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当代传承与创造性转化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时代智库
 
礼乐文明的当代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诞生于先秦时期的“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礼乐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上。礼乐文明强烈的人文精神,是天道与人伦的和谐统一。礼乐之教是儒家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礼与乐相辅相成,礼为德之端,乐为德之华,“礼乐“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而是引领人心向善。儒家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基于礼乐文明的道德学说,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行途径就是在“礼乐”中达到“仁道”、实现“仁政”。

礼乐文明的当代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韦群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强调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殷切期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发挥好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资源作用,激发人们求真向善的道德力量。虽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礼乐文明逐渐式微,失去了主导地位,但礼乐文明所蕴含的“秩序”、“和谐”、“修德”、“教化”等精神内涵依然具有强大时代生命力,“乐和礼序”的和谐精神及其教化功能,对建设当代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使礼乐文明当代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不但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今天,我们应该在积极传承礼乐文明的前提下,与时俱进,精选内容,创新形式,做好礼乐文明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大文章,让儒家文化发扬光大。 
一、礼乐文明溯源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色是礼乐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礼乐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上。
礼乐文明萌生于虞舜,完善于周公。究其源头,它发源于上古先民祭祀仪式上带有自然原始色彩的乐舞,后经夏商时代以戎祀为核心的阶级国家秩序的汲取转化,再到周代人伦政治制度的丰富升化,达到鼎盛状态,最终成熟定型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内核。
礼的起源,与古人祭祀有关。大学者王国维对甲骨文的“禮”字进行考证指出,礼的象形意是用器皿盛着两块玉祭祀神灵,用器皿盛酒奉祀神灵,这些行为就是“礼”。后来,随着文明的进化与成熟,人类将这种对神灵的祭祀行为引申发展为人的社会行为准则。
乐本是世界万物的自然和谐之声,是一种超验的先天规定性,其本源具有相当的神秘性。韵律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微妙的精神体验,如愉悦、伤感、惊恐、愤怒、失望等情绪,因此,上古时期的原始巫术与乐舞仪式几乎形影不离。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乐,其产生也与原始祭祀有关,无论是祭天地、鬼神还是先人,人们为满足表达情感的需要,就使用发明的乐器奏乐。乐器的发明,使音乐在具有自然属性的同时,又渗透了人的情感与精神因素,开始转向有明确意义、有规则的情感与思想表达。
夏道尊命,所谓“命”即“天道”的体现,畏鬼神,敬天地;殷人尊神,所谓“神”即超越人类的“神秘主宰”的化身,敬鬼神,重秩序;周人尊礼,重道德,讲人伦。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从《论语》中可知,礼乐之制,夏商早已有之,但有意识的将礼乐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人文高度,并固定为一种制度文明高度的,却始于周公的“制礼作乐”。《左转》文公十八年记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这是关于周公制礼的最早记载。《礼记•明堂位》也记载:“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明确提出了周公“制礼作乐”。
周代人性的大觉醒让乐舞仪式的巫术神性开始消退,人文精神开始显现,最终让礼乐文明走向成熟,蔚然大观,赋予其崭新的内容与气质。周乐非常重视规则与韵律,“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因此,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最初的主题。周代的礼乐,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制度文明,涉及到政治、宗教、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如对乐器的使用上规定,不同的场合要选择不同的乐器;社会地位不同、祭祀对象不同,使用的乐器也不同,总之是通过乐器用度来确定和显现等级秩序。《周礼》就是系统记述周代礼乐文明尤其是政治文明范畴的职官制度的集大成之专著,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价值。
二、礼乐文明之“人文精神”辨析
