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保护与绿色发展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品牌博览会
 
中药材保护与绿色发展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雷振宏(山西振东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7100)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正逐步走向世界,中药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着大宗品种供过于需,种植生产乱象,品质下降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药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药材保护;中药材产业;绿色发展

一、国内外环境概况
  1.国际环境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正逐步走向世界,我国医药学历来重视食补、药膳和食疗,中药饮片及其保健品有着独到的优势:防治疾病、滋补保健以及延缓衰老。
据统计,国际植物药市场规模正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资料显示,英国和法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美国市场每年亦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预计世界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向5000亿美元迅速扩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借助“一带一路”国家顶层战略实施的契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将日趋频繁,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近年日本、韩国在植物药剂药效评价、用法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国际化,已经走在了中国前面。国际市场上日本占比75%、韩国15%、中国5%,其他5%,而我国总体呈出口额增长,占比缩减的趋势。2016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46.00亿美元,同比下降4.08%,为近十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出口额为34.26亿美元,同比下滑9.13%,较2015年同期4.95%的增幅,落差明显;进口额为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4.50%,差强人意。但是,2016年汇率波动较大,如果去除汇率因素的影响,2016年我国中药贸易同比仅微降2.88%。
2016年,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34.26亿美元,较2015年所有下滑。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10.25亿美元,同比微降3.13%,较2015年同期18.24%的降幅有明显好转,除去汇率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已经实现“大逆转”,成功由负转正。其他类型产品均出现十个百分点以上的跌幅。
  2.国内环境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已逾7800亿元,“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为20.8%,“十二五”初增速有所提高,最高峰2011年达到34.73%,随后趋于下滑,2016年增幅为6.9%。预计十三五末中药产业规模可达1.32万亿,占医药产业总比27.8%。
2016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2.2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利润总额145.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依旧很大,饮片加工仍将是未来几年中药行业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中药配方颗粒近年来销售收入增长迅速,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0.0亿元左右,2014年约65.0亿左右,年复合增长率达52%,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中的比重也从1.2%提升到4.3%左右,预计未来几年仍能保持30%以上速度增长,预计“十三五”末将突破三百亿元。
同样,受到政策扶持等因素影响,中药材种植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近五年中药材种植行业经营规模增幅为74%,复合增长率14.8%;市场成交额增幅为62%,复合增长率为12.9%,整体发展增速较快。
“中药材绿色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实际出发,依靠宏观调控政策、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 因地制宜确立中药资源发展战略与选择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增强发展后劲, 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人对中药资源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发展[1]。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面
临的难题之一就是中药材质量问题,绿色中药材是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方向[2]。
总之,中药市场增长稳中有升,政策出台频次高、力度大,产业蓬勃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中药产业的支柱产业——中药材产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
  1.中药材大品种无序性开发
目前中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600万亩(不含林下种植面积),常用品种的种植基地有430个,年产量接近900万吨。是世界中草药的总量5-7%。
从市场流通统计来看,我国中药材主要栽培品种约有300多种,大规模种植品种约有100种,存在着大宗品种供过于需,种植生产乱象,品质下降等问题。以板蓝根为例,作为一年生品种,即使目前甘肃、东北、陕西三大产区板蓝根绝收一年,库存仍够支撑到次年产新。加上中药材易受产量波动及资本介入所带来的“供需缺口”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短短八年间,多数中药材品种大体上已经历过两轮涨跌,甚至不少品种暴涨暴跌,在此过程中,大量游资的进入,加速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逐步形成近日中药材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些库存需要几年的时间去消化,导致整体市场萧条,行情走低,伤农伤企。
从生产源头的种植环节来看,各地中药材栽培均有有种源混乱、种质混杂现象。如作为经典用药之一的柴胡,在我国中医药原料来源上地位重要。张仲景就擅用柴胡,大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等无不成为后世医家推崇的千古名方;日本汉方中同样把柴胡当作常备药,从我国引进改良出“三岛柴胡”品种,甚至部分返销国内。柴胡三大产区山西、陕西、甘肃,仅目前市场流通主要品种已有北柴胡(野生)、家种柴胡、狭叶柴胡、竹叶柴胡、雾灵柴胡、三岛柴胡(出口日本)、锥叶柴胡,其中家种柴胡基源复杂,各地认为自己为正品北柴胡,但随着野生柴胡家种之后,根茎性状发生很大改变,加之种源不明,因此很多柴胡产地都曾遇到过无法清晰辨别品种归属的问题。
除具有传统种植习惯的产区外,中药材基地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如:种质混杂、品种选育滞后,重建设轻管理,盲目种植导致价格涨跌起伏,采收加工炮制不规范,GAP基地“一药多企”或“一企多药”等诸多乱象。
  2.野生稀缺品种破坏性开发
抛开中药材范畴来说,植物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不断膨胀,世界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五大难题,并且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五大难题和资源丰都存在密切关系,尤其是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基础的生态系统第一生产者的植物密不可分。由于生态的破坏和片段化,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人们的过度消费和破坏等因素引发全球生态危机,物种的灭绝速度已达到历史正常消亡速度的1000倍或更快。
