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研究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面
向新兴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09692108100);上海市科技发展
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科技创新实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11692100300)。

吴颖颖 张仁开/文(作者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作为21世纪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新材料是高新技术
发展的基础和先导,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等高
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已成为全球经济迅猛增长的源动
力和各国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焦点。新世纪以来,全球新材
料产业和技术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
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生态环境材
料、超导材料等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重点领域。多学科交
叉研发、产业上下游日益融合、应用与开发更加紧密、跨国
公司的推波助澜,正促使全球新材料产业和技术加快超
前发展。
一、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新材料研究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
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上
35
CHINA Urbanization 城市经济
2012.06|

料、新型有机材料、新型无机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建筑
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等六大类66项子类别中,在不同程度上
实现了产业化。立足上海精品钢材、石化精细化工等产业基
础,加快向下游和高端发展,不断发展合成材料等高附加值
产品;注重支柱产业配套,加快发展为汽车、电站、船舶等支
柱产业配套的关键材料,完善技术、品种,打通瓶颈制约;注
重战略性产业支撑,加快为航空、航天、核电等国家战略产业
配套碳纤维、钛合金等新材料,使新材料的发展与战略产业发
展同步;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节能环保,主要支持以物理加工方
式或以后加工为主,其它加工为辅的,少排放、可持续发展的
项目,形成具有上海自身特色和发展优势,并具有规模以上的
产业群。
(二)产业集聚更趋合理,空间布局日益优化
从空间布局看,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集聚发展的态
海新材料产业在中央和上海各级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
在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科学规划指导下,在企业和研究部门
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石油化工和精品钢材双双成
为上海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以高性能精品钢材为主的新型金
属材料和以高性能塑料及合金、特种橡胶、差别化纤维为主的
新型有机材料与精细化工品,成为上海新材料产业主流,新
型建材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近年来,上海新材料产业一直保
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势头,现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产业特
色。
(一)产业体系日益完整,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新材料是上海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之一,
目前已形成较完整的研发和产业体系。2011年,新材料领域
总产值17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在上海市《新材料领
域产业化重点发展项目目录(2009年度)》所列的新型金属材
36 |2012.06
探索Explore
势。以现有的产业基地为基础,进一步优化合理布局,实现
新材料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北”(精品钢材)、
“南”(石化和精细化工)两个核心基地。宝山区打造金属材料
基地,主要以精品钢、特种钢和高性能有色金属合金为发展
重点;杭州湾北岸(上海化工区、金山区、奉贤区)打造石化及
精细化工基地,主要以精细化工、聚合材料、表面活性材料
等为主;其他区域(青浦区、嘉定区、浦东新区等)打造加工应
用区域,主要以新材料的加工和应用为主。此外,上海市还集
中了一批重点大学、科研院所以及国有大型集团、世界五百强
企业,在新材料的研发、中试、生产方面具备较强的产业基础
和较强的技术支撑。如2007年5月,“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张堰
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正式落户金山张堰镇,到目前为止,
已经集聚了上百家新材料相关企业,并初步形成了新型金属
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陶瓷材料、新型纺织材料等多个
新材料产业系列。借助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东风”,
2010年1-11月张堰工业区工业总产值72.12亿元,同比增长
44.65%,其中绝大部分是新材料企业带来的。
(三)龙头骨干企业作用凸显,行业影响力逐步提升
通过多年的引进和培育,上海在新材料领域聚集和成长
出一大批实力雄厚、各具特点的国资大集团、知名外资及民营
骨干企业,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力,带动整个行业竞争力快
速提升。其中,以宝钢集团的精品钢特种钢材、上海化工集团
的有机化工材料、华谊集团氯碱公司为龙头的高分子材料产
业群的产业竞争力居国内领先地位,是国内品种最全、规模与
技术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上海电气集团在特种金属材料的
加工制造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如2010年,宝钢集团实现营业
总收入2729.84亿元,利润242.30亿元,业绩继续保持行业最
优,充分显示了强大的竞争力。宝钢汽车板、家电板、镀锡板
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50.2%、37.3%、22.2%以上,确立并保
持了在国内板材市场的主导地位。截至2011年底,宝钢股份已
申请专利7579件,其中,发明专利3054件;授权专利5125件;
共提出PCT国际申请46件,授权19件。以炼钢精炼技术、钢渣
处理技术等为代表的宝钢技术已成功输出到国内主要大中型
钢厂及韩国、印度等8个国家。
(四)技术研发实力稳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臻完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包括企业技术中心、高校、科研
院所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在内的国家级、市级、区
级三个层次新材料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其研发方向基
本覆盖了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所有领域。截止目前,上海材
料技术领域共有研发机构1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7家、设有材
料学科的部属高等院校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国家工程技术中心9家;市属科研机构26
家、高等院校13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6家、工程技术中心18家),涉及金属材料、化工材料、陶瓷材
