场所和交通等设施在市区内的高密度分布。环境的高组织化和物质设施的集聚化一方面使城市在外部景观上明显与乡村不同,另一方面使城市在功能上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第二,在人口上,首先,城市人口的集中程度远高于乡村,而且绝大多数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其次,城市人口中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并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再次,城市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简单化,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家庭外的社会活动;最后,不同阶层、行业等背景的人为保护自身利益或为实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往往以一定的方式组成一定的社团群体,表现出城市人口较强的社群性。以上城市人口各方面的特征,使城市社会与乡村相比较体现出多元性和更高的社会化程度。

  第三,在经济上,首先,经济规模庞大,易于形成一些跨区域的经济实体,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高于乡村;其次,经济部门门类齐全、功能完备,能更大程度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再次,经济结构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具备较发达的制造业、商业和服务业。城市经济的这些特点体现了城市在经济上的集中化,高频率且不同功能的经济活动使城市比乡村更具有活力,使城市成为“繁华”的代名词。

  第四,在生活方式上,有以下三个尤为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工作职业化,城市人大多从事固定的职业,工作与生活相分离,工作时间具有分割性,日常时间安排较具节奏性和条理性;其次是行为传媒化,报纸、广播、电视、电话、电脑等发达的传媒技术是城市居民须臾不离的主要行为手段,他们借此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和与他人随时进行间接交往;再次是交往多样化,城市人的交往范围极大的拓宽,交往的内容、方式和规则也随之表现出多样性。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上的这些特点集中地体现了城市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五,在文化底蕴上,城市文化带有明显区别于乡村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技术性和商业性的特点。首先,城市是个多元社会,是不同文化交汇融合之所,文化底蕴上必然体现出多元性;其次,城市是个开放系统,每天都进行大量的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人们的意识更为开放,观念更具弹性和适应性;再次,城市是个技术社会,城市的一切,包括人的行为,都受到技术化和商业化的影响,使得城市文化在内容上倾向于技术性和商业性。

  四、城市的本质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城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横向层面来分析城市的特征,城市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因此,当人们试图认识、概括城市的本质时,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视角,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城市发生定义是从城市的起源角度给出的定义,具体说又分为私有制说、阶级说、防御据点说、交换集市中心说、地理环境基础论、血缘制与宗教中心论、社会分工说等不同的起源角度,认为“城”和“市”分别形成,而后组合在一起而形成。

  城市的集聚定义是从城市的构成要素的特征对城市所作的定义。认为城市是人口、非农产业、资金、技术和文化十分密集的场所。

  城市的功能定义是从城市所具有的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社会经济功能的角度而作的定义。如古代城市的防御和交易功能、行政管理和宗教功能,近现代城市的综合性功能及日益突出并占据最主要位置的经济功能。认为城市是工商业活动即

  第二、三产业活动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居住的场所。

  城市的景观定义认为城市是人们改造社会最集中、作用最明显、反映最深刻的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它是建筑高低错落而密集、空间立体开发而拥挤、设施复杂、布局井然的生产和生活场所。

  城市的文化定义认为,城市,在古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的,并随传统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情感所构成的整体;在近现代是现代文明的支点和象征,是现代文化的集散地,追求经济功利。

  城市的生活方式定义认为,城市现象是体现人类生存的物质、自然、社会和文化诸条件有机联系的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的区域定义认为,城市是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交通和文化中心,是地理位置、资本、人力、资源和水力等群体的综合优势,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结合的结果。

  城市的系统定义认为,城市,尤其是现代城市,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是城市各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内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体。

  从这些不同角度的理解可知,城市确实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巨大系统,因此,从每个角度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都是必要的,但对于全面把握城市这一复杂的系统而言,都有可能失之偏颇。对于城市的理解和把握,我们比较赞同学者段汉明的观点。段汉明在其《城市学基础》中认为城市是一个在自然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含社会、经济、文化等复杂活动的群体的“人为生命”,具有多种价值取向。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共荣,又要达到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经济目标,还要满足城市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多种价值取向的相互交叉,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与城市环境系统的高度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我们想要补充的是: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象征了人类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力量和向往,以及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积累和变迁,同时也是人类和人类社会自身最好的、最生动的写照。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13 17:27:12 - http://www.ems86.com/
关于大连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现实论证 12/18
关于大连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现实论证 10/25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探析 12/17
“镇级市”建设模式:政府与市场互动视角—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 10/25
苏光明 潘应利 许青斌/玉环全岛新型城市化刍议 12/17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