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社会主义本质论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社会主义本质论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社会主义本质论
马文博
[摘要]:自《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难探索,它们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益经验。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及时梳理研究和辩证地吸收对自己发展有益的文明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实践路径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探索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当时还没有社会主义实践,他们只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时,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做出科学预测,尚无条件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用唯物史观强大武器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论述,它为后来更深刻地探索社会主义预设了理论前提。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有如下六方面的特征:
⑴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为物质前提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沉浮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生产关系的桎梏一经被打破,生产力的束缚便消失殆尽,未来社会的生产力便会得到更高度的发展。因此,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甚至对于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社会成员“富足的生活”便有了现实的物质保障。
⑵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即社会所有制)是未来社会的重要属性。这显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要求。他们认为未来社会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现实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诸如“财产公有”,“财产共有”等提法更是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首肯。
⑶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体现了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而生产资料的分配则体现了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按劳分配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按资分配的彻底否定。但是,从未来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按劳分配的局限性是潜在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行按需分配。
⑷组织社会化生产计划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化生产发展的本身提出了要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这一客观要求。由于未来社会实行了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从而消除了商品社会中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因而有可能实行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这就克服了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造成的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们还认为,在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的条件下,私人劳动可以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不必通过其他中间环节。这样商品和货币必将从未来社会被剔除。
⑸国家消亡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国家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革命转变时期的国家。由于未来社会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从而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开始消亡,原本意义上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根本扭转。“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
⑹社会成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弊端,最甚者莫过于资本主义制度酿造了人的畸形发展。未来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占有,生产力极大发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消除了奴隶般的社会分工,从而可以实现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很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将其推崇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定性。
马克思恩格斯虽未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性的重要思想仍然闪烁着迤逦的光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脚步。尤以1894年恩格斯在给意大利有人卡内帕的回信中所阐述的最为清晰。卡内帕在致恩格斯的心中要求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性。恩格斯在回信中指出,最能体现未来社会本质规定的是《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的一段经典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本质规定性的思想在恩格斯所著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有深刻阐述。即著名的两个“提升”思想。恩格斯认为,第一个提升是指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第二个提升是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恩格斯认为,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劳动成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时,人类就实现了第一个提升。而第二个提升只有到了未来社会才能体现。因为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2.列宁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
列宁是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第一人。针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所坚持的“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而否定革命的论调,列宁反问道:“面对第一次帝国主义大战所造成的那种革命形势的人民,在毫无出路的处境逼迫下,难道他们就不能奋起斗争,以求至少获得某种机会为自己争得进一步发展文明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吗?” 列宁痛切地批判了那些一味引经据典、却闭眼不看现实的教条主义者,反反复复地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无产阶级国家建立后,列宁很快意识到,要获得最终胜利,即完全组织起社会主义社会,还要有相当大的困难、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这其间,经济建设是最重要最困难而且是远远没有完成的事业。在认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之后,列宁很快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今天看来,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就是要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要发展商品生产,利用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社会主义建立起强大的经济基础。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从理论上说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和一国胜利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的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从实践上说,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用新的经验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探索不成功的地方在于脱离生产力的水平来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没有认真吸取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并没有建立起来。当然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有利历史借鉴。如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后,要把主要力量转向经济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在劳动组织方面的一切有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加快发展生产力;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不断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工农联盟,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激发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首创精神;无产阶级执政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地位的历史性变化,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履行好执政职能。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会做经济工作,同时注意从政治上看问题;重视文化建设,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等等,列宁的这些思想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
总体而言,斯大林没有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比如,过早地结束了新经济政策,追求单一公有制;在发展阶段上犯了超越阶段的急躁冒进的错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错误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问题等等,这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并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斯大林是历史上第一位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某些特征,采取了某些初级阶段措施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第一个把消灭私有制和剥削阶级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同时认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成分, 他们之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所以,他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并分析了它的阶级结构。斯大林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存在两种公有制形式: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还允许农民保留家庭自留地。他虽然认为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但毕竟第一个提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在一定范围内要保留和利用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作用, 等等。他的这些看法终究在不少方面突破了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在事实上揭示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在认识初级阶段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给我们今天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实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它科学地阐述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历史课题。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理论上的分歧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经把马恩论及的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当成社会主义的不可改变的全部特征,结果抑制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对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10-23 08:58:02 - http://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