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研究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研究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研究

■杨牡丹/文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
展正处于转变机制的重要时期。目前,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
为了现阶段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手段。城市群是在特定地域
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
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
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和发展着城市个
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
体”。城市群的构建和发展需要各个城市之间相互协调、相
互联系,积极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群区域一体
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中南部,以长沙、株洲、湘潭
三市所辖行政区域为主体,空间范围涵盖长沙市区、株洲市
区、湘潭市区三个核心区,浏阳市、长沙县、望城县、宁乡
县、醴陵市、株洲县、攸县、茶陵县、炎陵县、湘乡市、韶
山市、湘潭县12个县市,2010年总面积达2.81万平方公里,
占湖南省面积的13.4%,三市的总人口达1330万人,占湖南
省总人口的18.98%。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城
市群之一,是湖南省发展的核心,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
2007年12与14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在建设
“两型社会”与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长株潭
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过程,对推进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加
速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为中部崛起
寻求新的突破点,更好的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中部地区的创
新增长极,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东中西部的区域差
距,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
(一)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阶段
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也是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经
济一体化的过程。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第一个自觉推进区域
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的
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建立为“毛泽东城”,直到1982年
底,张萍第一次提出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这成为了长
株潭城市群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在这之后,长株潭一体化
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通过进一步调研,张萍于1984年7月撰
写了《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同年11月份,湖南
省委常委会议讨论了《方案》,并且形成了《关于建立长株
潭三市经济区的问题》的会议纪要,正式启动了长株潭经济
区的建设。根据“会议纪要”的要求,长株潭规划办公室在
1985年的元月成立。
(二)区域一体化第二次启动
1987年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由于各方面
的原因而停滞下来,直到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再次进入湖
南省政府的视野。1997年3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
召开了长株潭三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长株潭
座谈会”。之后,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领导小组,由
时任省委副书记(后任省长)储波担任组长。张萍说,与第
一次由联合开发大项目入手不同,长株潭第二次的启动站在
了更高的起点上——由“总体规划”启动。
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
体化的战略决策。1998年,编制实施交通同环、能源同网、
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五个网络规划。2000年,编
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五”规划》。2002年,编制实施
《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着手
编制《湘江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长株潭城市
群区域规划》。2003年,省政府颁布《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
开发建设保护办法》。2004年,编制实施《2004-2010年长
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2005年,省政府颁布实施《长
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这是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区域规
划。编制实施《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2006
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长株潭交通同网、能源
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简称“新五同”。
张春贤书记提出加快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距
离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在内的“3+
5”城市群建设。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召开,制订了《联
会议议事规则》,签署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以及工业、
科技、环保三个合作协议。长株潭一体化从此有了新的目
标。2006年,长株潭三市全年实现GDP2807亿元,占湖南省
的38%,一般预算收入也同样占到了全省的38%。省委书记张
春贤说:“长株潭未来是湖南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引领发展
的火车头,核心动力。”
(三)获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区域一体化快速发展
湖南在中部崛起的过程中,要打造自己的增长极,就
要有一个契机,那就是长株潭城市群一定要得到国家支持,
把区域经济板块拿到国家层面来研究。于是从2004年,湖南
省开始酝酿将长株潭城市群申请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思
路和方向。2005年,《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发展规划》出炉。
2006年6月,湖南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正式递交了关于在长株
潭地区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申请,从此加入众多城市
对综改试验区的竞争之中。2006年6月,湖南省召开了第一届
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三地的书记、市长共同签署
了《长株潭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就四个方面达成了十四点
共识,并且审议通过了《长株潭三市党政领导联席会议议事
规则》,签署了《长株潭工业合作协议》、《长株潭科技合
作协议》、《长株潭环保合作协议》。2006年8月底,国家发
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司长孔泾源前往长株潭调研综合配
套改革。孔泾源先后考察了长株潭三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走访了有代表性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观了
湘江生态经济带,并详细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区域规划和产
业布局情况。长株潭城市群特色相当鲜明,区域规划先行一
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清楚,目标明确,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理念,符合党中央、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决策精
神。2007年以来,湖南省主要领导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关心明
显增加,2007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正式
下文,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
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
将长株潭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
长极,这是湖南省“十一五”规划的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经
过近30年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日益发育成为一个全国
“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湖南
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引领区,在全国
