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五分校的干部教育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抗大五分校的干部教育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部教育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抗战时期,为适应革命发展需要,培养军政干部人才,新四军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抗大五分校以培养学员党性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教育与作战联系的原则,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培养了一批军政干部,为巩固和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凸出贡献。


抗大五分校的干部教育
周永胜

 


“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干部教育经验,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五分校,是新四军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军事、政治人才的学校,以往研究者对此着墨不多,通过回顾抗大五分校办学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党的干部教育工作,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
一、新四军所创抗大分校概况
“抗大”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简称,1936年创办时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1937年春,中央军委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把抗日红军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从1938年到1945年抗战胜利,抗大先后创办了12所分校和5所陆军中学、一所附设学校。
新四军及其所属各部队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为培养干部,先后创办过6个抗大分校和一个总分校。具体情况见下表:
分校名称 时间 创办主体 地点
四分校 1940年3月 新四军第六支队 豫皖苏地区
五分校 1940年11月 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 苏北
八分校 1941年5月 新四军第二师 淮南
九分校 1942年5月 新四军第一师 苏中
十分校 1942年2月 新四军第五师 豫鄂边区
十分校 1945年4月 新四军第七师 皖中
华中总分校 1942年初 新四军军部 苏北
(注:表格根据洪学智、薛暮桥主编《华中抗日革命熔炉》制)
表中,九分校创办时间虽然晚于十分校但序列却在先,主要是因为九分校办学时间在先。1941年10月五分校的一部分与一师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后成立抗大苏中大队,开始有4个队,到1942年4月发展为8个队。抗大苏中大队这8个队是抗大九分校的第一期。十分校1942年由新四军第五师创办到1945年9月停办,1945年4月新四军第七师在皖中无为也创办了十分校,到10月份改为随营学校。因此从1945年4月到9月这段时间有两个十分校。抗大华中总分校是在五分校的基础上创办,隶属于新四军军部。
二、抗大五分校的创办
1937年“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执行片面抗战路线。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发表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10月,六届六中全会,党中央重申了独立自主放手组织人民武装抗日方针,强调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号召冲破封锁。在这一形势下抗大开始到敌后办学,以培养大量干部去发动和带领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根据地。 但是,随着抗大发展,学员人数增长很快,如抗大第2期教职学员有1000多人,到第五期学员近5000人。为了防空,只能带上小凳子在野外上课。因此为了疏解总校压力,加强各根据地抗战力量,把学校办到敌后及各根据地成为大势所趋。
一方面是抗大要走向战区,走向敌后,另一方面,新四军发展也急需大量干部。不仅军队需要干部,根据地政权建设也需要干部。抗战以来,新四军在斗争中得以发展,政权意识进一步强化。为了解决根据地干部问题,一些根据地开始创办干部培训学校。如淮南抗日民主政权就创办了培养干部的行政学院。对此曾在淮南干部学院就读的学员曾回忆:“1940年春,我新四军五支队在半塔保卫战胜利后乘胜追击,盘据在路东各地的国民党顽军全部逃走了,人民民主新政权纷纷建立,反动政权统治下的广大人民获得了解放,路东抗日根据地迅速建成。由于形势发展快,各地建政时特别需要干部,为了培养基层干部和提高原有干部的素质。淮南路东省委决定创办行政学院。” 除淮南抗日根据地创办行政学院培养干部外,华中地区其它根据地也创办干部培训学校,抗大五分校就是在江北军政干校和苏北抗日军政学校基础上组建的。
三、抗大五分校办学特色
抗大五分校在干部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总的来看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和三个原则,即以培养学员党性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教育与作战联系的原则。
(一)以培养学员党性为中心
党性是一个政党的固有本性,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灵魂是本质。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所以马列主义培养青年的革命军事学校,“是一座革命熔炉”,培养学员“确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既是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抗日干部,同时又是全心全意为社会解放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
虽然承担着培养革命青年的艰巨任务,但是抗大的教育教学条件却异常简陋,抗大五分校尤甚。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皖南新四军教导总队工作的程业棠将军回忆:“课堂是学员们自己动手搭起来的大空房,把山上砍下来的树木锯成板子,在地上一搭,就成了课桌。宿舍一部分是和群众共用的民房,大部分是自己搭成的草棚,十几个人一个大房间,一律睡地铺。” 生活物质短缺。“有海外爱国华侨捐赠新四军的一批军毯。军部军需处把每条军毯裁成两半,给教导总队的学员和干部每人发半条御寒。打背包,行军,它很适用。但冬天太冷,只好门上挂个草簾,把稻草铺厚些,大家挤一挤。”缺食少衣。“吃的主食,有糙米就很不错了。在苏北,以杂粮为主,玉米糊子,大麦糁子,山芋干、高梁面,以至黑豆,掺些大米做饭。供应困难时全吃粗粮。菜金在皖南是每人每天一角二分。连这样非薄的伙食费也因国民党当局扣发新四军军饷而难以保证。穿的也一样。每到秋去冬来,棉衣经费筹措无着,需要补充棉衣的人很晚才能发到。穿鞋几乎全靠自力更生,每个人都学打草鞋。如果能找到破布撕成布条打‘草鞋’,那筒直就象有了一种奢侈品”。 办学条件虽然艰难,学员们的政治热情却很高,艰难的生活条件,使学员们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磨砺了品质,锻炼了党性。
