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军队资产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军队资产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在新的形势下,军队资产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习借鉴地方物联网技术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结合融合,不断提高军队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


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军队资产管理平台设计与实现
苏冉 汤贡鸿


军队资产是加快战斗力保障力生成的基本要素,加强对军队资产的管理使用,对于贯彻落实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指示要求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军队资产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坚持把现代管理理念、制度方法与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借鉴地方物联网技术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结合融合,不断提高军队资产管理质量和效益。
一、物联网技术对军队资产管理的启示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溯、质量跟踪、监控管理、规范分类、顺畅收发、报表统计、互联互通,具备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的“管、控、调”一体化的一种管理网络。军队资产管理应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资产图片数据,使资产的名称、品牌、单价、图片及使用单位等信息都能清晰可见,依托军队内部网络,使管理者实时分析、监控资产的形成、使用和管理状况,管理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询到每个单位或部门每项资产是否超标准购置、是否纳入预算、是否纳入集中采购以及资产处置是否按程序申报、按权限审批、按规定上缴收入,实现“一次录入、全程共享,一处录入、全域共享”。
二、着眼关键,以“细”为方法,打牢财务队伍建设基础
当前,物联网技术广泛拓展安防、安监、交通、电网、烟草、医疗、农业、环保、消防、物流、金融、网络、能源、楼宇等十多个行业应用领域,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军队资产管理要实现“实时、可视、可控”和“定人、定物、定责”的良好局面,引入物联网技术势在必行。
一是技术成熟,安全可靠,方便快捷,使用寿命长,读取距离远,存储数据容量大,可将人力、资产、设备等资源纳入统一管理平台,利用网络实现资产的全寿命、智能化、精细化、一体化管理。由于每一项资产对生成的RFID标签具有唯一性和二维码解码技术具有独特性,除了国防尖端设备、敏感设备等资产对军事领域有特殊要求外,一般固定资产譬如房屋建筑物、文体设备、运输物资、医疗设备、通信物资等均可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资产管理,尤其诸如医院、宾馆、招待所、培训基地等资产较为集中、资产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单位,采用物联网技术管理资产效益更为明显。
二是应用设备成本在可控可接受范围,经市场调查询价,目前市面上提供RFID成套设备物联网供应商主要有新大陆、中国电科CETC、信达物联XINDECO、中兴物联等企业,各种设备因厂家、型号、价格有所区别,一般RFID手持终端扫描器价格在1200-7000元不等,二维码电子标签生成器单个价格在8000元左右,生成标签每张成本约0.6元,识别器每个价格在500-700元左右,后台资产管理可以托“军财工程管理系统平台”、"资产管理系统"升级衔接,由全军统一研制配发。
三是对现行条形码管理资产管理落后状态带来深刻变革。对条形码管理中不能实时动态跟踪监控管理有力补充,无需人工干预,可减少人为失误,避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改变传统的、物与物之间比较孤立状况下的思路,以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的观念和方法来使用和管理依托物联网融为一体的各种资产、装备,形成合力、实现清查效率和资产调剂使用效率倍增。基于资产复杂多样性以及人为惰性因素,资产失管失控现象比较突出,物联网技术将改变资产被动式管理,通过技术手段代替人为操作达到智能化运作、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运行。
三、物联网技术在军队资产管理运用中的架构设想
目前大多数物联网技术是基于RFID,就是利用各种设备装置将只能感知技术(感知层)、互联网积水(网络层)、嵌入式软件技术(应用层)融合,实现物物相连、信息相同、智能化管理。所以在技术架构上,物联网可分为三层即: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一)通过识别器对RFID标签形成感知层。感知层由传感器和传感器网关构成,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读写器、摄像头、GPS等感知终端,是物联网的神经末梢,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主要流程为:对购置、调入、接受捐赠的资产,资产管理人员通过RFID设备扫描资产自身携带的序列号、条形码等相关资产信息,将资产的类别、名称、型号、日期、金额等信息写入“资产管理电子标签系统”,根据需要完善资产管理、使用部门、资产管理责任人等信息后,生成一物一码的RFID二维码标签黏贴在资产上;在公共区域安装RFID识别器,识别器安装位置应在感知参数范围内自行选择,一般安装在房屋顶灯处或走廊等公共区域,当带有RFID标签的资产进入识别器感知空间,立即产生感应电流,被RFID识别器将信息捕捉识别并记录。对于个别未携带序列号或二维码标签的新增资产,以及新建的房屋建筑物等大型资产,可不通过RFID扫描器,直接将信息录入系统生成RFID标签;对于已经采用资产条形码管理的资产,在资产产清查的基础上,根据《资产管理系统》中原有的资产信息,利用电子标签系统对各项资产注意生成RFOD标签,实现原有的管理手段向新的管理模式的过渡。
