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基金课题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公示项目六
奖    种:国家技术发明奖
项目名称:复杂工况全场动态三维变形检测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梁晋(西安交通大学)、赵宏(西安交通大学)、刘志刚(西安交通大学)、洪军(西安交通大学)、郭成(西安交通大学)、王永信(西安交通大学)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机械、材料、力学、信息交叉的先进制造研究领域。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设计,大量采用新材料及大型复杂机械结构,尤其是航空航天及军工国防重点型号的研制,急需在高温、振动及空中飞行等恶劣工况下,对几十米整机和关键部件的全场密集点变形及应变进行三维动态检测。复杂工况下全场动态三维变形检测是目前国际前沿和挑战性难题,传统变形检测方法无法实现,现有数值模拟和仿真试验数据与实际工况下偏差大。
本项目经过20年持续攻关,在材料变形分析与本构模型研究基础上,经图像采集解算三维变形数据。提出了标定和检测同时进行的三维解算新思路,突破了传统双目立体视觉标定后才能使用的检测模式,动态校正标定参数不受复杂工况干扰影响和测量尺寸大小限制。发明了高温与大变形应变场三维动态检测、振动工况下变形与运动三维实时检测、大尺寸全方位变形三维动态检测方法及快速灵活非接触式检测装置。主要发明如下:
1、发明了弱相关度图像精确解算三维应变场方法及检测装置,解决了高温、大变形应变场的三维动态测量难题,实现了2800度高温应变和弹塑性大变形的全场动态三维检测。
2、发明了在线误差校正的三维变形实时检测方法及装置,解决了振动工况下测量系统基准失稳的动态测量难题,实现了复杂工况下变形与运动的三维实时检测,检测精度为±0.01mm/1m,与传统空中飞行测量方法相比提高两个数量级。
3、发明了大尺寸全方位动态变形测量方法及装置,通过整体非线性一次性解算和局部曲面变精度条纹相位解调,解决了误差累积和快速精确解算的难题,实现了50米大尺寸工件全方位四周变形的三维动态检测。
4、基于以上关键技术,针对应变场、实时变形、大尺寸全方位变形的三维动态检测需求,开发了三个系列10余种检测系统,实现了复杂工况下全场动态三维变形检测。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制修定3项国标和2项行标,发表SCI论文48篇、EI论文141篇。欧美著名大学与军工企业等评价为“原创型技术发明、思路新颖、技术独特”。陈一坚院士担任主任的成果鉴定结论为“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国际领先”,相关成果获2011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开发的系列产品推广销售到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的100多家企业和大学,应用于300多家,出口10多所欧美著名大学、韩国和俄罗斯等企业。应用到试飞院、成飞611所、中船重工等军工企业,解决了以前无法实现的空中、高温、焊接、大尺寸等变形检测难题,完成了20多个国防重点项目和型号的设计制造急需。应用到奇瑞、比亚迪、天汽模等汽车及模具企业,提高检测效率和精度10倍以上。应用到清华大学、英国Newcastle等国内外50多个大学的新材料变形分析。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6.1亿元、新增利税1.4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装备设计制造提供依据,实现数值计算精确建模和验证,支撑高端制造业创新设计。
该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
专利 一种三维散斑应变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中国 ZL200910023919.1 2011.9.15 738992 西安交通大学 梁晋;肖振中;唐正宗;郭翔;史宝全;胡浩
发明
专利 一种物体变形的实时测量方法 中国 ZL200910022577.1 2011.4.6 755818 西安交通大学 梁晋、肖振中、胡浩、唐正宗、史宝全
发明
专利 大尺寸工件变形测量方法 中国 ZL200910022491.9 2010.5.13 678041 西安交通大学 梁晋、郭翔、肖振中、唐正宗、史宝全
发明
专利 一种可变幅面多相机系统柔性标定方法及装置 中国 ZL200910218903.6 2012.1.4 891005 西安交通大学 梁晋、肖振中、胡浩、唐正宗、史宝全、郭翔
发明
专利 大型水轮机叶片快速测量方法 中国 ZL200910022576.7 2010.11.10 698405 西安交通大学 梁晋、刘建伟、肖振中、唐正宗、史宝全
发明
专利 基于光学成像镜头和视觉图结构多摄像机系统标定方法 中国 ZL201010585261.6 2012.7.8 1005959 西安交通大学 赵宏;李进军
发明
专利 一种用于视觉坐标测量的手持式光学靶标及测量方法 中国 ZL201010585260.1 2012.8.3 已发授权通知书 西安交通大学 赵宏;李进军;付强
发明
专利 一种发动机水套高精度快速测量方法 中国 ZL200810017254.9 2010.6.2 628838 西安交通大学 洪军;阎海红;邱志惠;张浩锋;李宝童;贾磊
发明
专利 以数控铣床为母机的三维反求测量装置 中国 ZL03108038.3  2004.12.29 187697 苏州秉创科技有限公司 洪军;李涤尘;王江良;卢秉恒
发明
专利 层去图象法反求工程包埋材料 中国 ZL03114595.7 2005.2.2 193978 苏州秉创科技有限公司 洪军;卢秉恒;李涤尘;王江良
发明
专利 基于三点微平面式法向检测方法 中国 ZL 201010281290.3 2012.3.28 927074 西安交通大学 刘志刚;张欢;陶龙
发明