(二)理论与实际一致
理论与实际一致是抗大教育的关键。抗大五分校在总体上和抗大总校保持一致的同时必须根据战争环境发展、军队建设和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分别不同对象和训练要求来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
抗大五分校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联系,军事教育用实战实例说明,理论研究和实际行动合一。在学校里养成正规化军队生活与管理习惯。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育方法,经常举行教员准备会,经常交换听课,每星期有一次集体听课,组织教授方法和专门问题讨论会。除了课堂教育外,五分校还很注重课外学习,组织互助小组、学习讨论会、军政互答晚会,还组织军人俱乐部,开展突击竞赛等多种教学形式。
(三)所学与所用一致
所学与所用一致就是做什么学什么。抗大是军队办的学校,学员毕业后大部分是要到军队工作的,从军事需要上讲,学员要“通晓一般的战略战术原则,和马列主义的军事原则,从军事理论的学习,把握军事科学中的规律性,而同时又要使学生能够根据一般的军事原则去研究目前的实际的作战经验,总结中国革命中过去各时代的战争经验,去发现和体会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去提高学员指挥实战的能力。不仅能够讲而且能够做;不仅懂得大的问题而且学会小的动作和技术。不仅在讲堂上能背诵讲义,回答问题,而且要在出校后在战场上真正能够指挥部队打胜仗。”
为了使学与用更好地结合,抗大五分校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确定不同课程。在学校中大致可分为军事队和政治队。如工兵队、机炮队、参谋训练队是军事队,主要培养从部队抽调的学员,学习偏重军事知识。政治队主要系统学习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基础理论知识。军事队学员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比重一般是7:3,政治队学员军事教育和政治教育比重则相反。
政治课程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党的建设》《政治工作》《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国际问题》《民运工作》《敌军工作》等。政治课教材有的是毛泽东同志等中央领导著作和抗大总校讲义,也有五分校自己编写的教材。如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不仅是新四军个抗大学校教材,还在香港等地出版,《政治经济学》还曾经作为高中教科书。军事课有:每个军人必须遵行的共同条令、单兵作战动作、战术训练、战术理论、游击战术等,还有《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等专题课,还有工兵、炮兵、参谋等队鼻血学习相应的军事知识。军事教育大部分时间需要操练和演习。
(四)教育与作战联系
抗大是在战争环境下办学的,边战斗边参加学习是常态。在平时学习中不管是政治队还是军事队都要学习各种军事知识,还要参加操练和演习。军事队几乎每天都演习,每周有半天所有学员参加的大会操,每个学员全副武装,“背负步枪、子弹带、手榴弹和背包,有时还加上三斤重的米袋,负荷超过二十市斤,要在操场上列队跑步二十至三十分钟。”参加演习的时候则是“全副武装一口气从常行军变为急行军走十几里。一边走,一边教员提出各种情况,让学员回答发生遭遇战时如何下决心。” 夜间也会举行演习,“半夜里,一声哨音,学员们从睡梦中突然醒来,立刻全副武装地参加紧急集合或到野外进行夜战演习。”
除了训练和日常演习外,抗大五分校学员还会参加实战。抗大五分校不少同志在同日寇作战中光荣牺牲。面对日寇的扫荡,学员们经常白天隐蔽,夜间活动转移阵地。抗大本来是以队为基本活动单位,每个队有党支部,有队长、指导员、专职的支部书记。但在敌人扫荡期间为了增强机动性,以排为活动单位,开展游击活动,牵制和伺机消灭敌人。排里又分为各个班,每个班有战斗小组,每三个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有作战经验的背抢,力气大的背重物,另一个则轮换工作或是担任警戒。 很多人在与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作战中英勇牺牲,许多革命同志在牺牲时,高唱《国际歌》,敌人用枪托敲打,他们却昂首挺立向敌人喊道:“来吧!开枪吧!共产党员是杀不尽的。”
我们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是一个“学习型军队”,这一点在新四军上体现尤为明显。新四军学习氛围非常浓厚,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例如先后任新四军6师师长兼政委、2师政委、淮南区党委书记的谭震林就是一个时常不忘学习的人。
新四军的战士也对学习投入极大热情。如新四军四团一营青年战士樊其祥在1939年5月21日的《抗敌报》第3版“青年队”副刊中作《学习》一诗就反映了当时新四军战士们的学习状况:
学习
大树下面是我们的课堂,
用不着高楼和洋房,
集体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群众是我们的先生。
何必花钱进学堂!
学习艰苦的作风。
学习优良的传统。
学习,学习,学习,
不断的学习!
学习新的军事技术,
也有了政治武装头脑,
更学会了文化会唱歌看报,
敌人看见这种军队只好逃!
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条件艰苦,只能在大树下学习,但是新四军的战士们却有极高的学习热情。他们既学习“艰苦的作风”、“优良的传统”,也学习军事技术、政治理论,还开展丰富的文化生活,读书、唱歌、看报。这样一支信仰坚定,不断学习进步的军队,难怪“敌人看见这种军队只好逃!”
四、启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五分校的创办历史及其教育教学情况,我们看到正是因为我们党有新四军这样一支善于学习,善于进步的革命军队,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开拓革命新局面。在抗日战争这一关乎民族危亡的时期,有人鼓吹“速亡论”,有人投向了日本,有人消极抗日,而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积极奋斗,使得抗战事业蓬勃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创建和扩大。为了解决干部需求,党中央及各根据地通过创建抗大及其分校,培养了一批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干部队伍。在新时代,学习和借鉴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培养一批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安徽名人馆)

2019-09-25 16:50:32 - www.ems86.com
探析本科院校思政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11/28
党风廉政建设与生产经营工作有机结合的几点探索 10/26
CCTV《新闻周刊》节目内容与形式研究  11/10
运用认知语言图示理论提高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翻译能力  11/10
论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10/26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