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代核扩散形势的演变及其成因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后冷战时代核扩散形势的演变及其成因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后冷战时代核扩散形势的演变及其成因
王君 来源:《当代亚太》(京)2004年12期  作者简介:王君,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核扩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现在处于扩散前沿的一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 际安全环境,整个国际形势也因部分国家的核活动而陷入紧张。核时代各国的安全是一 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缔造一个平等、互信的国际安全环境有助于一些国家走出核扩散的 僵局。

  冷战时期核扩散形势以及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

  现存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主要由冷战时期及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缔结的一系列国际条 约组成,包括《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又称《部分核 禁试条约》,1963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年)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 96年),以及国际上一些核技术出口国组建的多边核出口控制组织——桑戈委员会和“ 核供应国集团”。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条约所称的核武器国家系指1967 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爆炸装置的国家。这从法律上确定了美、苏(以 及冷战后苏联核地位的继承者俄罗斯)、英、法、中五国的核武器国家地位,而且规定 核地位只能由国际社会认可(通过缔结《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而不能单边确认(注: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编:《SIPRI年鉴1999:军备、裁军和国际安全》,中国国 际问题研究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861页。)。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规定了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国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核武器 国家应当致力于早日实现全面核裁军,不协助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计划,并应当对无核武 器国家获得用于和平目的的核技术提供援助。无核武器国家则承担不从事核武器开发活 动的义务,享有核技术和平利用的平等权利。可以说,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核心 的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就防扩散方面而言,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五个核武器国家以外的其 他国家寻求获得核武器,即防止核武器的横向扩散(注:与横向扩散相对应的是纵向扩 散,指核武器国家研发新型核武器、改进核武库的活动。)。

  尽管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和苏联就开始联手控制核武器技术进一步扩散,然而国 际社会上还是出现了一批核门槛国家。核门槛国家指的是那些拥有核武器制造能力,而 且一旦做出核武器化决定便能在很短时间内研制出核武器的国家(注:Jeffrey M.Elliot,The Arms Control,Disarmament,and Military Security Dictionary,ABC-CLIO,Inc.,1989,p.269.)。这样的国家包括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南非、阿根 廷、巴西、日本、联邦德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士、瑞典、意大利等。20世 纪六七十年代,有一些核门槛国家放弃了核选择。1968年,瑞典政府废除了核武器计划 。在东北亚地区,1975年韩国获得美国维持在韩驻军的保证,且迫于美国的压力取消了 核计划。德国、日本分别于1975年和1976年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这个时期 ,印度曾进行过一次和平核爆炸,但并未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提出公开挑战(注: 印度外交部长于1974年5月21日发表声明,申明印度无意发展核武器,后来印度好几次 重申了这一立场。《联合国裁军年鉴》第十七卷:1992年,裁军事务中心1993年,纽约 ,第39页。)。以色列的核计划因为得到美国的默认(注:美国在肯尼迪政府时期曾对以 色列的核武器计划施加压力,但以色列顶住了压力。以色列后来向美国做出保证:以色 列不会成为第一个把核武器引入中东地区的国家。由此,以色列一直奉行“核模糊”政 策。参见Avner Cohen,“Israel and the Evolution of U.S.Nonproliferation Policy:The Critical Decade(1958-1968)”,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Winter 1 998,p.1.http://cns.miis.edu/pubs/npr/vol05/52/cohen 52.pdf),只遇到中东地区 阿拉伯国家的挑战。

  总的来说,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防扩散方面存在明确的共识,核扩散基本上处于 美苏两极格局的控制之下,国际防扩散机制在冷战时期比较有效地遏制了一些地区核扩 散形势的发展。然而冷战结束后,由于国际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地区核扩散形势进入 了新的时期。

  后冷战时代的核扩散形势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及海湾战争,给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两极格 局解体使一些地区重新陷入动荡。海湾战争结束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拉克进行现场 核查时发现伊拉克拥有规模庞大、设备完善的核武器设施,国际社会对核扩散的关切更 加强烈。而苏联解体可能造成苏联境内核材料、技术以及专家的流失,进一步加深了国 际社会的忧虑。