毋庸置疑,周代的礼乐文明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但是,周公“制礼作乐”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与内涵,其本质与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西方语境下的“人文主义”有重大不同,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内涵也不同,不能混为一谈。概括说来,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又称为“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它是14—17世纪欧洲反对中世纪神学的思想产物,核心是用“人权”对抗“神权”,肯定人的自我独立价值,强调颂扬人的高贵与尊严;要求冲破神学的话语垄断霸权,推崇人的经验与理性,实现人的个性解放与思想自由。由此看出,源自西方的、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其内涵包括人道、个人、自由、平等、理性、公平六大基本概念,其本质是对人性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对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终极意义的关怀。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则是天道与人伦和谐统一的精神,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人类社会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内涵上突出“道德”底色,所谓“以德配天”,其载体及表现形式就是礼乐之教,“神人以和”的中国传统庙堂雅乐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体现。
三、儒家文化与礼乐文明
儒家学说,是孔子在继承、吸收夏、商、周上古三代文明成果基础上创立形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礼乐文明是儒家文化的源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西周礼乐文化的最大拥护者、传承者、和创新发展者,除已经失传的《乐》外,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就是这种传承关系的最有力证明。可以说,如果没有儒家文化的诞生,西周的礼乐文明可能早已失传。
孔子最推崇的人是周公,故儒家最尚周礼,但是,儒家思想对周礼并非简单的传承,而是有重要的发展创新,最重要的就是并第一次将“仁”的思想注入“礼”“乐”中,这是中华民族人性大觉醒、大解放的时代,是人文精神大发展、大飞跃的时代,赋予了礼乐文明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直接孕育形成了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礼乐文明为外在形式、以“德”与“仁”为内在内容的道德系统。
春秋时代,礼乐文明的本质在孔子的不断追问中第一次被彰显出来,即“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就是说与其追求仪式上的浮华与完备,不如提倡情感上的质朴与本真。“礼乐”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心向善的本义,即要达到“仁”的境界。“仁”既是礼乐的出发点,是礼乐的灵魂,也是礼乐的归宿。
儒家对礼与乐的关系及现实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礼记•乐记》说:“乐曲中出,礼自外作。”“礼者,德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乐曲天作,礼以地制。”。礼乐文明其社会功能便是“礼别异,乐和同。”“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形成一种健全而优美的生活形式。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行途径就是在“礼乐”中达到“仁道”和实现“仁政”。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简言之,希望建立一个有严格等级与差别做保障的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
四、礼乐文明的现代转化
儒学为中华民族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念,如“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强调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殷切期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发挥好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资源作用,激发人们求真向善的道德力量。儒家思想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那么,作为儒家文化源头的礼乐文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什么样的价值,又该如何传承、实现现代性创新转化呢?
(一)礼乐文明当代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的根据
源自夏商、成熟于周的礼乐文明,其渊源虽具有原始宗教仪式的性质,但在周代走向了世俗化的方向,从事神到人事,演化成人文主义特色的礼仪文化,成为统治国家、顺天保民、教化万民的政治工具和文化行为,达到以乐养德、以礼束行的目的。虽然战国后期“礼崩乐坏”,但礼乐文明所蕴含的“秩序”、“和谐”、“修德”、“教化”等文化内涵,“乐和礼序”的和谐精神,却被儒家文化继承下来,视为构建贤王理想社会的“救世良方”、“治世良策”,这种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性质面貌和社会制度的基本走向。今天,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中,礼乐文明已变的模糊不定,但是,其内在人文精神依然保持着鲜活的、强大的生命力,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丧失。
 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来看,德育教育系统建设很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层次性、有效性,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各地开展的各类学传统读经典活动,内容单一,形式贫乏,艺术感染力比较差。日益多元化的文化及现实利益诉求,也让德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新的历史时期,礼乐文明的人文精神、教化作用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这也是礼乐文明在当代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之所以成为可能的理论根据所在。
要发挥礼乐文明的教化作用,就必须实现礼乐文明的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的关键在于内容上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形式上要进行创意创新,让大众喜闻乐见,提高艺术感染力。 
