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友伴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整体网透析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班级友伴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整体网透析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班级友伴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整体网透析
孟利艳 高中建
(河南师范大学 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本文从整体网的视角分析师范院校某班62名学生的友伴网络结构及在友伴脉络节制下的个体特质与行为,以及男女生友伴网络及其日常行为模式的歧异性和友伴关系的重叠性等等,进而对其进行关系管理。结果发现:(1)成绩好的学生多数处于班级好朋友网络的边缘,由成绩好的个体组成的友伴群体是稀疏的团体;(2)班干部的选拔应结合个体素质选择在好朋友网络中具有较大点度中心性和较高中介性的个体;(3)在被驱策着进入友谊的网络及进行日常的人际交往时,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大的被动性;(4)友伴网络表现出一定的帮派性。
关键词:友伴网络  整体网  关系管理
一、提出问题
社会网络分析是西方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可谓研究社会结构的最新范式和视角,它消解了诸多二元论问题,强调的是关系数据而非属性数据。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分为个体网研究和整体网研究,整体网研究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为社会网络统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突破。
时下,在社会网络节制下的友伴关系,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国外对青少年友伴关系的研究热潮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结果显示,依附于某一友伴群体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目前国内外围绕青少年友伴关系与其行为、特质的研究,业已取得一定成果。如好朋友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研究(Urberg,方晓义等),友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范兴华,贺春生)。虽然众学者都已充分认识到友伴伴关系对于青少年之重要性,但关于青少年友伴关系网络结构的研究极为的不足,仅有的一些研究基本上是从单一水平来考察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且并未形成一致结论。如Cohen (1977)的研究数据发现女性的友伴团体比男性的多,女性中团体成员的比例高于男性,然而Montemayo和VanKomen (1985)观察青少年在校内和校外的交往,发现男女青少年的团体大小没有显著差异。
国外将社会网络分析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青少年的研究领域业已取得一定成果,而我国在社会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整体网的研究领域还相当薄弱,可以说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在社会网络因应青少年友伴关系的研究中主要是用定性的方法来考量青少年个体网的规模、同质性等问题,并未将整体网的理念、方法引入该领域。再者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所致的青少年友伴网络结构的歧异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对国外的理论予以检视及修正。