野生稀缺中药材便是其是一类特殊的经济植物。随着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国内中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及药用植物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国内外对药用植物及其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化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然而稀缺药材的减少,有药物物种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的潮流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剧增。稀缺中药材的经济价值为我国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外,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草地开垦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野生稀缺药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加上没有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有效规划,就造成了一些野生稀缺药材种类及蕴含量急剧减少,直至濒临灭绝。如若持续进行稀缺资源过度开采,必将将导致一些中药经典名方再无药可用。
例如《中国植物红皮书》所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物达168种,占42%。对于稀缺药用植物的开发,应持一种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策略。首先要确定当前亟待保护的稀有、濒危的药用植物的种类。尤其要关注那些单型科、单型属及少型属的药用植物。优先保护道地药材和有较重要药用价值的种类。同时,对于那些野生种群和个体数量较少,稀有濒危程度较高,灭绝后可能造成遗传损失的药用植物种类应重点保护。
    只有持续加强野生稀缺药材资源生物技术研究,利用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实现珍稀濒危药用生物的快速繁殖,建立部分野生药用物种资源的核心物种体系,开展种质基因的鉴定、整理和筛选。利用优良基因,培育优良药用生物品种。利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扩大繁殖濒危物种、活性成分含量高的物种和转基因物种,利用细胞工程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满足药用需要。全面提高栽培稀缺资源的质量和产量,才能逐步降低对野生濒危资源的依赖。
三、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之路探讨
    1.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
近年来,“中医可能毁于中药”的舆论充斥各界媒体,实际上中医中药不分家,中医和中药协同发展一直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随着中医医疗服务及治未病服务的快速发展,目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保障和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11年8月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办公室先期展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目前已覆盖1300多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的近一半。截至2017年12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已汇总到近1.3万多种野生药用资源、736种栽培药材、1888种市场流通药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可估算出《中国药典》收载的563种药材的蕴藏量,并新发现54个新物种,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成员。同时,基本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中药材保护与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明确指出,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100种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建设麝香、人参、羚羊角、川贝母、穿山甲、沉香、冬虫夏草、石斛等濒危稀缺中药材基地,其实全国范围内来看,需要绸缪的品种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功效显著,近几年野生资源遭受过渡采挖的品种已不下二十余种。
再此基础上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常用大宗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基地,鼓励野生抚育和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沙漠建设中药材种植养殖生态基地,保障中成药大品种和中药饮片的原料供应,重点建设中药基本药物、中药注射剂、创新中药、特色民族药等方面常用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基地;结合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防沙治沙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等,建设中药材生态基地。
同时,要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选用优良品种,推广使用优良品种,推动制订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在适宜产区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种子种苗繁育,从源头保证优质中药材生产。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鼓励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开展趁鲜切制和精深加工。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突出区域特色,打造品牌中药材。
    2.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
加强中药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中药材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药用植物生存就会受到直接威胁[3]。目前许多名贵中药材的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需要大力发展栽培或组织培养。但进行药用植物栽培或组织培养,都需要可靠的野生植物作为种源。如进行药用植物栽培时,需要培育高产、抗病虫害、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品系,必须采用高产、抗病虫害或有效成分含量高的野生品种进行驯化、培育,才能得到较好的品系。在发达国家每种栽培的农作物或药用植物,都可以追溯到几代前的母本和父本,所以能够根据需要,改良得到优良品系。如果野生资源已经灭绝,品种改良则无以为本。如霍山石斛,其资源已濒临灭绝,现在需要大面积发展人工栽培,但其种子资源已非常稀少,连寻找几株进行组织培养都非常困难,驯化栽培更是无以论谈。因此,保护野生资源,对大力发展名贵中药材的栽培尤为重要。
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利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 ,建立无性繁殖系并诱导分化植株, 可保存、繁殖和纯化一些珍稀濒危中药[4]。重点针对资源紧缺、濒危野生中药材,按照相关物种采种规范,加快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建设100种中药材野生抚育、野生变种植养殖基地,重点建设麝香、人参、羚羊角、川贝母、穿山甲、沉香、冬虫夏草、石斛等濒危稀缺中药材基地。
建设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与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的同时。大力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培育具有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GAP)种植基地的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企业,培育中药材产地精深加工企业。
