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农业发展策略研究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中部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中部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中部五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的发展对全国经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论述在崛起背景下发展中部农业的重要意义,继而分析中部农业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崛起 农业发展 路径选择
  
  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地处中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大力发展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
  大力发展农业,是中部崛起的必然选择,这是由中部的历史、地理、人文、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中部五省“三农”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目前普遍面临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缓慢等问题 ,促进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是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2.是促进中部崛起,缩小地区差异的重要保证
  中部六省居我国腹地,幅员辽阔,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产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统计,2008年中部六省主要农产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31.6%,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0.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33.5%,猪、牛、羊肉产量占全国的31.8%,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7.6%。中部六省输往省外的粮食占全国省外粮食输出量的 50%以上 ,相当于全国近5亿人的口粮由中部地区提供。中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也要以农业为基础,因此,农业的发展部不仅是中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的关键,而且对于缩小要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3.农业是实现社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证
  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 3.2亿农业劳动力中,种植业实际需要 1.5亿人,加上 2000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1.7亿人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单单依靠城镇化来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远远不够,仍然需要依靠农业自身来吸纳与承载过剩的又暂时无法转移的劳动力。
  二、中部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中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历史因素的限制,生产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耕作方式,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还没形成,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规模小,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较差。农产品加工行业,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低。
  2.农业科技水平低,农民整体素质低。
  农民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部地农村劳动力中 ,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 1 /3左右,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很低 ,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 5%,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中部分布在第一产业的科研成果不到全部科技成果的18%,并且农业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产中领域,产前、产后科技力量匾乏。
  3.农村剩余劳动力庞大,人口转移困难重重。
  据农业部测算,目前我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按经济增长和城镇化的速度测算,我国每年大约可新增10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 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可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按照这样的速度,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才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在拥有9058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中部六省,如何对这些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是其面临的巨大困境。
时代人物智库   2014-10-24 09:28:57 作者:http://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唐代死刑复核制度探究 1/21
关于掺油工艺在采油作业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4/10
“风险社会”中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应对 1/25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三龄一历”的认定 3/4
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2/18
 

过刊检索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