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选 城市化发展要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顾文选 城市化发展要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城市化发展要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顾文选/文


  中国城市化发展回顾

  城镇人口的增长过程。大陆城镇人口增长过程五十年来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伴随国家工业化发展,前苏联支援156项大工业项目上马等,各省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市、县也要建立地方工业,城镇人口迅速增加。1949年大陆城镇人口5765万人,到1960年增加到13073万人;设市城市从136个增加到199个;城镇人口比率从1952年的10.6%发展到1960年的19.7%,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第二阶段是60—70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经济整体停滞不前,城市人口增加仅限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三阶段是80—90年代末,改革开放,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到2000年,我国设市城市从1980年的22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从2874个增加到19780个;城镇人口从19140万人增加到45844万人,净增2.67亿人,年均增加1335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从19.4%发展到36.2%,年均提高0.84个百分点。这是大陆城市化迅速持续稳定发展的20年(图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不同阶段城市化的不同特点。半个世纪以来,大陆城市化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五、六十年代,方针是“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城市着重发展工业生产,工厂遍地开花,对经历了几十年战乱的祖国,这一方针对发展经济、恢复生产有积极意义。这一时期的缺点是,不注意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进一步扩大了这个错误倾向,许多城市生活设施废弃,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比如有东方威尼斯之誉的苏州,在14平方公里的历史古城范围内,曾有大大小小500多家工厂、作坊。杭州西湖周围曾有50多个排污口,工业废水日夜不停地往西湖里排。这是第一个阶段,可称之为“生产型”城市阶段。文化大革命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应该既是生产的载体,也是消费的中心,同时还是人类文明孕育的基地,城市必须具有多种功能和良好方便的生活条件。从80年代初起,城市的各类住宅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住宅建设投资从1993年起每年超过千亿元以上,2000年投入达4900多亿元人民币,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入为2000亿元人民币;同住宅建设相配套的学校、商店以及其它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集中的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银行服务机构等应运而生;城市交通、通讯、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这是城市发展的第二阶段,可以称之为“生活型”城市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末,其特点是突出生活,兼顾生产。进入新世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环境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使城市能持续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小康以后的共同要求。新世纪城市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纵观我们几十年来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演进轨迹,可以将之概括为“三生兼顾、永续发展”。

  着重生态环境——新世纪城市化的期待

  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聚集是城市区别于农村的最主要标志。城市由于聚集而产生了农村无法比拟的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城市像个变压器,把社会的闲散资金和无序的个人行为集中起来,组织起来,产生新的巨大力量,形成新的效率,创造出新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城市作为人类主要的聚集地,正成为关注的焦点。城市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的基本条件,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文化活动、社会交往的载体,早就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

  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大会,首次将世界113个国家的代表聚在一起,并就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达成若干共识,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76年联合国又在温哥华召开“人类居民点大会”(Human Settlements)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居民点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一件大事。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在内罗毕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明确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及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城市科学的足迹》第311页)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高级别的承诺。此后,1994年中国政府也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近代城市化开始,人类的发展正面临一些全新的重大问题,即人口进一步向有利的大城市或其附近地区迁徙聚集,造成人口爆炸,环境恶化,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从世界范围看,虽然城市建成区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城市财富的产出与城市废弃物的排放都占到全球总量的70%—80%以上。比如城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地球总排放量的78%,大量的二氧化碳不仅引起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而且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城市因人口与产业的过分集中,还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人类生存和正常发展的多项负效应。如空气污染效应,使大气水体质量下降,恶臭增加,酸雨产生等等。城市的过分膨胀和人口的过分集中还将导致城市对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伴随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巨大消耗,人类将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此外,特大城市建造的大量人工环境还造成交通拥堵、地价与房价的昂贵,以及视觉、心理上的巨大不适应。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城市化发展中的共同课题。

  改革开放20年,也使我们懂得城市生态环境不仅依赖于经济,它也是构成经济环境的重要基础,只有创造一个宜人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才更有利于吸引人才,吸引资源,发展经济。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叫作“筑巢引凤”,巢者城市环境也,没有好的城市环境,引不来金凤凰。无论放眼全球,纵观古今,展望未来,我们的城市发展,建设与管理,都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重要地位,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更要有意识地创造和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今天发展,未来继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发展人居环境理论 促进城市生态建设

  大陆城市化的发展根据已制订的2000—2005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每年城镇人口增长将在1500—1600万人左右,人口城市化率每年提高约一个百分点,五年计新增约8000万城镇人口,其中近一半来自农村居民的迁徙转化。对城市领导者和各专业城市工作者,这是一个十分艰巨,带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如何在迅速发展中保持城镇的良好生态环境,这不仅对中国大陆,对全世界的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也将有重大的影响。实践产生理论,实践也需要理论,中国大陆城市化的实践,迫切需要理论的指导。经过半个世纪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变,从重生产、重生活,也要重生态的曲折发展和环境意识的普遍初步确立,一个全面指导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理论,顺应时代的呼唤应该产生。在迈向新世纪的门坎时,吴良镛先生系统地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级别的城镇居民点都包含着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等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城镇环境(图2)。解决城镇居民点环境问题,本质上要以系统的观点,综合连贯的思想与方法来协调好这五大系统的关系,五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出了问题,都将造成城镇环境的破坏。在历史与现实的实际中,城镇的兴衰演变也无不与这五大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



