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究 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究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探究 
欧飞兵
(景德镇高专,江西 景德镇333000) 
  摘 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由于定位的偏差,在总体上表现出同质化倾向,在个体 上表现为单一性弊端。在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大众化的今天,我国高校如何构建合理的人 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为适应急速变化的世界做好专业、个人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种种准备 ,再次突显出来。探究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或许能为这一问题 的解决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目标;通才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 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9)04-0068-03
  一、问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模糊与片面

  我国许多高校在培养目标表述上含糊趋同,似有千校一面之嫌,没有体现出各自在高等 教育体系中应有的类型特点和层次特征。这种定位上缺乏清晰度,规格上缺乏区分度,是高 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同质化在总体上的表现;从个体上看,同质化又表现为各高校培养目标的 单一性。其直接后果是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自然 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国际金融危机的骤然乍起,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
  我国大学教育过分强调培养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人文素质、道德品格和个性发展。对 此,杨叔子院士忧心忡忡:“我们的大学是否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①他进一步 指 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②。这 种 明显的重“术”轻“道”,其实就是实用主义工具人思想在我国大学教育目标上的反映,而 持理性主义“全人”思想的学者,如杨叔子院士,则强调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和 技能,而且要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近年来,国家为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发展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新战略,如创建 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建立创新型国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等。这些战略的提出,不断激励着我们的大学将致力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最 大历史使命与最高价值追求。略感惋惜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长期 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对每个“个体”关注的弱化和忽视,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受教育者社会 责任感的缺失。
  在知识经济占主导,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的改 革开放,使高等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我国 一跃成为世界上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高校如何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各 级各类高校又如何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为适应急速变化的世界做好专业、个人 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种种准备,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探究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才 培养思想和教育教学理念,或许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

  二、探究:国内外大学独特的教育目标

  1、早期清华大学的通才教育
  围绕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出何种人才?是通才,还是专业人才?这 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 主张在早期的清华屡次会议都未能解决。后来,折中为大学一、二年级,以通才为主,三、 四年级以专业为主。其实,“究竟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不仅是(早期的) 清华大学,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教育始终没有解决的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国人就 会继续丧失思考和创造的能力”③。
通才教育是人文主义关于个性自由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个理想的体现。以名言“所谓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彪炳我国高等教育史册的梅贻琦先生,就是 清华大学通才教育的最有力倡导者。梅先生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他主张“大学阶段要 重视各种基础课程的学习,知识面要广,以奠定进行专、深研究的基础;要对学生进行‘智 、德、体、美、群、劳’的‘全人格’的教育和熏陶,以造就为国家服务实际有用的人才” ④。
  2、香港岭南大学的博雅教育 
  无独有偶,对于大学教育的目的,香港岭南大学校长陈坤耀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 见。他认为,“仅有技术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的是全人,他有三种能力,所谓‘ABC’,即 适应能力(Adaptability)、思考能力(Brainpower)、创造能力(Creativity)。问题就 是这三种能力不是学的,是没有课本的,是培养出来的”⑤。
  全人又如何培养呢?陈坤耀教授的建议就是“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 ‘博’就是知识要广博;‘雅’就是做人要雅。这是培养全人文理兼备,提供跨学科、多学 科的课程,博比专重要。……理科重要,文科更重要,因为创造的能力不是理科可以给你的 ,你要文理兼备”⑥。
   3、 美国高等院校的自由教育 
  在进入21世纪之际,美国高等院校协会通过对其全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分析, 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复兴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并将自由教育确定为学院学 习的长期目标。
  何谓“自由教育”?自由教育之“‘自由’不是指任何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指从蒙 昧中开放心智、解放心灵。自由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而不是一系列的知识、特定的课程或 者特定类型的学院。从其性质上说,21世纪的自由教育是多样的,包容各种各样的方式。它 寻求各种视角,跨越学科界限,从多元文化中汲取智慧,采用一系列教学策略。它发生在所 有类型的学校,不只是在精英学院。它对所有的学生,无论是学习传统的艺术和科学的学生 ,还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学生,都是有力量的。最后,它要求高的标准,但是并不强加标准化 的解决办法”⑦。
  美国高等院校协会提出要复兴自由教育,旨在使学生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者(intentio nal learner)。这样的学习者是通过把握智力和实践技能而获得能力的学习者(empowered  learner),是通过获得自然和社会知识以及探索知识而获得启蒙的学习者(informed lea rner),是对他们的个人行为和公民价值负责任的学习者(responsible learner)。该协 会甚至还预言,21世纪最好的本科教育将是立足于自由教育之上的,能够培养出自觉地学习 和生活,自觉地发展自己的能力,自觉地吸纳信息,自觉地承担责任的个体的教育。