    3.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
强化中药材基础研究。开展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研究,深入分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完善中药材生产的基础理论,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系统掌握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以及环境和投入品使用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形成理论体系。
继承创新传统中药材生产技术。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提升,形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加大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的力度。系统掌握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以及环境和投入品使用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形成理论体系。
突破濒危稀缺中药材繁育技术。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一批濒危稀缺中药材的繁育瓶颈,支撑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开发20种濒危稀缺中药材经济适用、品质优良的大规模繁育技术。
发展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技术。选育优良品种,研发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中药材精准作业、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选育优良中药材品种,开发中药材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突破人参、三七等中药材的连作障碍,开发中药材测土配方施肥、硫磺熏蒸替代、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
促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大部分中药材仅是利用了植株的某一特定部位,而抛弃其他部位,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地发现有些中药材除了传统的药用部位外,其他药用部位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如果进行全面的综合开发利用,可大大提高该中药材的经济价值。如人参、西洋参,过去只用其根,现代研究表明,其茎叶、种皮都含有大量的人参皂贰,可作为提取人参皂式的原料[5]。红豆杉最初采用树皮提取紫杉醇,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叶不但含含有与皮含量相当的紫杉含有含量远高于皮的紫杉醇前体化合物,可作为提取或合成紫杉醇的原料,况且叶的再生能力明显大于树皮。因此有必要对大宗贵重中药材的其他药用部位进行深入研究,达到物尽其用。
   4.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
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支持发达地区资本、技术、市场等资源与中药材产区自然禀赋、劳动力等优势有机结合,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发展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推动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
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崛起将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大发展,根据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元,“药材好,药才好”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药企为谋求暴利,销售假冒伪劣药材,使得治病救人的中药产品治病不成反害人。假劣中药材搅乱正常市场,导致更多企业跟风造假,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市场上不乏常用大宗药材制假掺假现象发生,通过不法手段将成本拉低至1/2甚至更甚,而低于正常成本价的假货导致正规中药企业无利可图,药品质量也难以保证。
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结合目前生产流通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持续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势在必行,支持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因地制宜,共建跨省(区、市)的集中连片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以道地药材产区现代化农业基地企业建设为着力点,从源头切入,让药材生产由一般产区向道地优势产区聚集;药材采购由集市采购向道地产区优质中药农业企业聚集,推进道地正宗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绿色生产。为中药材的高质优价流通奠定基础。
同时要带动提高中药材生产组织化水平,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
以此为基础,建设一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道地药材共建共享生产基地,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集成组装一批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加快专用农药登记。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标准体系,指导农民切实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生产,促进产品质量效益提升。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技术到位率。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新业态新模式。
    5.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需快速稳步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结合药品标准提高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编制工作,规范中药材名称和基原,完善中药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项目,建立较完善的中药材外源性有害残留物限量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整体控制模式,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针对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程度不高、饮片加工等级标准缺失、中成药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围绕优化中药生产各环节技术规范,建立优质产品标准,拟通过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实施,全力促进中药产业提升标准化水平,切实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制修订中药材国家标准;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建立药食两用中药材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标准;完成野生变种植养殖大宗中药材的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评价。建设可供社会共享的国家中药材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
完善中药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水平。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质量保障水平。