学校和社区因素对青少年的友伴网络有影响(J. Tolson and K. Halliday一Scher,1994)。在我国,对于不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由于校风、育人目标的差异,青少年的友伴关系也表现出某些差异性,如师范院校具有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文化基因,培养出的学生也有自身的特质。在我们调查的这所师范院校中,女生多男生少,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女生比男生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很多男生认为在师范院校很压抑,找不到自我实现的价值。由于该校对师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重视,学习氛围极为浓厚,产生了众多盲目的考研者,学生没有多少自我发展的平台,交际面极窄,班级仍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场域,为此运用整体网技术对班级的友伴网络作个案分析可以为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协调及其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社会网络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系管理理念对于以班级为基本管理单位的管理制度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外青少年在班级里所展现的友伴关系也具有普适性,对青少年的友伴网络结构有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1.借用概念
密度: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与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数之比。设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数目为k,网络的规模为n:有方向图中,密度=k/n(n-1);无方向图中,密度=2k/n(n-1)。                                               
凝聚子群:是一种统称,主要包括派系、k-丛(k-plexes)、k-核(k-core)等等。如k-丛的定义为:在一个子群中,每个点都至少与除了k个点之外的其他点直接相连。
点度中心性:一个行动者与他者有直接关系的数目。分为点入度和点出度,点入度是一个行动者接收到的关系,点出度是其发出的关系。
中间中心性(中介性):衡量了一个人作为媒介的能力,就是占据在其他两人快捷方式上重要位置的人,作为桥(切点)的能力。
2.选择被试
被试的选取上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能够代表该师范院校的特色,二是男女生人数不能差异过大,以便均衡地观察男女生友伴网络结构及行为模式的异同,因此所选对象为该校理科系三年级的一个普通班集体。该班共有62名学生,由36名女生和26名男生组成,班委全由女生担任。男生整体成绩不如女生,考试成绩无一人进入前20名,多数在后20名。
3.资料收集
使用问卷调查与线人法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是在学术性、保密性原则的基础上,作者与被试在心里咨询室单独交流后、填写的,被试配合较好,因此本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之后又通过几个线人详细询问了该班的具体情况,并对一些有疑问的数据进行了回访和修正。为了确保调查的效度,对某些数据进行了规定:如“关系矩阵”中的“很好”定义为来往紧密或感情很好,“较好”为有一定来往或感情不错,“一般”指的是来往很少,感情很淡,“不太好”即为不认同对方的行为方式、不喜欢对方或有过冲突,等等。
4.个体编码
为了防止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分析结果的可视化,用三位数字对被试的名字进行编码。其中,百位上的数字代表性别(女生赋值为1,男生赋值为2),十位上的数字代表男女生中不同的寝室,个位上的数字代表学生个体,如123表示女生中第二个寝室的第三个女生,243表示男生中第四个寝室的第三个男生。
5.引入矩阵
“日常交往矩阵”:记录了该班学生的日常交往情况,如:常在一起上自习、进行娱乐活动、体育活动、倾诉心事的友伴,如两人互选对方两次以上,就在其相互对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否则为“0”。
“好朋友矩阵”:本文界定友伴的准则是好朋友,如果A认为B是其好友,就在A行B列的元素位置上赋值为1,并对此矩阵进行了对称化处理,即只有双方都互选对方为好朋友的才视其为好朋友,故对称化处理后的矩阵中的“1”代表二者为好朋友,“0”代表不是好朋友。
“紧密关系矩阵”:将关系的维度分为四个,“1”代表很好,“2”代表较好,“3”代表一般,“4”代表不太好。在使用ucinet软件对数据进行对称化处理时,使用了“max”命令,即遵从选择较远关系的一方。
“非友好关系矩阵”:该矩阵记录了班中非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矩阵中的“1”代表两人中存在非友好的关系,“0”代表不存在。实际上,这个矩阵是由“紧密关系矩阵”转化而来。
6.数据处理。使用ucinet6.0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
三、数据与分析
(一)好朋友网络中的个体分析
 
