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国际经验与启示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为了培养更多职业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基于这一根本目标,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使学生能够领会“工匠精神”中严谨、细致、钻研的精神,对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始终保持敬畏的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而我国目前通过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基于职业教育现状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究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经验和启示。


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顿楠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化发展,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素养高度重视,而在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更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立德成才。为此,不少学院在坚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职业教育方法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借鉴许多国际上职业教育提升学生工匠精神的成功经验,并从中获得符合自身的启示。
一、我国职业教育现状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存在价值。然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总是认为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爱玩闹,没有前途。而地区在开办职业院校时也将自己的办学标准定位在招收成绩较差的学生,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受到限制使得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停滞不前;与此同时,在现实中大部分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因为高考偏科严重成绩不高,不能就读普通高校,由于年纪小、没有一技之长也无法进入社会开始工作。而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成绩差、没特长等事实,最终也会被迫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就读,使学生、家长在入学前就对职业教育期待不高,入校以后学生自暴自弃、悲观厌学;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没有确立准确的办学定位和有效的规章制度,在招生时门槛较低,生源质量普遍不高、职业素质不强的情况下也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此外,职业教育过程中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导师共同参与教学,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尚未完善导致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缺乏更深度的岗位实践经验的汲取和锻炼,更谈不上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提升。值得期待的是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李克强总理近两年也多次在政府报告和各种会议、场合中强调,要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大批素质高、就业创业能力强的中国工匠。高职院校是培养中国工匠的摇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在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将最终实现高职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先秦时期,是从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中凝练出来的职业精神和精神理念,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劳动者具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包括在工作中严谨、敬业、不断钻研和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精神内核。工匠精神作为独特品质,引领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个人的职业表现。个人具备卓越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其在工作中保持严谨、科学的职业态度,保持对工作内容的持续的专注和热爱,使其更有可能在自主领域取得成功。秉承着工匠精神,不仅是在原有工作上尽职尽责,更是一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个人突破自我、突破传统、突破所谓的科学,在不可能中创造可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在西方,工匠精神在现代企业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有资料显示,全球寿命超二百年的企业中,日本企业有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这些国家都注重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并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要求学生。这些国家的优秀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分析和借鉴。
 职业人才科学分流。我国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才大多来自普通初中、高中就读时成绩不理想,无法升至普通高中和普通高等院校就读,才会选择在职业中职和高职进行深造,其选择多半是出于无奈。然而在德国,职业教育的概念早在学生小学时期就已植入,学生有权利在小学毕业时就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决定是否要进行职业教育,随后进行填报,由官方对其进行分流至不同的中学就读。在中学就读的学生毕业后也大多会继续选择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小部分人选择进行职业训练。无论何种选择,这部分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很明确,并一直为之努力,长期的职业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国外,职业教育的选择通常是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商议,要经过仔细的学校考察、专业选定等一系列评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以学生为中心,给予适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愿意为之奉献能力和精力;家长和学生在选择职业学校过程中,也会扩大就学范围,分析自身性格特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技术专长。
 推动校企联合。校企联合教学的模式出现在20世纪末,是美国的一所大学首次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并在德国和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职业教育由于职业的导向性非常强,因此可以有针对性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校方可以跟企业签订项目合作书,由学校和公司一同担负教育学生专业知识的责任,使学生能够将在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衔接到企业工作中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其技能提升和工匠精神。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得到实训,开展职业技能活动,最后结业时的测试也将由学校和企业一同负责,共同评价学生的职业表现,并予以奖励。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除了传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还要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给予专业的实际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常常需要运用到实验室,或者依托设备进行实践。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的更新发展越来越快,学校的教学设备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速度,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教育需求。这时,就需要借助社会企业的资金力量或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实用的设备。
 完善教学模式。在教师聘用方面,国内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承担教学工作。但是国外的职业学校对于职业教师的要求更为严格,比如德国职业学校要求在校教学的教师必须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至少十年,并且还要有两年的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充分具备职业教师资格,才能进入职业学校教书。而且职业教师大多以自己双师身份为荣,并受到较高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因此国外教师在职业教学中往往富有教学激情,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岗位工作现状,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更清楚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对于职业要求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知[2]。在教育结构体系方面,我国的职业学校大多与普通高校相对立,彼此缺少联系,尽管目前有专升本等课程安排和升学方式,但是要求较高且名额有限,仍有许多职业学校学生无法继续学习职业技能,只能选择进入社会打拼。但是这些学生凭借职业学校的短期学习,较难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没有培养和领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和工作认识不深,在职业道路上难以走的更远。相比较而言,德国的教育结构体系十分科学完善,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有较多的发展空间,既可以在领会到实际职业要领后,直接进入社会工作,也可以通过优异的专业成绩和职业技能成果,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某一领域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3]。
 组织技能比赛。相较国外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我国职业教育中缺少对学生的职业竞争精神的培养,导致工匠精神的树立意识不强。为此,我国职业学校需要定期为学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比赛,从中找出职业技能上的不足,同时激发学生的职业竞争精神,引导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精神领悟[4]。
工匠精神旨在倡导一种追求卓越的品质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在我国,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寻求创新的初级阶段,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并从中提取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才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体现职业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只有将工匠精神根植于职业教育中,展示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魅力,才能令职业教育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汤艳, 季爱琴. 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1):142-148.
[2]谭素. 论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整合培育[J]. 机械职业教育, 2017(1):1-3.
[3]沈玉梅.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J]. 机械职业教育, 2017(5):12-14.
[4]杨萌. 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与反思[J]. 教育科学论坛, 2017(12):25-29.

基金项目: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SY19285,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2019-10-10 16:42:49 - www.ems86.com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现状探析  11/9
关于斡旋受贿罪的几点思考  11/9
浅谈朝鲜族舞蹈呼吸的重要性  11/9
谈年轻领导干部要摆正的几种心态 10/23
基于AHP和模糊评价的高级会计人才综合素质评价  11/12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