  海湾战争揭露出的核扩散问题通过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得到控制。该决议明确禁 止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要求其销毁化学及生物武器,并要求国际原子能机构 协助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委员会对伊拉克的核设施进行核查,决议还对伊拉克发展常 规军备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伊拉克的核武计划暴露出核不扩散机制存在巨大的漏洞,刺 激国际社会要求加强核不扩散机制。

  出于各种原因,有六个国家在冷战后相继放弃了核计划,这些国家是南非、阿根廷、 巴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巴西和阿根廷于1990年在核领域开始进行密切合作,这导致1992年建立了巴西—阿根 廷核材料衡算和控制机构,两国开始将核设施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制度之下(注 :《联合国裁军年鉴》第十九卷,1994年,裁军事务中心1995年,纽约,第7页。)。由 于巴西和阿根廷1994年全面加入《拉美无核武器区条约》,拉美无核武器区的有效性因 此得到了增强(注:Julio C.Carasales,“The Argentine-Brazilian Nuclear Rapprochement”,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Spring-Summer 1995,p.43.http://cns.miis.edu/pubs/npr/vol02/23/carasa23.pdf)。后来阿根廷和巴西分别于1995年和 1998年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原来一个重要的“核门槛”国家南非放弃了其核武器计划,并于1991年以无核武器国 家身份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3年3月24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公布了一份 关于南非在加入不扩散条约之前制订的核武器计划的正式报告。他宣称,南非过去曾发 展了有限的核威慑能力并完成了六个核裂变装置,但它在加入不扩散条约之前就自愿拆 除和销毁了所有这些装置(注:参见《联合国裁军年鉴》第十八卷,1993年,裁军事务 中心1994年,纽约,第17页。)。

  在前苏联地区,除了核地位继承国俄罗斯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境内还 留有大量苏联时期部署的核武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2年5月,白俄罗斯、哈萨克 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签订了《裁减战略武器条约议定书》(《里斯本议定书》) ,规定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应尽快加入不扩散条约,成为无核武器国家缔约 国(注:《联合国裁军年鉴》第十七卷,1992年,裁军事务部,1993年,纽约,第8页。 )。1993年7月,白俄罗斯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2月,哈萨克斯坦也批准了该 条约。1994年12月5日,乌克兰与俄罗斯、美国、英国签署了一项关于乌克兰加入《不 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安全保证备忘录(注:美、俄、英重申了向乌克兰做出的如下承诺 :尊重乌克兰的独立和主权及现有边界;不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侵害乌克兰的领土完整 和政治独立;不进行经济胁迫,并在乌克兰成为使用核武器进行侵略的受害者或使用核 武器进行侵略威胁的对象时,设法使安理会立即采取行动,向作为不扩散条约无核武器 缔约国的乌克兰提供援助。三个核武器国家还同时向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提供了同样 的安全保证。参见《联合国裁军年鉴》第十九卷:1994年,裁军事务中心,1995年,纽 约,第13页。乌克兰后来还得到法国做出的类似保证。)。同一天,乌克兰加入了《不 扩散核武器条约》。前苏联地区的核扩散危险基本得以消除(注:到2002年1月为止,哈 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境内的战略核弹头已全部被转移到俄罗斯,洲际导弹都已 从发射井中取出销毁或等待销毁,导弹发射井都被拆除。)。

  除了拉美、非洲以及前苏联地区的防核扩散取得进展外,1993~1994年东北亚地区爆 发的朝鲜核危机也暂时得到控制。1985年朝鲜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但一直未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保障监督协定。朝鲜将此事与美国从韩国撤出核武器挂钩。1991 年9月美国宣布撤出部署在海外所有的海基和陆基战术核武器后,次年1月朝鲜和国际原 子能机构签订了保障监督协定。由于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朝鲜境内进行的视察活动有争 议,1993年3月12日,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经过美国、中国等多方面 的努力,1994年10月21日,美朝在日内瓦签订《美朝核框架协议》,朝鲜核危机得到阶 段性解决。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一些地区的核扩散形势却逐渐逆转。1998年5月,南亚次 大陆两个大国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数次核试验,直接冲击了1996年签订但一直未 能生效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造成巨大消极影响。