图一  好朋友关系图
注:蓝色正方形代表男生,红色圆点代表女生
1.班委最佳人选分析。班委的选拔应是好朋友网络中具有较大点入度和较高中介性的个体,较大点入度说明此人在班中有较多的人选其为好友,较高中介性说明了他们在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人脉资源。对未经过对称化处理的“好朋友矩阵”进行点度中心性分析,得到点入度最大之前六位分别为156、111、213、234、215、211。此六人当中,除了156为班长外,其他几人均不是班委。另外,虽然156的点入度最大,但其中女生占了12个,只有四个男生认为她是好朋友,且在朋友图中,156的9个好朋友同寝室的占了5个,其余四个也均为女生,这些数据表明156的异性人缘不如同性人缘好。情况确实如此,该班有些男生明确表达了对班长的不满。其余的班干部点入度也较小,该班的“领导班子”可谓是处于半瘫痪状态,只有班长一人在起作用,其他班委形同虚设。深入探究问题的症结,是因为班委的选拔没有在较大点入度和较高中介性的个体中产生。其次从“好朋友矩阵”中个体的中介性来看,中介性最高的前六位分别为:215、111、225、118、113、216、212,除了113以外,其他几人均不是班委。具有较高中介性的行动者表明了他们在好朋友网络中占据着重要的人脉资源。博特的结构洞理论认为,中介性高的人就掌握着信息流以及各种机会,进而可以操控其他人群,获得中介利益。在班级中,中介性较高的人在协调群体矛盾时可起到重要作用。笔者认为,班干部的选拔应结合个体素质选择具有较大点度中心性和较高中介性的个体,无疑,如不考虑个体素质的话,215、111是最佳人选。时至截稿,该班进行了新一轮的班委改选,215果然成功竞选为班长,111也被委以重任。
2.班级劣势个体分析。劣势个体一般有如下三类:(1)最不受大家喜欢的人。在“不太好关系矩阵”中,223的点入度为5,点出度为7,表明223是一个既得不到他人认可也不赞同他人,具有封闭倾向的一个学生。其次为231的点入度为3,点出度为1;(2)好朋友图中的孤立点。从好朋友图中看出,男生中有四个孤立点,其中有三个都是第四个寝室的,因此可推断出第四个寝室的关系非常疏远。而女生中有两个孤立点:122和133。孤立点的个体除了232以外,其他人性格均比较内向,在班外也没有什么好朋友;(3)好朋友图中的边缘个体。在朋友图中可以看出,女生第五个寝室成员关系非常要好,但是152、153却处于网络的边缘,且该寝室的其他人乃至其他学生选择与之关系远近时多为“关系一般”。据了解,153性格孤僻,而152在同学眼中是个言而无信、虚伪的人,因此大家不喜欢与之接近。还有其他的处于边缘的个体,如136、144等。所有这些人可以说是班级中的劣势个体,他们如若遇到压力没有很好的倾诉对象,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歪曲,进而引发其他问题。这些个体都是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给予极大关注的。
(二)异性好朋友网络结构对比研究
1.异性友伴网络结构的对比。整体多维量表(MDS)可以形象地表征行动者的关系网络。MDS可以对赋值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其在多维度空间上的远近关系。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做到毫无失真地把数据压缩到纸张的2维度之中,学者们用“压缩指数”(stress)来刻画失真的量,设网络的规模为n,若9﹤n﹤20,stress﹤0.12为佳,若20﹤n﹤100,stress﹤0.2为佳。用MDS来表征该班学生的远近关系,结果如下:
 
