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策思考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策思考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保证,是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国方略落实的过程中,要以人为主体,加强全体人民的法治观念。大学生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建设者,通过坚持学校、社会和个人“三位一体”方式来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使其真正领会法治要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对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对策思考
路金超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guarantee of speeding up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people to pursue a better and happy life.In the pro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idea of the rule of law of the whole peopl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by the man-made subject.As participants in rul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practitioners and constructors,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iew of rule of law by adhering to the trinity of school, society and individual, so that they can truly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s of the rule of law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untry ruled by law.

Key words: The rule of law; the college students; the education of the rule of law;the way to deal with a situation.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治水平已成为衡量一国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习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旨在为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提供保障。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既需国家大力推崇法治,又需要公民广泛参与法治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有发生,据17年吴中区检察院通过统计发现大学生犯罪较之前两年呈低龄化,犯罪年段从大学高年级向低年级发展。大学生本是接受高等教育,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本是推动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在全面推动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状况,在社会上造成了较为负面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法治建设,发挥大学生带头尊法,守法的示范作用,加强大学生法治观的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一、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内涵
法治,即依法治国,与“人治”相对,依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强调法律至上,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法治观,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所形成的观念。[ ]包含人们对法治的认知、理解、情感、态度,并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实践性为一体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包含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法治理念教育,法治实践能力教育,旨在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形成法治思维,养成运用法律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法治素养,促使他们能够成为法治坚定的尊崇者、信守者和践行者,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注入更强的动力。   
二、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法治背景和新的发展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赋予了时代性。
(一)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全面部署了国家法治的总目标,从法律规范、法治实施、监督、保障体系等方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对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助力推动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讲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依法治理,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发挥青年群体力量和作用,尤其是青年大学生。青年大学生,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智慧、知识才能会直接影响未来我国发展进程。同样作为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参与实践群体,他们也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法治观念状况关系我国的法治建设。一个国家的希望主要在青年,青年大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用法治思维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既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社会其他群体守法用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又坚定法治信仰,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这将为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提供基本动力和支撑。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法律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道德践行离不开法律的约束,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调节人行为方式的重要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习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65周年校庆之际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法治道路最大的特点,就是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法德并重,并强调我国要重视法治人才培养,提出“德法兼修”的新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法律是底线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保障,法律的作用要得到发挥,须人们信仰法律,道德要想被遵守,须人们提高道德素质,高校,肩负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高校要主动为社会培养德法兼备的法治人才。立德树人,强调树人为本,以德为先,作为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工作开展的中心环节,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也是其目标应有之义。法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为社会培育出一批批具有专业技能强、法治素养高和道德品质高尚的优秀人才。因此,在依法治国的视阈下,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必须遵循法律原则和规范,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法治思维,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除此之外,不同的工作岗位对校招生的综合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行政、法律、医护等公共服务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有更高的要求,什么可做不可做,这在某种程度上要求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法治教育比较薄弱,从依法治国的视阈来看,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是从社会发展和个体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立足学校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对学生而言,教育引导是其规范行为、转变价值理念的重要手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对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过程中,须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
以往,我国高校教育侧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法治教育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通常情况下,学生法治教育基本停留在法律条文层面,偏文本、偏理论,而对于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则没有过多关注,除过法律专业的学生,其他学生大都未真正理解法治的要义。从建设法治文明的角度出发,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作为法治教育的目标,要从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来体现对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通过加强学生法治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法律既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也是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也要注重学生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生过去对法治片面性的认知和看法。因此,高校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素养和实践能力,真正将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