  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在反恐战争的名义下,在未掌握伊拉克秘密发展大规模杀伤 性武器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于2003年3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和伊拉克一起被列为“邪恶 轴心”的朝鲜和伊朗日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核扩散问题的焦点。2002年年底,由于朝美 双方对1994年《核框架协议》的执行情况发生纠纷,朝鲜再度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核危机再次爆发。2003年初,伊朗的核计划开始遭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质疑,国际 原子能机构认为伊朗在秘密寻求获得可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浓缩铀。

  纵观过去几年的核扩散形势,南亚地区的核扩散已逐渐成为默认的“事实”;经过三 轮六方会谈后,朝核问题取得的进展仍很有限;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在联合国提出在中 东建立无核武器区的倡议一直遭到美、以等国的抵制,中东地区仍然存在核扩散的危险 。上述地区核扩散形势的新发展,给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带来自其诞生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

  核扩散形势重现的原因

  出现核扩散危险的各地区有不同地缘环境和历史条件,各国秘密发展核武器的动机也 不尽相同。然而,从宏观角度分析,仍可以发现一些共同之处。

  (一)国际安全形势从冷战结束初期的全面缓和逐渐趋向恶化。苏联解体后,世界进入 了一个短暂的全面缓和时期。西方世界为自己取得冷战的胜利欢欣鼓舞,广大第三世界 国家为两极争霸格局的终结感到庆幸,而苏东阵营的国家则进入了全面改制阶段。国际 裁军和军备控制在缓和的气氛下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美俄达成了削减战略武器的阶 段性协议,1993年国际社会达成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19 95年得到无限期延长。然而,9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开始寻求进 一步扩大自己的优势,逐步突破国际军控条约的束缚单方面研发导弹防御系统,而其防 扩散政策的主要目标也逐渐转向第三世界国家。美国研发导弹防御系统固然部分出于加 强其安全的合理关切,但其行动的确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可能出现新一轮军备竞赛的严重 忧虑。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制定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并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 槛,部分背离了主张国际合作的多边主义路线。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因素,各国对自己 的安全状况信心降低,更加依赖于加强军备进行自卫。

  (二)出现核扩散的南亚、东北亚和中东地区均存在严重的局部冲突,这些地区的局势 在冷战结束以来一直未能实现真正缓和。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冷战时期发生过三次大规模 冲突,两国存在严重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朝鲜在冷战结束后面临的安全局势甚至比 冷战时期还要严峻。在中东地区,自1979年爆发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一直面临地区内部 (以色列和伊拉克)的威胁,严重缺乏安全感。而且,朝鲜和伊朗长期处于美国的孤立和 敌视之下,美国的“邪恶轴心”说进一步引发了这两个国家的担忧。至于另一个“事实 ”核国家以色列,由于自建国以来长期处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敌视中,以色列将其核武 器计划与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联系起来(注:Avner Cohen and Thomas Graham Jr.,“WMD in the Middle East:A Diminishing Currency”,Disarmament Diplomacy,No.76, March/April 2004.http://www.acronym.org.uk/dd/dd76/76 actg.htm)。