图2  62名学生紧密关系的多维量表
Ucinet软件自动给出的压缩指数为0.357,超出了经验值0.2,说明利用MDS再现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存有误差,但基本上能够反映出该班学生的关系状况。很明显,男生之间的相互距离比女生之间的小,表明了男生之间的关系比女生之间要亲密一些,男生和女生有一个很明确的分水岭,相互之间关系较为疏远。事实上,在问卷中,关于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很多学生选的都是“关系一般”。计算出男女生好朋友网络的密度,结果如下:
表1 男女生好朋友关系密度表
 女生 男生
女生 0.0746 0.0118
男生 0.0118 0.0862
正如好朋友网络密度表所示,异性之间的密度较低,女生小于男生,这个结果和MDS展示的是一样的。J. Tolson and K. Halliday(1994)在其研究中发现:同伴网络结构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加入到学校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女生双向选择朋友的比率多于男生。许多学者也倾向于这一观点,如方晓义(1995)在研究中发现:女生在友伴提名数和双向选择上明显多于男生。这与我们的发现有某些相异之处,在此案例中,女生的好朋友网络密度小于男生,即女生双向选择朋友的比率小于男生,女生之间的关系较之男生更为疏远。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作者认为是文化背景及社会情景的差异导致的青少年友伴网络结构产生歧异,这应属于该师范院校班级友伴网络结构的特质,究其原因如下:①学习成绩较好的个体由于花费较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必然致使其疏于经营好朋友关系,因此女生的好朋友网络密度低于男生;②该班班委全由女生担任,由于奖学金、三好生、优秀班干等利益的竞争,导致学习成绩好的个体在班级内好朋友数目较少并使处于团体中的成员关系疏远。
2.异性日常行为模式的歧义性。青少年易受经常性交往同伴的影响,这早已被科学研究所证明,在本文的被试中,也出现了明显的同化效应。如该班许多学生都认为是在孤立点122——该班的学习委员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影响下,才不得不去学习的。而寝室效应更能说明这一问题,经过长期的相处,同寝室的人变得分外相像,语言、行为乃至思想都趋于一致,致使寝室也具有了“寝室性格”。被试的寝室就有学习型、独行型、交际型、洒脱型、孤立型之分。男生中第四个寝室即为孤立型的寝室,每个人的性格都很内向,相互之间关系也很疏远,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他们缺少使之活跃起来的领头羊。针对此种情况,辅导员应将性格较为开朗的学生调入该寝室,使之产生催化、乃至同化的作用。同化效应在个性、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明显,经常性地与某些固定群体交往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但男女生在此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从好朋友图和MDS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女生同寝室之间的关系近,好朋友也多为本寝室的人,但男生不明显。为了对所观察到的结果进行量化的论证,使用QAP算法计算男女生不同的“好朋友矩阵”、“日常活动矩阵”与“同寝室矩阵”的相关性(必需说明的是,有两个男生被分到了外班的寝室,且与本班寝室相聚较远,为了不影响分析结果,分析时删除了此二人)。计算结果如下:
“男生日常活动矩阵”与“男生同寝室矩阵”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260,显著性水平为0,“女生日常活动矩阵”与“女生同寝室矩阵”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563,显著性水平为0;“男生好朋友矩阵”与 “男生同寝室矩阵”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211,显著性水平为0.002,女生“好朋友矩阵”与 “女生同寝室矩阵”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382,显著性水平为0。这些数据表明:女生较之男生其日常性活动及好朋友更局限于本寝室内。即如douvana and aedlson(1996)所强调的:“青少年们并非主动地去筛选友谊,而往往是被驱策着进入”友谊的网络结构之中,青少年是在社会为他们预备好的基本架构之下,才开始不由自主地发展其友谊关系网络。被试62名学生表现出的这种现象具有普适性,其原因一是男女生建立好朋友的方式不同。女孩中的友谊亲密度是通过交谈而培养起来的,而男孩则是通过共同活动来建立的(Mcnells & Connolly,1999)。共同活动如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要求较多的人参与,同寝室的人可能无法满足此种需求,因而不得不邀请本班其它寝室或者外班的人参与,由此便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男性成家立业、名扬天下的重任,男性需要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朋友多”成了判断男性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也成了男性自我认同的一条准则。
(三)凝聚子群分析:
通过ucinet软件对“好朋友矩阵”的派系分析(排除了孤立点)得出在“好朋友矩阵”中存在如下5个子群,其密度见表4:
表3  子群 
Group Assignments:
1:  111 125 134 138 212 221 224 225 226 235 245
2: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21 123 124 252
3:  141 144 146 147 211 213 222 223 231 233 234 251
4:  131 142 143 145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5:  132 135 136 137 214 215 216 236 243 246