料、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及功能材料等领域。这
些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上海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创新
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区域内集中了复旦大学、上海交
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涵盖新材料领
域大部分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集聚了大量的新材料高端人才,
在新材料的基础及应用开发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成
果,如上海交通大学在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在电子信息材料研究领域,获得一大批国家、省部级奖项。上
海从事新材料研发的科研院所发挥各自特色、优势专业的研
发和工程化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推动行业
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如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材料
与工艺研究所在大型铸锻件、高温金属材料、焊接材料及工
艺设计、性能检测等研发领域。同时,区内新材料企业建立各
种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各种应用性研究。在2009年度国家
科学技术奖励名录中,宝钢集团引人注目地“一家揽下3个奖
项”。更难得的是,这3个奖项涵盖了企业的科研机制、新产品
研发及工人发明3个层次。
二、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一)高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匮乏问题一直是制约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问
题。虽然上海新材料领域相关人才在国内而言有一定的优势,
但总体而言科技领军人才和战略型科学家短缺,难以在国际
科技竞争中占据前沿位置,把握重大发展方向;由于研发人
才短缺,上海市难以在世界科学知识生产中与国际性大都市
地位相称;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者也很短缺。因此,
“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就
是,如何造就更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使他们能够脱颖而
出,站到国际前沿;如何夯实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
础,培育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的产业工人。
(二)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还很弱新材料产业作为重要的高新技
术产业部门之一,存在技术开发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产品生
产和售后服务的不确定性、技术效果的不确定性、技术寿命
的不确定性,以及难以确定的市场接受能力、难以确定的市
场接受时间、难以预测的创新产品扩散速度等危险性。因而
它对技术创新的频度和效度有着极高要求。保证这一频度和
效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现实情况与上
述要求显然存在较大差距。其中突出的问题有创新目标模糊、
创新行为失范、创新起点较低和缺乏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意
识。
(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相对较少
在技术支撑上,我们的科研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与
国际前沿水平相比,还很薄弱;在某些关键领域和环节差距
还很大,需要不断提高和突破;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还处于
37
CHINA Urbanization 城市经济
2012.06|
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需要不断提升和优
化;尤其是在科技体制机制上,包括科研院所改革、产学研联
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制约因素,影
响到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这
就要求我们认清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大势,以应有的责任感、紧
迫感和共同的利益,共同携起手来进一步做好工作,为新材料
产业的发展谋划出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知识生产
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的4%,
论文被引用数这一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指标我国仅排在
第20位。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日本和美国
的1/30、韩国的1/4。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小,但相当一部分
高技术产品是简单的来料加工或来件装配,附加值低;由于
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相当大程度上只能
单纯地以劳动力比较优势换来微薄的利益,只能靠消耗资源
和污染环境为代价成为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新材料技术
与其他高技术发展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一方面,新材料技术
构成技术发展的基础。比如,半导体材料的产业化奠定了计算
机技术的基础;另一方面,其他高新技术发展产生的需求大大
促进了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比如信息产品的薄型化、轻量化
和集成化带动了纳米材料的蓬勃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材料技
术,对促进我国科技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提高科技整体创
新水平,意义重大。
三、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按照“聚焦重点、形成规模、突破瓶颈、抢占高端”的总
体要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研究院所,
支持鼓励新材料应用推广,抢占高端应用领域,促进产业链配
套延伸。重点发展基础性、关键性的新材料,技术有所突破、
市场需求量大的新材料,国家战略需要和尖端科技事业用新
材料。着眼于重大项目,支持中小企业朝着“专、精、特、新”
方向发展,鼓励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或为主体企业进行
专业化配套的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世界新材料
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上海市
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的契机,立足服务国家战略,以市场应用
需求为导向,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
导、企业主体的作用,增强资源集聚和整合,加速新材料产业
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选择具有相对优势和关系未来发
展的关键战略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
产业,为推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新材料物质基
础支撑。
(一)坚持联动发展
突出区域统筹和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强上海新材料产业
