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案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新时代中国治理全球气候变暖的方案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周建伦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它不仅给自然界带来诸多问题,在国际上也带来了许多灾害。中国是这个地球上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一贯以一个负责任形象存在于世界之林,在此问题上中国也不会逃避并且积极承担责任。中国将通过自身国民和政府的努力以及与国际社会的合作,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贡献。全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将其上升到国际政治理论层面。                                                                                                       
关键词:国际合作;气候变暖;低碳经济  
一、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责任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他既传承了优秀的历史传统又在不断地社会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其中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自古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都会积极地负起自己的责任,当然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也从不退却。从古到今中国就是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站在世界之上,大部分时候中国承担者“超负荷”的责任,也是一直无怨无悔,从始至终。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依旧如此。中国在气候问题上所体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中大国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使中国在环境问题上面临国际社会日益沉重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中国提供了掌握全球化时代气候治理主动权的契机。[]
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的变暖问题上也是提出两大责任原则:共同责任原则、区别责任原则,这两大责任的前提都是坚持外交上的独立自主。中国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进程中,不同实力的国家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必须分清责任,不应抽象的谈论共同的责任。[]首先,独立自主是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基础与保障,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才有能力去承担更多的责任。共同责任原则是指全世界都应负担保护地球环境的共同责任。全球化不断的发展代背景下,每个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当然面临共同的全球责任时各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承担这份责任。为了更好的保护共有的资源与利益各国联合起来是有可能性与必要性的。区别责任原则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不是平均分配责任,而是根据历史的和现在的对地球生态造成的破坏和压力,来综合考虑各国之间的责任的分配,即发达国家应承担的责任更多。不论是共同责任原则还是区别责任原则都出于一个目的: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维护共有的、唯一的家园。
之所以有共同责任原则与区别责任原则之分是根据多方面综合因素来衡量的。首先,共同责任原则是建立在全体利益基础之上的,是世界各国共有的目标;然后,区别责任原则又是根据各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区别责任原则中发达国家之所以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又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了地球资源;由于发达国家始终走在世界发展的最前沿,在主导权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他们所获得的各方面资源都远比发展中国家要丰富的多,在资金与相应的技术方面发达国家也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二、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措施
第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它在提出时候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让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保护以及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的一致性,让自己的后代能够在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中生存。在联合国的一次大会中,委内瑞拉的总统提出了很多建议,同时在重要的条约中很多国家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这些要求到最后都核定到了条约里,希望每个国家都要贯彻自己的可持续战略。我们国家一直都是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务院也及时的批准了一系列重要的计划,这些计划都是很有战略性的。可持续发展它有两个重要的基本要素,一个是“需要”另一个是“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就是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需要,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利用的问题上不能光只靠限制资源的使用上,不然这个限制一旦打破,会产生更大的危害,会破坏整个大的自然环境。
第二,中国需要把握住当前绿色工业革命的浪潮,通过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一个新的绿色工业革命的领头羊。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下,利用技术的创新、制度的改变、产业的转型、新的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污染性的不可持续能源,只有减少了造成温室的气体的排放才可以发展低碳的经济,只有大力发展那种不是太消耗能源,不是太产生污染的经济模式才能使这个产业体系有了大力的发展。中国在保护气候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条决策:(1) 我们国家做出了一个这样的承诺:到2020的时候会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比2005低到两成,这是完全可以做到并且我们国家一定会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很重的压力。(2)抓住榜样,树立模板。深圳能够成为第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国家级别的生态绿色模范市就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案列。将绿色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和最新的政策想结合, 并且引领可持续的项目落座于深圳, 把自己的先进经验总结一下然后推广到全中国,负责国家的低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的示范性的任务和政策技术的标准的制定都是深圳的重要的考验。(3)我们要成立更多的专业性强的机构和部门推进发展,把生态安全当作一场伟大战役来打响。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就会形成,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模式就能发展,行政方面、法律方面、经济的手段都需要这些来协助。
第三,中国需要积极参加与当前的国际气候谈判及气候治理机制,将推动国际气候问题治理机制和规则的构建作为改进的完善现行国际秩序。中国采取“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行“双轨制”谈判。
第四,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上,中国在很多的方面都采取了措施。比如在一些方面完全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保护绿色的森林的想法;在一些汽车的问题上,加强尾气问题的改善,减少消耗;改善其他各种方面的能源使用;对旧的消耗污染大的能源给与淘汰,减少他们的使用,增加新的能源的使用,绿色的能源,可持续的能源。
三、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我们国家是最大的不发达国,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只是关注本国的治理问题上,在气候问题和怎么发展绿色科技的问题上取得成绩,并且还要更加主动的在国际事务上承担责任,更加活跃的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地球上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应对气候上面的变化。在本国的环境工作、节能工作在绿色的低碳的发展上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到目前的统计为止,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了在节能方面和绿色发展方面世界上的最大国家。中国运用了大量的金钱和力气建立重要的基金会,这种基金会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更绿色的科技同时也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教导科技不发达的国家如何应对这种气候的变化。中美两国在2014年底订立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书, 联合国给许多国家都发给了如何应多变暖问题的文件其中包括中国,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为了更进一步的应对这些问题,也主动的联合起来一起讨论一起发表声明。
积极的变换自己的结构,大力的改变技术进步的方式,增大能源在一些方面的利用效率。到了80年代的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环境开始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再调整,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的降低资源消耗、推进清洁的生产。通过制定大量的产业政策改革,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改革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使产业的结构有了显著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一直下降,第三的产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有了巨大的发展机会,更多是在电信通信业、旅游博彩业、金融交易业等行业,尽管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很多方面有所上升,但是在其产业结构内部发生了十分清晰的变化,机械制造业、信息科技、电子技术等行业有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在产业结构上的一定革新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很多的节能优点。
发展低碳的能源和可再生的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怎样发展的问题。在低碳的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中国一直坚持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也是我们必定要长期追求的道路。[]大力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加强生态的建设以及保护。从改革以来,随着中国的重要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方面,比如:植树和造林,根据全国森林的资源调查报告,人工造林的保存面积达到了惊人的一亿公倾,同时存储量达到十几亿立方米,人工林木面积居世界的第一。针对年出现的很多新问题,中国的政府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社会和谐的战略的思想,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的完善,同时开始在资源友好的相关的体制和机构建设。中国的有关部门开始成立了很多恶的部门组成的国家的协调机构,在协调相的关气候变化的政策方面开展了许多方面的工作在研究和制定,中央的政府和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都有了可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处理模板。

参考文献
[1]陈健南.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2017(10).
[2]孙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分析[M].中国政法大学,2011(3).

作者简介
周建伦(1994-),男,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际政治视角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2020-03-17 18:58:31 - www.ems86.com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9/14
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4/2
轨道交通车辆内客流拥挤度识别算法研究 8/22
第四方物流参与下的海外仓运营模式探究 11/15
日本调整当前防卫产业政策摆脱国内生产制约 6/2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