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太多也是错 奇瑞多品牌策略的问题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品牌-人物
 
产品太多也是错 奇瑞多品牌策略的问题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产品太多也是错 奇瑞多品牌策略的问题
来源:网易汽车综合
  产品序列的多寡不仅要考虑外部市场环境与结构,更要关注自身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奇瑞似乎也在循着市场回馈做新的调整,现在开始了收缩战略。

  中国的汽车市场,从2000年的200万辆水平增长到了2011年的1800万辆,十年之间增长了8倍。自2006年开始,奇瑞内部开始了重大的变革。首先是原来的一个产品开发机构,一下子细分为五个;而原来的一个品牌,也细分为四个。除了奇瑞作为主导性品牌覆盖多款乘用车型之外;开瑞是高性能微车品牌;瑞麒是中高端的商务车品牌;威麟是公务车品牌。

  奇瑞如此热衷于扩展子品牌的原因,只因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吸引了本土厂商在产能和产品序列上的迅速扩张。奇瑞希望通过细分多个品牌,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公司形象,另外还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1年初,奇瑞的在售车型有27款,而研发体系内正在开发的车型多达142款。但是,车型的增加,并未带来销售的增长。奇瑞的销量,反而由2010年的68.2万辆,下降到了2011年的64.3万辆。如果再考虑到出口部分的增长,奇瑞国内销量的下滑则更加明显。综合来看,奇瑞的案例我们只能说,产品太多也是错。

  首先,产品序列太多实际上分散了公司的开发资源。原来的单一研发机构下,内部拥有的车身、地盘、内外饰、电子部件和整车集成五大板块,很好的与产品设计平台化实现对接。但是,拆分之后,虽然可以迅速推出多款车型,但每个子研究院都出现了能力不足的状况。这造成了每个研究院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拥有技术实力,而其他技术则相对较弱。显然,开发出的产品一定会出现木桶效应,也就是在技术弱项上最容易出问题。造成了产品最终失去了竞争力。

  第二,对于奇瑞来说,公司的形象、地位和竞争力,仍不足以支撑高端的产品线。本土品牌在价格为10万元的水平线上,是重大的门槛。10万元以下的车型,凭借良好的性价比,可以取得规模销量。而10万元以上的产品,又销量非常低。产品竞争力不强,而又要推中高端产品,则最终只能在营销上做文章。

  为了在世界杯期间聘请足球明星梅西代言瑞麒G5车型,奇瑞付出了4000万人民币以上的成本。但是,售价为10万元左右的G5在2012年4月的销量只有区区95辆。其在2011年的全年总销量也只有2,103辆。不仅如此,奇瑞面临的另外一个失误则是,知名的足球明星与中高端的商务轿车似乎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组合。

  第三,产品序列太多,显然超出了企业自身的能力,这形成了多个产品序列之间,其外观上完全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产品、品牌和公司形象。不管是奔驰、宝马之类的高端品牌,还是丰田、现代等大众品牌,估计大家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家族式设计”或者“家族化外观”。也就是说,不管是10万元左右的入门级产品,但是百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外观上确实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其内涵上又不乏统一的元素和形象。而奇瑞暴增的产品线,因为超出了公司的能力不得不外包给第三方设计公司。这造成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公司统一的产品形象和风格,让消费者对品牌和公司形象都产生了迷惑。

  综合来看,产品序列的多寡不仅要考虑外部市场环境与结构,更要关注自身的能力与技术水平。对于产销量只有70万辆的奇瑞来说,居全球前列的丰田、大众并不是其学习的榜样,而更适合学习的对象是大而精的企业本田汽车。本田拥有数量较少的产品平台,但每个平台都衍生出了多个车型去满足消费者需求。

  另外,对于新进入汽车行业的奇瑞而言,多品牌策略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提高产品本身的素质,在吸引了中高端用户的基础上,再进行产品序列和品牌的细分。如果将这个次序颠倒,将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

  奇瑞似乎也在循着市场回馈做新的调整,现在开始了收缩战略,除了多个研究院进行合并之外。也开始对市场需求和自身的产品结构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公司的发展重心,也由原来的注重车型与产能扩张,转移到现在的关注产品素质与技术水平上来。

2014-02-18 15:39:55 - http://www.ems86.com/
万科的坚持与坚守(2012年第11期)  3/14
金融创新看伊川 2/25
“指标积分制”绩效管理体系(2012年第11期)  3/14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西部发展与民族关系和谐 11/6
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庆如何“下南洋”? 11/6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