在建设规划、布局与相关重点产业的协调,以充分发挥新材料
在服务战略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引导、支撑作用,实
现新材料产业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
合、互为配套,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坚持集群发展
科学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优化鼓励自主创新的产业
政策和激励机制,优先支持对上海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重要
推动作用的产业项目,突出重点领域骨干项目的规划和组织实
施,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同时注重扶持一批名特精优
的中小型企业群体,形成相互配套、相互协作的集群式发展
模式。
(三)坚持高端发展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区域优势,坚持精品战
略,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价值高端化、产业水平
国际化步伐,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利润、高技术含量、资源
节约型、绿色功能型的产品,抢占新材料的研发、中试、销售和
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群,与
其他地区形成错位发展。
(四)坚持创新发展
以推进技术创新为核心发展新材料产业,为产业的逐步
升级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和成果,使新材料产业保持在较高
发展水平。注重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老企
业,加速淘汰落后工艺和产品,推广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工
艺,提升传统材料技术、品质和用途,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经
济效益,促进新材料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四、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随着上海加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新材料
的产业优势要进一步扩大。根据上海的具体情况,今后一段时
间,我们要特别关注特种钢、高分子材料、新型建材等相关的
新材料发展。
(一)特种钢
特种钢是汽车、核电、船舶、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的基础
材料,重点突破钛及钛合金冷床炉熔炼工艺、板坯立式连铸工
艺、精密合金热轧板表面抗氧化处理工艺、钛合金热轧板平
整工艺、热轧板热处理工艺、纯钛冷轧带真空处理工艺等近
30项工艺技术,实现稳定批量生产钛及钛合金、镍基合金、不
锈及特殊不锈、耐磨、耐热、低磁、工(模具)钢板/卷和钢液
薄带连铸连轧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等,进一步提高特种钢的
板管比,扩大应用规模和市场。继续打造宝山区金属材料基
地,主要以精品钢、特种钢和高性能等有色金属合金为发展重
点。
(二)高分子材料
重点支持碳纤维、芳砜纶、本体法ABS和特种功能性膜
等产业化,并发展下游应用产品。在新型有机材料方面。重点
发票包括聚乙烯专用料、聚丙烯专用料、PVC专用材料、聚苯
醚树脂及合金化产品以及聚氨酯专用料、碳五化学品等(含异
戊二烯、间戊二烯、环戊烯、环戊烷、甲基环戊二烯)。在碳纤
38 |2012.06
探索Explore
维方面,加快突破PAN基碳纤维成原丝生产工艺,硫氰酸钠
(NaSCN)为溶剂、湿法纺丝的工艺以及纤维预氧和碳化工
艺,分别达到年产3000吨原丝、1500吨碳纤维和500吨原丝、
200吨碳纤维生产能力,并向T700、T800以上的高端产品发
展。在芳砜纶方面,实现千吨级芳砜纶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发
展F级和H级芳砜纶耐高温绝缘纸等,形成以芳砜纶为核心的
系列耐高温产品产业化,并向下游产品延伸。在本体法ABS方
面,形成年产本体ABS20万吨的能力,并进一步开发本体ABS
树脂共混、改性材料,做大做强。在特种功能性膜方面,重点
发展选择性交换、吸附、络合、达到浓缩、分离、提纯、催化
等特殊功能性膜和智能温控节能玻璃膜。打造上海化工区、
金山区、奉贤区、青浦区石化及精细化工基地,主要以精细化
工、聚合材料、表面活性材料等为主。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
依托高校研发、中试和医院应用方面的优势,加大对人工血
管、人工皮肤、血管内支架、骨科、齿科用复合材料等研发和
产业化力度。
(三)重大装备关键材料
整合区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和上海重型机器厂等的研
发和生产力量,重点发展为舰船和大型发电设备等配套的叶
片钢、转子、大型支撑辊等特种大型铸锻件加工,以及高温合
金材料和焊接材料研发。围绕为航天军工项目和大飞机项目
等配套,重点发展航天、航空用的有机氟、有机硅、功能性涂
料等辅助材料以及内装饰材料。加快对碳纤维、钛合金、高温
合金用材的零部件攻关。汽车和轨道交通关键材料。按照汽
车和轨道交通轻量化、环保化要求,重点推进改性工程塑料、
聚烯烃改性材料、高分子基复合材料及高性能金属材料,在零
部件、内外装饰方面的应用。
(四)电子信息材料
主要是发展为国家集成电路专项(02专项)配套的硅片等
原材料,实现我国Φ8英寸SOI晶片的规模化生产和Φ8英寸外
延产品产业化,建成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唯一的Φ8英寸SOI
晶片产业化基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发新一代SOI制备工
艺,包括等离子体注入技术。主要应用于CPU、汽车电子、大
屏幕显示等方面。围绕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高
世代线、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生产线建设,做好玻璃基
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纳米铟锡金属氧化物(ITO)玻璃、
背光模组、电极材料、载流子输送材料和发光材料等关键材
料及零部件配套。
(五)新能源材料
结合新能源领域的重点项目,做好关键材料的攻关,大
力开发资源节约型、绿色功能型的新型复合建筑、装饰材料、
节能环保型涂料、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耐火材料。在风电材料
方面,重点发展2-3MW级复合材料叶片设计和制造等,在上
海形成上游以碳纤维、环氧树脂、粘接剂等原料为主,中游以
叶片等关键零部件为主,下游以风力发电机为主的整个风电产
业链。在电池材料方面,积极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投资,开发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动力磷酸铁锂离子正极
材料及动力电池,建立电池产业化生产线,开发出具有国际先
进水平、低成本的可快速充放电磷酸铁锂动力蓄电池,燃料电
池配套材料、质子交换膜、碳布、动力电池的隔膜和高性能PP
膜等,以解决目前阻碍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
电池缺陷问题。
五、上海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与创业服务体系
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完
善体制机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
导向的技术创新休系,促进新材料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第一,开展新材料重点项目攻关,制定发布新材料高新技
术产业化目录。根据上海高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新
材料发展的技术瓶颈,每年提出一定数量的新材料项目,面向
国内外企业、大专院校、研究院所,进行公开招标攻关项目,
符合上海产业化落地条件的项目,在投资、用地、人员等方面
给予明确的扶持。在推进重点项目的同时,进一步明确重点领
域,向社会发布产业化鼓励目录,引导企业参与攻关,并作为
今后新材料领域享受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眼
点,鼓励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完善研
