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民生思想的历史贡献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李先念民生思想的历史贡献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李先念民生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最高标准,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经济建设在民生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李先念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生思想,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李先念民生思想推动了民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稳定及和谐,在实践方面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先念民生思想的历史贡献
李志学

 

一、引言
民生关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是人民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人类前进的不竭动力,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民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尤为关注的问题。李先念民生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引领下,结合中国特殊国情建立起来的。该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完美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对该理论进行了检验,证明该理论确实能够为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提供指导。李先念民生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是中国民生领域的新产物。
二、李先念民生思想的特点
李先念立足中国国情,在马克思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思想理论,体现了无产阶级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人民利益至上”为最高标准。李先念的民生思想是对历史人本思想的创新和超越,其实质是以“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最高标准。
在改革开放期间,李先念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生产发展了,人民得不到看得见的物质利益,那也是不行的。如果经济建设的成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家也不能从根本上保障稳定团结”。 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目的。对于改革问题,他指出,改革应该敢于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打破旧体制,将人民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如果不以人民最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而是盘算怎么‘革命’对我们这个地方或部门有利,可以多捞到几个钱,花钱更方便些,那就要犯错误。” 由此可见,无论是建设还是改革,李先念都将着力点都放在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
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一九七九年,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中,仍然必须遵循毛泽东同志总结的一条根本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时间相结合。党对工作的知道是否正确,只有靠实践来检验。实践不但检验真理,还促进真理的发展。”
李先念在其任职期间,一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将执政理念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在思想上,李先念关于财政工作、水利建设等民生建设都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李先念的民生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他在财贸方面的论著,大都建立在社会主义财贸发展规律的探究上,针对我国当时财贸建设遇到的实际困难而作。李先念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民生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切切实实为改善民生尽最大努力。
强调经济建设在民生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民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领域。在民生建设的工作上,李先念始终强调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这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及李先念主管财政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再加上国内外形势变化不停,使得党在明确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问题上,出现偏差,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面对这种现状,李先念认为要改善民生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在农业经济发展、物资统一管理、社会主义商业、财政信贷管理、金融体系建设及对外开放上,李先念都有诸多的论述,并且始终强调以经济促进民生,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无产阶级实现自身价值。
三、理论意义
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民生的改善与提高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引导下,李先念结合毛泽东的民生思想,一直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不断地发扬充实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将其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李先念民生思想的研究,可以把握党早期领导人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全面了解共产党人民生思想的深刻内涵,为我国民生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对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李先念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将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在革命和执政中的理念,他继承马克思民生思想,却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处适应于中国民生建设的思想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发展提供的物质资料,是民生建设的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上,李先念指出了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执政的关键在于为人民利益考虑,获得人民的支持。李先念的民生思想是对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有着深刻的内涵。
丰富党的民生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李先念的民生思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李先念对待民生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对于党在民生问题的建设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李先念的民生思想紧紧围绕“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核心,其思想来源于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又在各方面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使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得到满足,人民利益得到确实的维护。李先念的民生思想不仅强调人民的社会生活问题,更是全面兼顾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做到全面兼顾、相互协调和长期性。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李先念在解决当时我国民生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对于以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多极化的形势下民生问题的顺利解决具有指导意义。

四、实践意义
从现实意义上来理解,民生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民生问题是否能够很好地解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李先念的民生思想建立在中国现实实际基础上,其关于民生建设方面的观点,经过了实践的验证。李先念民生思想是开辟民生工作新境界、实现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航标。
(一)推动民生事业的发展
致力发展民生事业,推进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要求,关乎政权的稳定性。李先念民生思想形成于自建国以来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民生问题,它指导着地方和中央解决诸多民生问题,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人民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李先念注重地方的积极性,从而激活社会经济的活力;注重推进社会公平,争取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反映了人民最基本的利益。国家民生建设的状况关乎人民的发展,也决定了人民对于党先进性、政权合法性的判断。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党和政府才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对李先念民生思想的研究,为我们正确认识和顺利解决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民生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二)促进社会稳定及和谐
李先念在民生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在国内,李先念致力于建设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从思想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稳定三个方向,解决民生问题。同时,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争取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李先念在对外生产技术交流、人民外交活动指导工作上,也提出了系列思想,稳定了中国的内部社会环境,也营造了友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社会的稳定及和谐是党和政府执政观念的转变,由最初的物质保障发展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李先念的民生思想,也前瞻性地具备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李先念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阐明了自建国以来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探索和经验,其思想涉及民生建设中的诸多领域,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在当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民生问题怡然十分突出的背景下,认真学习李先念的民生思想,不仅可以保证党的先进性,也是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范伟.略论李先念经济思想中的和谐观[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蒋冠庄,高敬增.李先念呕心赈粮荒[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08(7).
[3]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一九五〇至一九九一)(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4]李先念文选(一九三五——一九八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瞿晓琳.解决我国民生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对策[J].兰州学刊,2012(3).
[6]朱玉.中国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的李先念[J]百年潮,2010(8).
[7]张扬,霞飞.初任共和国财政部长的李先念[J]党史博览,2011(5).
[8]张肇俊,胡譞予.李先念对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怀——李先念致党中央的七封信,2010(1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2019-11-05 20:33:38 - www.ems86.com
经济一体化视角下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探讨 10/15
论会展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 1/15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分析 11/12
广东现代会展管理公司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A级的启示 1/1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投资越南的机遇与政治风险研究[] 8/11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