(二)内容的选择
1、符合现代要求的传统礼仪
从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主要环节入手,系统研究梳理礼乐文明,寻找那些与现代文明要求相契合的传统礼仪内容,或者对传统礼仪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完善,使之转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礼仪和行为规范。
2、上古大型乐舞
夏商周上古三代的乐舞,大部分已经佚亡。随着儒家经典之一的《乐》的失传,宫廷雅乐也渺茫无痕。近年来,不断有人挖掘整理如《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古代大型宫廷乐舞,但这些大型宫廷乐舞阵容庞大,只能在特定场合演出,并不适合作为常规文化演绎项目。目前,比较完整保留上古三代的乐舞形式与神韵,又能够经常性演绎的,当属在古代被称作“国之大典”的祭孔大典。祭孔乐舞是一种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独具民族特色的大型庙堂祭祀乐舞,谓之雅乐,由乐、歌、舞、礼四部分构成,形象的阐述孔子学说中的“德”与“礼”涵义,是中国唯一完好保存下来的古代大型祭祀雅乐。2006年5月20日,祭孔大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诗经》的演绎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乐歌总集,囊括了从民歌到宫廷雅乐再到庙堂祭祀所用的乐歌,涉及了西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祭礼、婚礼、燕礼、射礼、宾礼、军礼、凶礼等各个场合,都要演奏《诗经》的内容。《诗经》既是礼乐文化的结晶,也构成了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诗经》通篇所散发出的纯真无邪的思想情感,是人类最宝贵的品格之一。《史记》记载:“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对《诗经》给予了高度评价,就在于《诗经》纯真无邪的思想情感所产生的强大教化功能。《墨子•公孟篇》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今天,传承礼乐文明,教化人心,培养人们的向善向美之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挖掘整理、重新演绎《诗经》的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形式的选择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不可能处处按照传统礼仪行事,要培养人们的礼乐文明意识,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创意策划各类以传统礼仪、古典诗词、传统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小型演绎活动,让人们在课堂、研学活动、文艺活动等各种公共场合能常规性欣赏,参与体验。
1、创意策划古代礼仪演绎活动,将古代的祭礼、婚礼、燕礼、射礼、乡饮酒礼、宾礼、军礼、凶礼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
以笔者所在的孔子故里曲阜为例,近年来曲阜先后策划推出的中华成人礼、开笔礼、入泮礼、经典诵读、孔庙祭拜、孔庙祈福、晨钟开城仪式、暮鼓关城仪式、祭孔展演系列研学活动,将传统文化以最通俗易懂、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给每一位游客。
2、创新礼乐教育形式,现代歌舞形式与传统文化内容有机融合,编创新颖的经典诵读节目。
曲阜市实验小学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将孔子教育思想精华与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融为一体,凝练出了 “和乐致美”的核心理念,大力实施“和乐教育。”2013年,学校编创了经典诵读节目《读论语•树和风》,现代舞蹈与传统吟诵有机结合,表演者身着仿古服装,既有个人表演,也有诵读方阵,极富古典儒学文化气息,是一种传统经典与现代艺术完美结合的、全新的诗乐演艺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该节目推出后,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屡获大奖,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中国未成年人网络春晚节目。
3、对《诗经》进行小规模场景式演绎。
“诗三百”,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非常丰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艺术宝库。除《颂》为庙堂祭祀乐歌之外,《风》、《雅》各篇章皆可进行艺术再创作,改编成小型演绎,小规模,小投资,场景布置简易,乐器及演员阵容不大,适合室内及各种普通场所及文化活动上演出,扩大受众面和影响力。
通过对礼乐文明的起源与演变,礼乐文明与儒家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源头在西周定型的礼乐文明,其蕴含的人文思想极具艺术感染力,其教化功能依然具有强大的时代生命力。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精心筛选内容,通过古典乐舞与现代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策划开发小型的诵读及演艺项目,对建设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只要合理地开掘儒学传统资源,礼乐文明文化中的精华就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建构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新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中国路径、中国样本。
(作者单位:曲阜市文物局)

2018-06-20 14:21:43 - www.ems86.com
《最强大脑》节目制作成功之道 5/6
袁枚的“沙弥思老虎”与薄伽丘的“绿鹅”故事之比较 10/26
浅析《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11/1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其对公共组织管理的启示  11/12
物流企业的OTO模式初探 11/3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