表4  Density Table
        1    2    3    4    5
     ---- ---- ---- ---- ----
  1  0.29 0.03 0.05 0.02 0.04
  2  0.03 0.25 0.00 0.02 0.00
  3  0.05 0.00 0.18 0.01 0.00
  4  0.02 0.02 0.01 0.30 0.01
  5  0.04 0.00 0.00 0.01 0.24

此密度表也描绘了各个子群之间的重叠性,相互之间的密度越大,重叠性就越高。如子群1和子群2对应位置的密度为0,表示二者之间没有重叠的成员。重叠性最高的是子群1和子群3,其密度为0.05。
为了更清楚地刻画被试的友伴关系状况,我们用像矩阵和简化图来表示。首先计算出整个好朋友网络(不包括孤立点)的平均密度为0.06,再把密度表中的各个数值与平均密度做对比,大于该值的替换为1,反之为0。可得如下像矩阵:

表5  好朋友矩阵中5个子群的像矩阵
 1 2 3 4 5
1 1 0 0 0 0
2 0 1 0 0 0
3 0 0 1 0 0
4 0 0 0 1 0
5 0 0 0 0 1

其简化图为:
 
图3  62名学生的好朋友关系子群简化图
图中的每个圆圈代表一个子群,箭头表示关系从该圆圈“发出”,又回到本圆圈。各个圆圈之间没有连线,是自反性的,表示各个子群之间存在较少的好朋友关系。由此可见,该班的好朋友可以分为5个子群,各个子群之间的重叠性较小,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帮派性。把握班级的友伴网络结构及学生的行为模式等情况,对管理工作大有裨益。

四、结论和讨论

(1)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处于班级好朋友网络的边缘,由成绩好的个体组成的团体多是稀疏的团体,反之不成立。多数研究表明,学业成绩与友伴关系存在重要联系,得到同班同学支持程度较低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到的成绩不理想(Buhs,Ladd, & Herald, 2006; Diehl, Lemerise, Caverley,Ramsay,& Roberts, 1998; Ladd,Coleman,& Kochendorfer,1997;Vandell & Hembree,1994; Zettergren,2003)。社会病理学家卡普兰认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情感、自尊、评价、归属、身份以及安全的需要等)通过与显著他者的互动而得到满足的程度。学习成绩优异的个体虽然从互动他者得到的评价、尊重等需要较高,,而得到的归属、身份的认同等需要的程度较低,此种情况下,两种需要极易产生倾斜,成绩优异的个体可能会因归属、身份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学业成绩好,也要具备人际交往的能力,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学习成绩优异的个体此种友伴结构对其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2)班级干部的选拔应结合个体素质选择有较大点度中心性和较高中介性的个体;对于友伴网络中的劣势群体,师长更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友伴网络中的劣势群体拥有的来自友伴的社会支持水较低平,在自身与环境发生冲突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助,而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与高水平的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抑郁等消极情感又会干扰友伴关系的形成,易使这些群体陷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会导致抑郁情感的恶化。如果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消解,极易出现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当前大学生抑郁、自杀等现象严重,与他们较低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关。因此,师长应注意班级友伴网络中劣势群体的心理动态及行为,并多加引导和教育。
(3)青少年群体中存在同化现象,在被驱策着进入友谊的网络及进行日常的人际交往时,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大的被动性,更容易囿于空间的限制,其好朋友及日常行为都限制在本寝室内。经常性地与某些固定的同伴交往对女生的发展是不利的,青少年应扩展自己的交往范围。青少年为了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常常进行自我比较与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青少年在自己核心的同辈群体中耗费时间越多,越倾向于关注与维持现有的状态,越可能对自身的发展不利,而只有扩展经常性的交往范围,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价值体系得到延伸(金盛华,宋振韶,2000)。女生将交往范围限制在自己的核心同辈群体中,造成其社会资本的规模较小,同质性较强,这即是自古以来社会体系中成功女性较少的重要原因。
(4)班级友伴关系表现出了一定的帮派性。对班级中的帮派现象应予以重视,如若帮派现象严重则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为了加强班级的团结性,在举办活动时应打破帮派限制,使关系较远的学生有较多的接触机会,如此等等。
从我们的调查数据中还可看出学生间的诸多问题,并非一篇文章能阐述完全的,具体还要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使社会网络分析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刘军《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的视角》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J. Tolson and K. Halliday一Scher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心理学系,《关于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的进展》
[5]傅金芝,董泽松,红河学院学报,《近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2004-12
[6]范兴华,贺春生,《友伴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7]K. Urberg  S. Degirmencioglu,J. Tolson and K. Halliday一Scher,1994-2,心理发展与教育,《青少年同伴关系网络结构的研究》
[8]Miranda J. Lubbers, Margaretha P.C. Van Der Werf ,Tom A.B. Snijders , Bert P.M. Creemers , Hans Kuyper,《The impact of peer relations on academic progress in junior high》,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2006-6
[9]金盛华,宋振韶,《当代青少年同辈交往的影响机制及其引导》,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作者简介:高中建(1962~),男,河南南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青少年问题研究;孟利艳,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网络和青少年问题研究。

 

 

 

 

 

 

 

 

 

 

 

2013-03-08 11:08:36 - http://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