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阙下的人才体制机制构建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阙下的人才体制机制构建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王静婕 成晓曼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河北石家庄市 050091)

摘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构建的战略。生态文明思想已成为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思想基础。本文从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时代价值和对人才体制机制构建的影响作用出发,指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剖析我国人才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构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阙下的人才体制机制。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人才体制机制
基金项目: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青年课题,项目编号:2019040305006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梦的战略高度,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发展和本土化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一想法使国际社会就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它为发展中国家做出了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实践探索和升华。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期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这一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是这一思想的理论根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这一思想的理论本质,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这一思想的理论发展。新时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架构,对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土地等资源要素供需形势变化,生态环境的硬约束强化“数量红利”正在消失,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转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的“乘数效应”。我国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有成就也有过往形成的人才赤字,尤其是管理和科技创新型人才较为缺乏。在中国经济新常态逐渐转为知识型经济的过程中,培育、吸引和留住人才已经成为中国全球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完善的人才体制机制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经济持续高水平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了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这一思想认为生态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的主要内容,这些观念为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崭新思路。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分析和处理生态问题的立足点。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的科学思想和工作方法。
(二)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在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肯定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和有机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文化和文明与生态良性互动的生态观文明思想奠定了文化根基。
(三)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提炼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中,人的因素占第一位。人力资本是一种活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能有效配置资源。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
1943年,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把人的需求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排列,分为五类: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我国人才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缺乏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
随着社会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各界就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达成共识,但当前人才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引进政策存在局限性。各级政府没有深入运用生态文明思想确立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未能对吸引人才入驻的生态环境给予高度重视,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缺乏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的顶层设计。
(二)人才投入产出欠合理,缺乏生态理念指引;
当前各省市在人才政策中给予了很大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地方吸引力,有利于人才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缺乏生态观念指引,人才投入工作没有做到绿色、协调和可持续,人才工作支出缺乏统筹规划和合理运用,如投入侧重人才引进过程,不注重后期人才培养,从而导致人才流失,高质量人才产出困难,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
(三)人才培养体系趋同,缺乏与时俱进;
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缺乏创新性,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方法单一,模式过于固定化,人才培养缺少特色,不能与实际接轨。另外,各大企事业单位对在职人员缺乏持续、深入和与时俱进的后续培养,是人才的后续发展掣肘单位发展。
(四)人才生态系统缺乏系统完善的建构;
城市对人才的吸附集聚能力是人才流入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人才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当前各地主要在人才引进政策、人才生存自然环境、经济和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方面存在不同缺陷,缺乏对人才生态系统的完善建构。
(五)人才评价、激励、保障制度缺乏科学与远见;
在人才管理方面,人才产出过低。在人才评价、激励以及保障制度方面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无法对人才的实际贡献进行合理考评和充分激励,无法通过完备的生活保障为人才提供长远发展平台。
(六)人才发展的文化生态和生态文化缺乏重视。
纵观社会发展,经济大与政治,文化大于经济,自然大于文化。只有增强城市为生态文化建设,保护生态自然环境,才能实现人才留驻和城市永续发展。目前各地缺乏对本地生态文化的挖掘和培育,缺乏对人才的文化吸引力。
四、构建生态文明视阙下的人才体制机制
(一)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立统筹科学的上层建筑;
人才是推动城市全面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本,人才至上的思想观念。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立科学的上层建筑,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二)引入生态和市场理念,量化人才工作的投入与产出;
生态和市场的概念已逐渐开始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引入生态与市场的观念,大力促进人才服务业的开放,整合各方力量服务人才战略,量化投入与产出,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绿色、生态和市场理念,指导投入与产出成正比。
(三)创新生态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生态型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高校应树立“生态教育”理念,注重发展“生态教育”,努力创办有特色的生态学校。力争培育有特殊技能的生态学生。另外,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培养时代所需要的生态型人才。
(四)打造系统完善的人才生态系统;
人才生态系统的总要求是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生态系统,打造人才高地。人才体制机制的构建必须树立全球视野,突出“生态文明”的定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保护人才生存的自然环境、优化政治环境、培育促进人才发展的经济环境,创新科技环境,综合各方力量,打造系统、完善、可持续的人才生态系统。
(五)构建绿色、生态的人才评价、激励与保障机制;
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突出实际贡献为尺度,提高创新人才评价的科学性水平,进而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引领、科学指导、社会协同和市场主导的人才评价制度。
积极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和鼓励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动力,可以激发人才的热情和创造力。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合理、有效的激励人才,刺激人力资本发挥最大效益。
构建人才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人才开发,倡导多元化科技人才投资模式。综合多方因素,开发服务人才长远发展的全面生活保障体系。运用先进理念,开展人才培训,支持成果转化,畅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六)挖掘吸引人才入驻的文化生态,培育适合人才发展的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提高社会治理、环境治理的能力,发挥已有资源优势,积极发掘吸引人才入驻的文化生态。消除当前存在的环境资源阻碍因素,为人才留驻营造良好的绿色资源与生态环境,培育适合人才发展的生态文化,实现人才价值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峰,徐晓雯,孙震.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建设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16(4):112.
(2)赵星.创新精英人才培养体制机制[J].共产党员(河北),2017(14):62.
(3)孙翠菊.创新体制机制,打造人才“高地”[J].青年记者,2017(11):55.
(4)吴江.坚持以用为本方针,创新人才体制机制[J].理论探讨,2018(3):38.
(5)沈荣华.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之策[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11):19.
(6)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J].环境保护,2017(1):10.
(7)祝元志.余谋昌:经济发展需要生态学思维[J].节能与环保,20l7(08):20.
(8)陈施羽.论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生态责任[J].经营管理者,2017(06):274.
(9)陶廷昌,王浩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四重理论架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l9年8月.

作者简介
1.王静婕,出生年月:1985-1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鹿泉市,所在院校: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人才体制。
2.成晓曼,出生年月:1982-08,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定州市,所在院校: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职称:副教授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

 

 

 

2020-03-17 18:36:31 - www.ems86.com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相关问题  9/14
中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现状及展望 4/2
轨道交通车辆内客流拥挤度识别算法研究 8/22
第四方物流参与下的海外仓运营模式探究 11/15
日本调整当前防卫产业政策摆脱国内生产制约 6/2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