城市群中地位日益突出的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成长关系
着湖南省甚至是全国经济的发展。
三、长株潭区域一体化最新进展
(一)长株潭区域经济加速发展
2007年长株潭获批“两型”实验区,特别是自长株潭
一体化规划全面实施以来,长株潭区域的发展势头进一步
加快。2006年,长株潭城市群GDP为2818亿元,三市的城镇
人口为662.31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9.3%。2008年,长株潭
城市群的GDP达到了4595.31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63%,
城镇人口达到726.6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1.17%。到2010
年,长株潭城市群的GDP达到6716.5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
22.12%,城市化水平达到56.3%。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的快速
发展加快了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二)基础实施进一步完善
从1997年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启动开始,湖南省委、省政
府及时组织编制了交通、电力、金融、信息、环保等5个专
题网络规划。通过几年的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
通信方面,1985年前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规划方案论证探
讨,并提出统一电话区号等10大工程。1997年,湖南省委省
政府启动长株潭城市群整体规划方案,信息同享、通信同城
成为五同的重要内容。到2007年以后,长株潭区域通信一体
化进程加快,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两型社会”
建设试验区,长株潭通信一体化迎来重大机遇。2008年12月
30日,湖南省主要领导宣布启动“长株潭通信一体化”,从
2009年元旦起,实施第一阶段的通信同费。2009年6月28日,
长株潭正式并网升八位,区号统一为“0731”,其中长沙的
固定电话在原七位前加“8”,湘潭加“5”,株洲加“2”。
与此同时,在交通、电力、金融、信息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方面也有了长足进展,初步达到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
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目标。
(三)三市联系日趋紧密
随着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长株潭三市的联系
日益紧密,三市之间的合作逐渐增多。2008年,曾万涛等提
出,为了促进长株潭一体化,有必要组建长株潭联合政府。
2008年9月18日,长株潭城际快速通道——芙蓉大道和红易大
道建设开工。2010年3月18日,长株潭城际铁路初步设计完
成。这些项目的启动与实施都标志着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长株潭三市的联系日趋紧密。
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30年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同时长
株潭区域一体化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阻碍了长株潭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
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
展,整个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但与中部地区的
其他经济圈相比,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
等指标远远落后,反映了长株潭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的现
实。例如,2010年武汉城市群GDP为9050亿元,而长株潭城
市群的GDP总值为6716.55亿元,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
力与武汉城市群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
长株潭城市群包括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三市,一
直以来,长株潭区域内部的发展都不平衡。如表1所示,在
GDP、人均GDP、地区财政收入、地区财政支出、进出口总
额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各主要经济指标中,长株潭三市中,长
沙市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而湘潭市则远远落后于长株潭的整
体水平。除此之外,在人口、城市化水平等多个方面也是如
此。由此可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部的发展很不平衡,这
严重制约了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另外,长株潭城市群的三个主要城市之间也存在着一定
的行政区规模差异(表2)。
(三)行政区划格局不合理
“行政区经济”是由我国著名学者刘君德教授提出的,
是指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与区域经济
一体化相悖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它表现为
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
现象。“行政区经济”现象将导致行政分割的矛盾增大,进
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实现共同发展。长株潭三市同属湖南湘
江流域,地理临近、交通便利、社会经济联系密切,是一个
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经济区。但是,受到行政区经济的影响,
在行政区经济的制约下,三市政府为了本地利益而采取地方
保护政策,加剧了三市间的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结构同
化,制约了三市的发展,也制约了长株潭整体经
济的发展。每一个城市群都有一个特大的、有强
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作为整个城市群的核心与
枢纽。城市群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具备
这样一个具有足够辐射带动力的巨型城市核心增长
极。因为长株潭城市群分别属于三个行政区,三市
的行政区格局直接影响到各市自身的发展和长株潭
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株潭三市
应该进行行政区合并。
五、结论
长株潭是湖南省发展的龙头,没有长株潭的发
展就没有湖南省的发展。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社会经
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全省的中心地位日益突
出,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长株
潭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快。目前,长株潭城
市群的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基础实施进一步完
善,三市联系日趋紧密。长株潭区域一体化进展顺
利,但在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
矛盾,阻碍了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首先,长
株潭区域的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区域一体化需
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其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部
的发展很不平衡,这严重制约了长株潭区域一体化
的发展。最后,长株潭区域的行政管理协调不够,
对区域一体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产业
结构的同构化和低度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空间
发展不均衡、行政管理协调不够等,制约着该地区
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湖南省发展的核心区域,长株
潭城市群的发展关系着整个湖南省,甚至是整个中
部地区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
长株潭区域一体化是长株潭地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也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表2 2010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区规模差异
行政区总人口(万人) 面积(平方千米) 密度(人/km
2

长沙市647 11817 547.52
株洲市393 11262 348.96
湘潭市290 5003 579.65
资料来源:根据《2011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和《2011年中国行政区划简册》整理所得。
表1 2010年长株潭地区内部主要经济指标
各市GDP(亿元)
人均GDP
(元)
地区财政收入
(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城市化水平
(%)
长沙市4547.06 66464 314.28 403.33 60.90 67.69
株洲市1275.48 33604 78.04 156.98 14.46 55.48
湘潭市894.01 32305 47.38 106.81 21.59 50.11
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统计年鉴2011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12-18 13:01:34 - http://www.ems86.com/
关于大连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现实论证 12/18
关于大连创建世界海洋城市总部的现实论证 10/25
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探析 12/17
“镇级市”建设模式:政府与市场互动视角—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 10/25
苏光明 潘应利 许青斌/玉环全岛新型城市化刍议 12/17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