  (三)国际核不扩散规范先天不足,一些核武器国家在履行已方义务方面表现欠佳,引 起许多国家的不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成员国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确实存在歧 视性和不平等。无核武器国家主要享有以下三方面的利益:分享和平核技术;敦促核国 家削减核武库;得到核国家的安全保证(注:安全保证分为两种,消极安全保证指核武 器国家保证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积极安全保证指核武器国家向遭 受核武器攻击或被威胁使用核武器的无核武器国家提供包括军事援助在内的各种援助。 五个核武器国家曾于1995年发表联合声明,共同表达了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消极安全保 证的意愿。但声明并无法律约束力。)。实际上,无核武器国家在这三个方面的利益都 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这可能也是近年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不断遭到公开挑战的部分 原因。近几年来,在国际裁军论坛上,无核国家尤其关注核国家提供安全保证的问题, 希望缔结关于安全保证、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但此要求一直未能得到核国家的积 极回应(注:中国是惟一无条件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消极安全保证的核国家,并明确表 示支持无核武器国家缔结关于安全保证国际法律文书的要求。参见刘结一司长在《不扩 散核武器条约》2005年审议会雅加达研讨会上的讲话(2004/04/06)。http://www.fmprc .gov.cn/chn/wjb/zzjg/jks/jksxwlb/t82567.htm)。印度进行核试验的部分原因则出于 对现存核等级制度的不满以及其在1995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延期大会上提出核国家 核裁军时间表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注:T.V.Paul,“The Systemic Bases of India'sChallenge to the Global Nuclear Order”,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Fall 199 8,pp.1-11.http://cns.miis.edu/pubs/npr/vol06/61/paul61.pdf)。而中东地区的核 扩散危险一直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与以色列的核计划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核不扩散政 策实行双重标准有密切关系。

  (四)核扩散是国际安全环境与当事国的国内政治互动的结果。南非、巴西以及阿根廷 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开始缓和的情况下决定放弃核武器计划,与其国内政治状况的改 善有关。南非由于长期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一度十分孤立,发展核 武器是其安全政策的组成部分。在其国内民主化运动的推动下,为了打破孤立,南非白 人政府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进程中做出弃核的决定。巴西和阿根廷停止两国间的核竞 赛,与国内军队影响力下降、文官政府统治逐渐稳固有关。从另一个方面看,朝鲜和伊 朗较封闭的国内政治生活与严峻的国际安全形势分不开,国际压力与国内政治之间某种 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扭转核扩散危机的途径

  自美国1945年试爆第一枚核弹以来,世界就进入到核武器扩散的时代。要扭转目前南 亚、东北亚以及中东地区严峻的核扩散形势,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改善国际安全环境 ,创造平等、互信的国际安全秩序。

  首先,核武器时代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一些国家需要摒弃追求一国绝对安全的 做法,停止军备竞赛,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大部分核门槛国家发展核武器的一方面原因 是由于安全受到威胁,这些国家的合理安全关切应当给予尊重,而且国际社会也应力争 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核扩散危机。对核扩散当事国一味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打 压,只可能导致核危机陷入僵局。

  其次,核国家应切实履行核裁军的义务,并早日达成一致,向无核武器国家提供有法 律约束力的安全保证。由于各国在工作议程上难以达成共识,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自19 99年起连续六年未开展工作,关于安全保证议题的正式磋商也迟迟不能进行。国际裁军 进程陷于停滞,削弱了许多国家对国际安全合作的信心。

  再次,一些无核武器国家应积极增加国内核活动的透明度,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关 于加强保障监督(注: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无核武器国家需要签约后18个月内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保障监督协定。保障监督的目的在于防止无核武器国家的核设施 被用于军事目的。)的“附加议定书”,以减轻国际社会对一些国家核活动的忧虑。尽 管核不扩散规范存在不足,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这种规范的约束力在增强,核扩 散的成本也随之增加。

  最后,二战以来的历史表明,一国获得核武器只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连锁反应。鉴于核 武器巨大的毁灭能力,核扩散只会缔造一个更加危险的世界。自印巴冲突引入核因素后 ,印巴双方都必须防止小规模冲突升级为大规模战争甚至核战争。随着信息革命席卷全 球以及各国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核武器技术将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要从根本 上消除核扩散的危险,只能通过遵循禁止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道路,国际社会缔结全 球禁止核武器的公约。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所有国家尤其是核大国更新安全观念,祛除强 权政治对核不扩散规范的侵蚀。^

 

时代人物智库   2013-01-17 22:04:18 作者:http://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唐代死刑复核制度探究 1/21
关于掺油工艺在采油作业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4/10
“风险社会”中社会风险的刑事政策应对 1/25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三龄一历”的认定 3/4
中亚地区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2/18
 

过刊检索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