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增强法治意识,需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育的效果。通常,高校法治观教育采取理论灌输的方式,老师遵从课本,按部就班就文本知识进行讲解,部分老师会结合案例来解释法律条文,但缺乏深入分析。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导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虽在课堂了解了一些法律案例,但并未真正领会法治的精神实质,弱化了法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校在大学生法治观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设置实践性课程,比如:设立模拟法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分析案例,在参与的过程中将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的认知,深入了解法律实施流程,内化法律知识和要义。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拓宽教育载体,有效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在高校中,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主要通过思修这门课来了解和学习法治相关知识,学校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单纯依赖书籍报刊等这一传统的教育载体。为增强大学生法治意识,可拓宽教育载体,有效利用第二课堂。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将法治观教育寓于各种课外活动,结合课外活动形式多样,过程灵活的特征,学生受老师的引导,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实现真正的内化。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学校各种的规章制度只有被遵守,才能发挥对学校、对学生的服务保障作用。将大学生法治观教育与学校的管理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协调自身行为,促进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提升;除此之外,要有效使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目前,学校已经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是,这通常都用于专业课程,而像思修这样的公共课程,通常是大班教学,也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校也要有效利用网络来实现对学生的法治观教育,互联网本身具有信息海量化、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点,而学生作为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利用网络创建内容丰富,质量较高,紧贴生活实际的法治教育平台,分享时政热点,制作宣传提高法律意识的微视频等,加使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接受法治教育。
4、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法治教育,除充分发挥各种载体作用外,还需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环境就是校园,学校的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课内外活动、一草一木等因素构成了学校环境,学生长期生活于此,无形中会受到这一环境的影响。依据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应通过营造良好的法治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的熏陶渲染作用,间接地加强学生的法治观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比如:通过校园广播、展板展览、组建理论宣讲团、开展辩论赛,法律知识竞答、举办法治讲座等形式来宣传法治相关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其参与到相关活动中,让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改变。
5、加强法治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法治教育组织保障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指引,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授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在高校,一般承担学生法治教育任务的是思政课老师,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相比专业老师来说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法律学习,很少进行专门的知识培训,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大都是按照书本内容进行简单浅显的讲解,并未深入剖析,学生并没有将法治观念深入内心。为此,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可通过寒暑假对思政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或通过考察学习等方式来完善思政教师的法律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引进专门的法律人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等方式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生法治观教育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社会普法,法律实施和监督工作,为学生法治教育构建外部条件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虽然离不开利用校园土壤的栽培,但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大学是衔接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中间纽扣,学生在校学习是一个不断丰富自己,为走向社会储备能力的过程,步入社会后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具体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因此,社会既是一个实践的场所,也是一个发现与弥补不足的场所。对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法治观念,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更好地立足。为此,要重视社会法治环境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教育作用,可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法治宣传教育,比如:在公众场合播放与法治有关的影片;免费发放报刊;张贴标语;利用电视、互联网进行法治宣传;将法治知识与文艺作品结合起来,通过这些令大众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法治宣传等。除外之外,也要加强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工作,法律只有被有效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才会令人信服,加强法律实施和监督工作,让学生能够深切体会到法治与我们生活紧密联系,逐渐从心理上推崇和信仰法治。
  (三)大学生主动加强法治的学习和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法治观教育,内外部影响因素都要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这都属于学生受教育的外部因素,内因在于学生自身。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法律的能动性,主动提高法律素养。因此,个人首先需培养对法律知识的求知欲。在师长的呵护下,校园生活较之社会交际简单,不会触碰他人利益,故而相互之间产生的矛盾较少,所以学生几乎不会碰到损害自身的法律事件,站在法律的门外。尤其是对非法律系的学生来说,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更少,只有对比较热门的事件有所了解,在针对热门事件评议时容易人云亦云。由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所以对身边纠纷对错难以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易触碰法律红线。“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是孔子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一日三省。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痴迷于游戏,疲于应付学科考核,但求不挂科,疏于自我约束,但又讲哥们义气,遇事缺乏思考,易将负面情绪扩大化,缺乏自我约束。所以,学生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内外兼修。敢于反省自我和接受自我批评,开阔心胸,勇于向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参加学校法律社团和法治实践活动,主动培养法律兴趣,珍惜学习法律的机会,不断提升法律素养。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公民法治观念,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法治观念。学校和社会都要对大学生的法治观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采用有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法律,了解法律,领悟法治精神,使他们能够把对法律的敬畏转变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真正从内心信仰法律,主动维护法律权威,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为法治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 ] ps://baike.baidu.com/item/法治观念/5644921.
[2] 习近平.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3.18.
[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
[4]鞠凤琴,陶梦.法治国家建设中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重要性[J].大学教育.2017.3.
[5]樊秀荣.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原因及培养路径[J].实务探索.2016
[6]陈若冰.关于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7]王文博,刘畅.新时期下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J].智库时代.2018.
[8]王静.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培育的缺失与反思[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7.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09-25 16:17:53 - www.ems86.com
对新时代宗教二重性问题的再认识 11/5
城中村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与对策 9/24
孔子思想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以伏尔泰为例 11/5
我国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 8/22
中国、印度和菲律宾三国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业比较 9/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