  人居环境理论还认为,城镇居民点是规模不等,级别不等,人口容量不等,区域影响范围也不同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大到世界性大城市或区域城镇群,小到城镇的一个社区或一个乡村或一栋建筑,相应的人居环境也可分为全球人居环境,区域人居环境,城市人居环境,社区(村镇)人居环境和建筑人居环境等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构成人居环境的整个系列,系列中的每个层次都包含着不同的自然、人群、社会、居住和支撑体系,解决人居环境,搞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应该有区域的观念,并遵循系统的原则。希腊城市规划实践家和人类聚居学理论家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研究了希腊、德国等城镇人类居民点,提出人类居民点体系可分为6个层次(图3)。道氏的居民点体系中的最基层一个层次(即第一级社区)只有较小的邻里,较小交往场所,较少的居民及住宅,实际上相当于大陆乡村。由于在大陆乡村居民点与城镇居民点有着完全不同的保障体系和发展政策,所以在分析大陆的人居体系中,未含乡村居民点,主要指城镇居民点体系。

  鉴于不同层次的人居体系包含的五大系统,基于对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经验的总结和大陆近半个世纪城市化曲折过程的思考,《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系统提出了解决人居环境的五项原则: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原则;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原则;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与人居环境建设方式多样化,技术多层次的原则;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的原则;科学追求与艺术创造相结合的原则。

  五项原则中,生态原则作为首要原则提出,这是因为在人类每一次“征服”自然的胜利后,都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中认识到人类属于自然,人类的需求,生存都依赖大自然;而迅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峻;城市的蔓延,土地的开垦,过渡的放牧,荒漠化的扩大,使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尤显迫切。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首先要对城市的产业结构及生产工艺按生态原则进行调整、改造;其次,要大力推进城市内的绿地系统建设,加强城市郊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形成城乡复合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环境还包括城镇社区的生活废弃物的就地无害化处理,并将它资源化,能源化再开发再利用。

  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要求以一定经济实力为基础,近年大陆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及有关配套建设投入等已构成重大的经济活动,有的已成为重要产业。反之,这些巨大投入,又在迅速形成更巨大的积累,良好的人居环境又不断吸引来先进技术装备,吸引掌握新兴技术与管理的人才,增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原则。

  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居环境建设中的许多难题,可寄希望于科学的发展与新技术的运用。但社会与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只有保持发展方式的多样化,技术水平的多层次化,才能恰到好处地推动各方面协调发展。所以适用、先进技术也许永远都是人居环境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人居环境建设要面向广大群众,重视社会群体。经济发展是中心,社会发展是根本。以追求利润为动机营建城市,以满足少数人或个别阶层需求为依据进行决策,是完全错误的。现代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建造鳞次栉比的建筑群和高档次的别墅式住区,更重要的在于创造惠及广大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明。这样,就要面向广大普通群众解决居者有其屋,就要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成年人、未成年人准备多种多样,适应不同需要的生活与休憩空间,就要加强社区建设,使不同家庭、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本地居民、外来居民,都能和谐共存于一个美好的社会环境之中。总之,我们的城镇是人民的城镇,要加强城镇的人民性,即要遵循城镇环境建设的社会原则。

  满足社会不同阶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发展经济与技术,同追求城镇艺术,尊重城镇的文化传统是一致的。我们当然要积极发展经济,但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我们当然要尽可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但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则先进技术将难以生根,并被广泛运用,甚至以失败告终。环境建设还要同艺术美学结合起来,对于规划师和建筑师来说,“最终要使人类环境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就城镇环境来说,应该为工业、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游戏、娱乐、旅游休憩等人文活动,组织各种不同的空间环境,使其各得其所,而又不互相干扰。

  总之,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人居环境的五项原则。五项原则中,生态环境原则不仅列首位,而且它也贯穿或影响着其他原则。各项原则互相关联,但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按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延伸和起作用。大陆正迎来城市化的新阶段,愿在这个新阶段中能遵循以生态环境为重点,各项原则协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我们的目标是创造宜人的环境。为此必须实行多学科联合,多部门交叉融合贯通(图4)。



 

关闭窗口
 
2013-10-13 17:01:06 - http://www.ems86.com/
关于大连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现实论证 12/18
关于大连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现实论证 10/25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探析 12/17
“镇级市”建设模式:政府与市场互动视角—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 10/25
苏光明 潘应利 许青斌/玉环全岛新型城市化刍议 12/17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