  三、启示:构建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时至今日,通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取得了 辉煌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和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要继续发展,首 先应构建合理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宏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必 须彻底摈弃那些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观念,必须大胆借鉴、不断汲取 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恰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 所言:“理念是先导。没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高等教育 ”⑧。
  1、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依据
  第一,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首先要依据高等教 育内部发展规律。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高等教育的基本使 命是培育人,故此,应该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这三大职能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院校确 立人才培养目标,还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 现有两个基本特点⑨:其一,高等教育的功能、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 不 断变迁的,高等教育改革的使命就是不断地顺应发展的潮流与趋向,不失时机地作出结构性 的调整。其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走向是更多、更广、更深刻地融入社会发展的主流,高 等教育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越来越大,而且越来越重要。这两个基本特点蕴涵和昭示了 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遵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美国高等院校协会在进入21世纪之际,提出要在新 的历史背景下复兴自由教育,并将它确定为所有学院(不只是精英学院)的长期目标。这一 目标是基于对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分析而提出的。美国高等院校协会给予我们的 启示是,我国在制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要顺应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要 遵循本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浓缩了我国高等教育百余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近 30年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
  第三,把握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特征。每所高等院校既身处当今世界,又隶属自己祖国。 因此,当定位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遵循本国高等教育 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主要依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传统、专业优势、学科特色等一系列内外 现实条件。
  2、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
  第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般性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⑩第四条规定:“高等教 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 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指出:“高等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当前定位上的偏差与不足,并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独 特教育目标,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实现以下几个转变:一、从单一专业教育 向大专业、大学科教育转变,即从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转变;二、从单纯的专业 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即从“制器”向“育人”转变,让学生摆脱“工具人”命运,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三、从只注重知识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转变,即让学生 不仅知识要“博”,而且做人要“雅”;四、从社会一维价值取向向社会、个体二维价 值取向转变,即高等院校不但要肩负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同时要实施“自由教 育”,让学生从蒙昧中开放心智,解放心灵,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第二,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高等教育法》虽然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由于在高 等教育体系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有别;即使是同一类型、同一层 次的大学,因为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 技 创新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和原创性、基础性科 学研究为主要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在大量培养专门应用人才基础上,重视高层次拔尖创 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型高校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专门人才的培养, 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 才的培养”B11。只有坚持高校人才培养一般性目标与多元化目标的辨证统一,才能 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有用之材。

注 释:
①杨叔子. 我们的大学是否在追求失去灵魂的卓越[N]. 中国教育报, 2008-12-19.
②转引自 郭明顺. 大学理念视角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 2).
③智效民. 清华大学与通才教育[A]. 杨东平. 大学之道[C]. 上海: 文汇出版社, 2003 :172.
④夏中义.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Z].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0.
⑤⑥纪宝成. 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Z].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71-7 2.
⑦美国高等院校协会(李延成,译). 更高的期望:全国进入学院之际关于学习的新愿景[R].  北京: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2002.
⑧黄蔚. 体制大改革 规模大发展 质量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30年座谈会综述 [N].中国教育报, 2008-11-29.
⑨方展画. 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N]. 中国教育报, 2008-9-28.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 会议通过, 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B11古天龙, 等. 教学型高校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


收稿日期:2009-05-21
作者简介:欧飞兵(1967-),安徽宣城人,景德镇高专外语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高校 英语教育、中外文化比较。
 

 

2012-11-14 19:35:39 - http://www.ems86.com/
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12-201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结果的通知 3/22
ASEI2014会议官网: http://www.asei-conf.org/ 2/28
2014 年全国小儿麻醉学术年会  2/28
《呼啸山庄》中的叙事视角与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  11/14
上海市图书馆学会2013年课题指南  1/2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