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英差异的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应对策略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基于中英差异的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应对策略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在生源、学校角色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启示我们,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改革要考虑到国情差异,从政府和高职院校两个维度合理制定改革策略。

基于中英差异的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应对策略
郭瑶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行现代学徒制改革。这一轮改革是以英国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兼容其他发达国家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进行的。从学生入学年龄的角度看,我国高职教育大致与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相对应。具体到教学管理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如果要参照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进行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需要考虑如下几个中英国情差异问题。

中英差异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一)中英两国生源差异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中英两国生源差异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差异问题。英国高级学徒来自社会,包括企业在岗工作人员、失业的社会待岗人员等,其角色模式是“社会人”。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高中、中职或初中(五年制高职),是尚未正式进入社会的学生,其角色模式属于“学校人”。
“社会人”与“学校人”的重要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人”对生存压力有真实体验。这使得他们比“学校人”更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有更强的学习欲望。
2、“社会人”有工作经验。这使得他们比“学校人”更懂得需要获取什么样的知识,学习目的也更明确。
3、“社会人”独立性更强。英国高级学徒的培养是以项目制培训的形式进行的,承担高级学徒培训的可能是学校也可能是培训机构,相比“学校人”,学校或培训机构对于他们没有归属感。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学徒制改革,生源虽无法改变,但需要实现将高职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区别决定“社会人”比“学校人”更好管又更难管,更好管的是“社会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强,在“是否会认真学习”的问题上不要学校投入太多的精力,更难管的是他们不属于“学校人”,在学校和工作单位(或者实训企业)之间往来穿插,居住地不定,对于学校的各种管理措施可能视而不见。
(二)中英两国学校角色模式差异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在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式是项目制。学徒项目的设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直接拨款给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与雇主共同设立培训项目并公布在在学院、企业或国家学徒服务中心(National Apprenticeship Service,NAS)的网站上,学徒再向雇主申请参加培训。这种形式是主要形式。另一种是直接与雇主签订协议,由雇主内部培训。政府又规定雇主在学徒制培养中的主导地位。这样,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雇主和高级学徒所构成的三方关系,政府是主要的投资者,其培养高级学徒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目的则是满足雇主需要,雇主也是投资者,其培养高级学徒的目的是基于自身的人才需求。作为高级学徒培养的一个主要场所,学校或培训机构在高级学徒培养中既不是投资者,也不是主导者,只是一个为政府、雇主和高级学徒培养服务的服务性机构,通过设计培训项目和实施培训从中赚取自己的一份利润。(见图一)
       
在中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中,政府、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构成主要的三方关系。在这个三方关系中,政府是学生培养的主要投资者,高职学生也要自担一部分培养费用(即学费)。值得关注的是,政府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投资不是直接投入到学生身上,而是先进行初次分割之后,以学校办学经费、教职工工资等形式投到高职院校,再由高职院校进行第二次分割并投入到学生身上,学生自担的那一部分培养费用也是采用相同的投入模式。这样,高职院校实际上就成为高职学生培养的直接投资方和管理方。校企合作是由高职院校自主开展,合不合作、与谁合作及怎么合作均由高职院校控制。高职学生是高职院校的“学校人”,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培养必须经过高职院校许可并遵循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从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参与能力、管理权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控制权的角度来看,企业都是次要方。(见图二)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区别给我国高职院校的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带来了巨大困难,因为要使我国高职院校的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取得成功,政府必须在企业对于高职学生培养的参与能力、管理权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控制权上对高职教育做出重大改革,落实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这将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及其所属教师群体的利益,涉及到高职教育的转型问题。
(三)中英教学模式差异对教学管理改革的启示
在教学模式方面,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中英差异主要表现在企业实训模式的不同。英国高级学徒每个星期有1至2.5天的企业实训,学徒是在学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往来穿插;中国高职学生在大学三年的前两年半在学校学习,活动范围基本在校内,最后半年下企业实训兼找工作,活动范围基本在校外,学校甚至不提供住宿,学生只需要回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及办理毕业的相关手续就行了。这半年,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人身安全负责,如果在企业实训,则由企业负责。总之,学校对他们的管理很少。
在中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学徒制改革,势必要不断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接轨,让高职学生在高职学习的三年间渐进式地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从这个角度讲,我国高职学生的企业实训应该转换方式,向英国高级学徒的企业实训模式靠拢。教学管理模式也应根据学生的企业实训模式的变革而做出相应调整。

我国高级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基本策略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高级学徒制改革,必然要不断强化高职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让企业在学生培养工作中逐渐取得主导权,并实现高职学生的企业实训模式向英国高级学徒的企业实训模式靠拢。为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存在如下策略:
(一)政府策略
作为政府,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改革要采取分步引导的办法进行。该办法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步:初步适应。高职院校对于教学管理改革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初步适应过程,政府可以对高职院校的现有投入机制不再追加新的教育投入,对新增投入部分采取项目制——政府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或企业素质提升要求建立学徒制项目,参照英国高级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模式,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高职学生实施,由高职院校联合相关企业以申请的方式进行承接并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工作结束后由政府指定考核机构进行考核等,并确立企业在学徒培养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步:逐渐挤压。在初步适应过程完成后,政府不断增加高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减少非高级学徒的高职学生培养人数,使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通过学徒制项目进行培养。在这一步,政府要推动高职教师在承接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素质提升,并倡导企业专家进课堂,使承接学徒制项目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实现多元化,包含高职教师、企业专家和社会专家,形成开放型的师资队伍体系。同时,政府还要使高职院校适应“培训者”角色,使其性质逐渐向“真正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服务性教育机构”转变。
第三步:整体转型。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梯次化,建立不同梯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不同梯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现全部高职学生培养的项目制,使高职院校彻底适应“培训者”角色,使其成为真正为企业和学生服务的服务性教育机构。
(二)高职院校策略
作为高职院校,也要在是是高级学徒制改革的过程中从微观层面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具体有如下策略:
一是要建立校企协同教学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实施高级学徒制改革后,对学生的企业实训模式进行改革,允许由高职学生转变而来的高级学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时间等方面按照不同企业的差异化需求而差异化是改革的必然要求,与此相适应,高职院校有必要逐渐推行校企协同教学管理,涵盖学分制管理、理论课管理和实训课管理分开以及建立企业对于学生实训管理的相应责任等,总的而言就是要允许学生在校企之间来回穿插。
二是要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的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是建立校企协同教学管理的最便捷而有效的桥梁。对于高职院校实施高级现代学徒制改革而言,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主要有三个——信息互通、学分共享和同步监控,让校企双方实时掌握学徒动态,实现对高级学徒的有效管理。
三是要加强教学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我国高职院校即使实施高级学徒制改革,推动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但由于生源差异,中国的高级学徒仍会有别于英国的高级学徒。尤其是在教学管理方面,中国的高级学徒不可能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只能是“带上一定的社会性”的学校人,高职院校对他们仍需承担主要管理责任。这种“带上一定的社会性”的学校人身份会增加高职院校对高级学徒教学管理的难度。总之,随着学徒学习地点、住宿地点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对于高级学徒的教学管理,进一步精细化和规范化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要求。

基金项目:本文是基于本人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高级现代学徒制条件下物流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XJK014AZY005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2018-08-14 15:59:54 - www.ems86.com
跳绳对提高大学生800米、1000米成绩的实验 9/10
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应用  11/7
高职院校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0/25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12/13
提高煤矿企业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能力 3/10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