(二)通过政工网、军综网、单位局域网或无线WIFI构建网络层。网络层由各单位的内部网、互联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资产信息。RFID识别器通常有有线和无线两种数据传输端口,用户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资产性质和管理区域大小来选择信息传递方式。对于密级较高或特殊性质的资产不宜采用无线方式,可依托单位局域网进行,通过有线方式将感知层中RFID识别器获取的资产信息传递到后台的资产管理系统中;对于密级较低的、资产相对集中的单位如;医院、招待所等,可选择无线WIFI网络方式进行资产信息传递。也可以采用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应用软件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结合形成应用层。应用层是物联网与用户的接口,它与单位性质、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这一层面主要负责资产业务的处理和资产设备数据的存储。当资产管理系统获取网络层反馈的RFID信息后,借助于《资产管理系统》进行资产业务处理。如:资产定位、日常增减、资产调剂、资产清查、会计核算、数据维护与升级等。对于调剂使用、出租出借或者被带离办公场所等流动性大、变动频繁的资产,定位提醒功能自动发出警报,便于资产管理者进行账务处理,实现账实同步调整;对于资产信息的完善、调剂使用、修缮维护、报废处置等管理,可通过资产日常管理模块实现;通过盘点清查功能,管理人员无需逐笔识别、扫描和登记,只需利用网络层实时提交信息,更新资产存量和其他模块信息,就能了解资产实有底数、分布、在用情况;通过会计核算功能提取其他模块信息获取资产增减、变更变动、修缮改造和处置报废等信息,提交给会计系统生成会计凭证记行主动记账、成本核算、效益分管理分析,确保账实相符、账账一致;最后通过数据维护模块进行资产管理数据的备份、分类汇总、导入导出、形成资产报表以及资产管理分析等数据。
四、物联网技术在军队资产管理推广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在军队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实现推广应用,必须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标准化引入的问题。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根据单位情况购置选取标准的软硬件与传感器、统一的标识与编码系统、通用的数据接口与单位网络平台,才能将各个角落的物体接入网络,被整个系统识别、掌握和控制。各种接口、信号、数据如何统一,军财工程资产管理系统如何经总部改造或升级后融入物联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限制物联网技术在军队资产管理得到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区域性限制的问题。军队资产管理引入物联网技术,主要依托指挥自动化网等军队内部网络。对于小远散单位在物联网技术链接时只能采用强军网、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军内专线有线连接,坚决防止采用无线WIFI网络致使军事机密信息被敌窃取、利用,保证物联网上信息安全,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在军队资产管理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突破的区域性限制之一。
三是思维方式转变的问题。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将不可避免地引入新技术、新设备,这就需要军队资产管理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以适应物联网技术带来的新趋势、新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物与物之间比较孤立状况下的管理思路,以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的观念和方法来使用和管理与物联网融为一体的资产设施设备,人机形成合力、效益倍增。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93886部队保障部)

2018-06-12 11:13:23 - www.ems86.com
高熔点费托蜡的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 1/30
税务系统绩效管理文化 9/19
提高应收账款的流动性 11/15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1/18
浅谈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改构想  11/17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