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及教学论研究发展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及教学论研究发展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现如今“互联网+”已然上升为我国的发展战略,被认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今,“互联网+”正在加速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沟通,推动着既有业态的优化、重构、创新并不断催生着新业态的诞生,一种全新的“互联网+”生态逐渐形成。随着互联网在各领域中的不断渗透,“互联网+”给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影响[1]。“互联网+”带给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除了机遇外还有挑战,积极利用其机遇并面对其挑战,针对新环境制定新课程并积极进行教学论研究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及教学论研究发展
黄婷婷
 
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教育的整体影响
计算机发展到多媒体阶段是一次质的飞跃,不仅大大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从基础上引发了阅读、写作、计算方式的历史性变革,而且计算机的智能化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多媒体计算机和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人共同构成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联为一体,由此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国际互联网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人类学问题。以往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互联网+环境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如何尽快适应和驾驭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模式,已成为当今世界舞台上一场最激烈的竞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个体和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与创新不仅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而且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教育、尤其是高校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正是培养大学生对未来社会、未来文化的适应能力与建设能力,使新一代国民从小习惯于在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不仅对于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对于未来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互联网+”环境下教育革新的深刻内涵
大众普遍认为:“互联网+”教育可以“让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这种理解背后的逻辑就是“让未来的一切教与学活动都围绕互联网进行”。正是因为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技术,“互联网+”教育就是要通过一种技术带来革新。在他们看来,“互联网+”之于教育,更多是被作为支撑环境、呈现方式、教学手段来发挥作用的。“互联网+”教育其实更多的是“教育+互联网”,这表示了教育是主体,而互联网更多的是工具。还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在线教育,应当基于“互联网+”的本质提高对在线化、数据化这一认识,认为应该通过创建“互联网+教育”新平台,开发并利用好“互联网+”的优秀资源库,实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数字化,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事实上,“互联网+”教育并非局限于“在线教育”,也并非是简单的“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而是会给教育全领域、全过程、各环节带来更多、更强劲、更深刻的变革,以至于将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生态系统[2]。有专家指出:“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教育的内涵和本质特征都充分说明,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到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互联网的开放性正在撬动传统学校教育封闭的大门,重构着教育服务体系。随着互联网技术、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层次的教育需求和尖锐的矛盾都将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来解决,随着时代潮流的走向必将产生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实践。
三、高校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课程革新与教学发展
(一)微课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学时间大概是45分钟,但对学生来说,这45分钟并非都能有效学习,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学生被网络信息“覆盖包围”,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同时,还要抵抗纷繁的网络信息诱惑,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学习有效时间缩短,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将知识点进行微缩,缩短课时,微课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个性化地进行自学和重复学习,通过“互联网+’更好进行课程设计,提高师生互动性、参与性。“互联网+教育”不仅要将微博、微信、客户端等社交网络、在线资源与教师相整合,更要注意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知识交互,增强学习趣味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课程设计中可以加入视频聊天室、在线游戏、线上论坛等多种师生互动活动,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模式。
(二)在线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和资源共享
目前的教育体系可以分为大班授课、小班授课、1对1家教、在线教育四大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前三大块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第四大模块,即“在线教育”仍然处于成长阶段。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互联网+教育”顺应了信息化发展的浪潮,它的出现,解决了教育资源信息不对称难题,是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线教育是通过在线视频教学的方式,将师生连接起来,创造一个跨时间、跨空间的交流平台,互联网成为师生的桥梁,通过学习可以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三)优化基础网络环境,搭建数字化校园平台
数字化教育与教学具有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高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网络建设,系统硬件过关是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系统的前提,校园网的建设和发展,使校园数字化平台系统管理和应用水平提升。网络管理环境的优化、安全高效的硬件保障系统建设、信息和数据平台的构建,通过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数据规范和标准,对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数据资源整合,为实现师生在线互动,改革教学方法奠定了基础。高校应该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运用,借鉴国外发展慕课的先进经验,构建并优化自己的在线教学平台,试点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增加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教学环境等关系的互动性。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谨慎选择、组织网络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出高校自身特色专业课程,扩大高校品牌影响力[3]。
(四)引用现代媒体信息更新高校教学内容
充分引入现代媒体实时性强的新闻、招聘或广告信息。在课堂讲授内容伊始,加入段新闻或求职广告,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增加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分析现代媒体信息的适宜与否。现代媒体因其多样化形式使得不同阶层的人士都可以使用,故此其信息正确与否有待分析。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期,不经过滤的负面新闻,过于奢华的不实新闻以及不切实际的梦幻话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故此,帮助学生分析现代媒体的适宜性,引导其正确地利用媒体形式,合理地判断媒体内容理应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一部分。
 (五)建设信息化团队,打造适应“互联网+”环境的新课程
“在线教育”是教师团队和学习团队协调配合的一种学习模式,它强调教学设计人员、讲师、互联网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优质的“在线教育”课程离不开认真设计,精心准备,这往往需要相关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信息化团队建设,培训信息化团队人员,包括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方式,能够快速准确应对信息化建设的挑战。通过学习“互联网+’环境下的管理模式,他们可以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中。一线教师更要掌握“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具备“互联网+” 教育环境下在线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信息化人才。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创新是一种破坏性创新,会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最终的目标应是构建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的新需求。“互联网+”时代是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和新机遇,是深化教育服务模式改革的变革阶段。高校应当顺应信息时代的大潮,以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导,加快制定和完善开放教育制度,制定切实有效的行动计划,支持和催生更多的创新教育服务模式,以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信息化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兰莹莹.“互联网+”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大学教育,2018(05):37-39. [2]魏则文. “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教与学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3]钟菲,张学敏,刘洋,张红.“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8(16):131-132.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

 

 

2019-11-28 21:04:03 - www.ems86.com
跳绳对提高大学生800米、1000米成绩的实验 9/10
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11/7
高职院校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0/25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12/13
提高煤矿企业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能力 3/1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