同时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完善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建立药食两用中药材的安全性质量控制标准;完成野生变种植养殖大宗中药材的安全性和质量一致性评价。建设可供社会共享的国家中药材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推动中药生产企业使用源头明确的中药材原料。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为源头,从种质种源、中药材生产初加工、精致饮片加工经销、中成药生产以及中药使用机构医院、大中型药房进行全链条追踪,结合流通追溯行业标准,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中药材流通信息数据的追源。
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药品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药材专业市场经销的中药材、中药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的抽样检验力度,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发展。
通过对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企业、中药材经营户和经营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等环节的关键信息进行电子化登记、管理和查询,建成中药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链条。
6.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
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用,依托科研机构,构建全国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中药材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中药材基地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应从源头供应、技术服务、信息共享三方面进行优化,同步推进中药材供应保障加强、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及生产信息服务平台。
保障中药农业基础生产能力。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完善国家中药材应急储备,确保应对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提高国家应急储备能力,建立常用中药材的国家储备。要实现药农经济增收,必须使农业市场对接能力得到提升,需要构建四大核心功能服务体系:信息导航,对全国各地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销售信息进行收集、统筹分析\及时发布并建立信息预警机制;电子商务交易,建立中药材特色的专业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体系;交割仓储物流,根据道地中药材产品特性,建立大型、规范的道地中药材储存库及相应物流体系;检验检测,以道地中药材为基础,逐步建立道地中药材单品流通标准,并形成质量检验检测机制,完善流通规范。
7.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的构建需同步进行两方面的完善。
首先是制定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为中药材流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健全200种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2014年底,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针对中药材流通市场的“小、散、差”状态,多方面提出了明确整改意见:强化物流基地的角色定位和服务功能,对区域布局规划提出具体原则与要求,强化物流基地建设的咨询、论证与认证等。完成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达70%以上。同时,要完善200种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制订中药材流通的系列标准,在全国规划和建设25个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到销售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等各项指标。
同时要同步推行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一体化、网络化,物流经营主体主体的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以及物流技术的信息化、物流作业机械化、养护的科学化。规划和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养殖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发展中药材现代物流,必须实现中药材产地加工的集约化、中药材包装的规范化、中药材仓储的集中统一管理还有实现中药材物流管理与追溯管理的无缝对接。
四、总结与建议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药品安全特别是原料质量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绿色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创新中药材生产和流通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中药农业应具有完全不同于常规农业的特点,在生态种植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生态农业必将成为未来中药农业的重要方向[6]。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既体现了中药农业生产的科学配置,又体现了多学科多部门交叉合作的现代产业模式[7]。中药材产业作为中药基础产业,目前仍存在一些和不足,但随着专业中药材生产研究应用专业队伍初步建立,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监管不断加强,中药材生产正在快速满足中医药临床用药、中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士林,苏钢强,邹健强.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05 年 8月:1141~1146.
[2]赵仁君. 绿色中药材: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亚太传统医药,2006 年第1 期:37~39.
[3]方清茂,黄璐琦.“治未病”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08年8月,第4卷第8期:1~4.
[4]孟宪军,刘顺航,王平.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 5月第 28卷第 5期:463~465.
[5]马月光.从自然生态观看待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年3月,第20卷第3期:213~214.
[6]郭兰萍,王铁霖,黄璐琦.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中国中药杂志,2017年1月,第42卷第2期:231~238.
[7]郭兰萍,周良云,黄璐琦.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 GAP 的未来[J]中国中药杂志,2015年7月,第40卷第14期:3360~3366.

时代人物智库   2018-05-28 13:58:44 作者: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特朗普贸易政策对华贸易影响 8/23
2012年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单 1/15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四)  3/22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二)  3/22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商业经营模式研究——以众安在线为例 8/22
 

过刊检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

 读览天下

龙源期刊网

悦读网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