发体系,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同时,推进部市合作,争取更多
新材料领域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入户上
海。重点支持特重金属、石油化工,生物医用材料、航天航空
材料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深化产学研联合。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
化运作”方针,深化三区联动机制,加大对产学研项目和科研
成果产业化的支持,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建
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联盟。根据新材料产业发展需
要,针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瓶颈建立技术路线图,采用项目
化方式整合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加快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
的转化应用及产业化。
第四,支持新材料研发成果的市场拓展。促进产业链上下
游对接,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领域研发重大成果
首次进入市场的,给予保险、补贴等支持,推进设计院所、招
标公司及应用单位对新材料的应用加以推荐和优先使用。推
动开放式产业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的建立,鼓励企业与国际
创新网络建立强有力的接口,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鼓励引进
消化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整个新材料产业参与国
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推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化发展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围绕新材
料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引进一批、培育一批、改造一批新材料
39
CHINA Urbanization 城市经济
2012.06|
项目,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效应。
一是引进战略项目资源。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
点,完善投资环境,深化产业链招商。重点引进新材料领域的
跨国公司、知名企业、研发中心、地区总部。依托大企业集团、
大基地、重点园区等载体吸引项目资源集聚,注重引进战略投
资,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力争吸引一批技术领先、
资金充足、产品特色明显的知名新材料企业以及相关配套企
业,从而有效带动产业发展,抢占产业集群制高点。
二是培育骨干企业和企业群体。实施政策聚焦,重点支
持和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提
升能级,争创名牌,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推进上下游企
业对接,鼓励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细化产业分工,着力
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加强宣传推介,通过定期举办
展览会、论坛等途径,扩大闵行新材料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三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
发展,发挥新材料基地的孵化功能和企业集群效应。建立完
整的垂直分工、合理布局的集群化产业基地,通过专业性、特
色化基地建设,有效地整合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发挥基
地的集聚、孵化和辐射作用。形成以新材料为载体,与资源、
环境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提高基地产业的配套能力,实现关键
原材料,设备和配套产品的国产化;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协会
和产业部门的作用,培育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创造统一、协
调、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三)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制定综合性配套政策
一是骨干企业扶持政策。结合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
振兴规划和国家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要求:帮助并鼓励
重点骨干企业申报国家项目,对于获得国家支持的地方按规
定给予配套;完善服务企业机制,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绿色
通道”制度,对列入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在项目用
地、规划、环保及市场对接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并支持骨干
企业申报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项目完成后,经认定为高
新技术企业的,可按国家的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优
惠政策。
二是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支持新材料领域的中小企业承
担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开
展专业化配套,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新材料领域的新产品
中试,鼓励企业参与制定新材料产品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
标准,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将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给予支持。支
持企业新材料产品的推广运用,鼓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通过上市途径发展壮大。
三是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加强新材料技术人才体系建
设。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
境,抓好新材料产业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新材料科研机构的联系,做好各类
人才信息的收集,建立人才库,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
创新人才。建立新材料领域专家库,发挥专家在专业咨询、科
学评审和规划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建立
技术支撑体系,对共性技术研发给予一定支持。

40 |2012.06

2012-10-25 14:19:53 - http://www.ems86.com/
经济一体化视角下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探讨 10/15
论会展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1/15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分析 11/12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公司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A级的启示 1/1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越南的机遇与政治风险研究[] 8/11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