专利 基于双旋转激光平面发射机网络的空间定位方法 中国 ZL200810150383.5 2009.12.30 586312 西安交通大学 刘志刚;许耀中;王民刚;刘中正
发明
专利 基于双旋转激光平面发射机网络定位系统误差补偿方法 中国 ZL200810231910.5 2011.6.1 788420 西安交通大学 刘志刚;刘中正;许耀中;王民刚;吴剑伟;刘显军;洪军
发明
专利 一种局域空间定位系统的现场标定方法 中国 ZL201110105604.9 2012.10.8 已发授权通知书 西安交通大学 刘志刚、王永信、郭成、张欢、刘中正、吴剑伟、许耀中、王民刚
发明
专利 一种用于薄板简单剪切加载下力学性能测试的装置 中国 ZL201010553215.8 2012.11.6 已发授权通知书 西安交通大学 臧顺来、郭成、王永信、张缓缓、郑英俊
发明
专利 一种超重型车床加工精度特性在机测量装置及方法 中国 ZL201010516913.0 2012.11.6 已发授权通知书 西安交通大学 张维光;赵宏;姜涛
发明
专利 基于双频彩色条纹投影的三维物体轮廓相位测量方法 中国 ZL200610104409.3 2008.8.6 418479 西安交通大学 赵宏;施展;张璐
发明
专利 线阵光电传感器层析扫描三维测量方法及其装置 中国 ZL03134342.2 2007.1.31 306206 西安交通大学 赵宏;孙辉;蒋克俭
发明
专利 一种快速投影结构光的三维轮廓相位测量方法及装置 中国 ZL98111691.4 2002.11.6 95582 西安交通大学 赵宏; 谭玉山
发明
专利 变光源阴影莫尔测量方法及其装置 中国 ZL98102625.7 2003.9.24 123919 西安交通大学 赵宏; 李根乾; 陈文艺; 王昭; 宋元鹤; 谭玉山


公示项目七
奖    种:国家技术发明奖
项目名称:高能射线探测器用碲锌镉晶体材料及制备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介万奇(西北工业大学)、王涛(西北工业大学)、查钢强(西北工业大学)、徐亚东(西北工业大学)、李国强(西北工业大学)、李宇杰(西北工业大学)
项目简介:
X射线和伽马射线探器是核科学技术、公共安全监测、核医学成像、工业无损检测、空间天文观测等领域的核心器件。当前基于射线探测器的仪器设备逾百种,每年有数百亿美元的市场。在经历了第一代气体探测器、第二代闪烁体探测器的发展之后,当前已经进入第三代半导体探测器发展的新阶段。其中,碲锌镉(CZT)探测器是可在非制冷条件下工作的国际公认的新一代高能射线半导体辐射探测器。CZT探测器发展的难点是获得探测器级CZT单晶,其中成分偏析、阳离子空位、位错和Te沉淀相等结构缺陷是制约材料性能的极难解决的问题。国外单位采用高压布里奇曼法和移动加热器法(THM)法专利技术,并结合成分优化设计制备出探测器级CZT晶体。但前者成品率低,后者生产效率低,使得探测器级CZT晶体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而且限制对我国出口。
本项目通过十余年的探索,发明了在常压布里奇曼法中引入成分补偿与掺杂和对流控制的新技术以及可控气氛退火等10项专利技术,开发出了高性能的探测器级CZT晶体及高效率、低成本单晶制备技术和关键设备。
主要发明点如下:
(1)设计出探测器级CZT晶体的主成分和掺杂元素及含量,发明了阳离子空位缺陷的补偿技术,实现了探测器级CZT晶体所需电学参数的可控调节。
(2) 设计出合成与生长共用的石英坩埚;解决了CZT晶体的合成难题;发明了在布里奇曼法中引入籽晶以提高单晶率以及引入ACRT技术控制温度场和成分均匀性的制备技术;研发出高可靠性的CZT晶体生长设备和技术。
(3)提出了CZT晶体中点缺陷形成的准化学反应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发明了两段可控气氛退火改性技术,解决了阳离子空位和Te沉淀的控制难题。
(4)发明了一整套CZT晶片加工和无损检测方法,其中包括晶体快速定向切割方法,CZT晶体专用抛光液和化学机械抛光方法,开发出CZT晶体的表面腐蚀与钝化处理工艺,解决了晶片表面损伤层、表面成分偏析、表面漏电流等表面特性控制难题。同时,建立了根据红外透过光谱、红外显微成像以及光致发光谱进行CZT晶体质量无损评价和筛选的方法。
所生长的CZT晶体经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中核北京核仪器厂等多家国内外权威机构测定表明,晶体性能优异,所制备的探测器对241Am的能量分辨率优于5%,对137Cs的能量分辨率优于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晶体成品率比高压布里奇曼法提高了3~5倍,生产效率比THM法提高3倍以上,综合成本降低50%以上。
本成果已实现工业化生产,组建了国内唯一的探测器级CZT晶体生产企业,批生产的探测器级CZT单晶已在西北核技术研究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采用,应用涉及核科学技术、空间天文观测、安检和医学成像等领域。
    本项目共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80余篇,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高电阻率碲锌镉晶体的制备方法 中国 200710018784.0 2011.2.2 734695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王涛、徐亚东、刘伟华、华慧、孙晓燕
发明专利 垂直布里奇曼法生长炉及炉内温度场优化方法 中国 200710018783.6 2010.5.19 623908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徐亚东、王涛、刘伟华、杨戈、张继军
发明专利 检测碲化物半导体晶体中富Te相的装置及方法 中国 ZL201010598620.1 2012.10.31 1069389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徐亚东、王涛、查钢强、何亦辉、郭榕榕
发明专利 碲锌镉晶体退火改性方法 中国 ZL01131807.4 2005.1.26 192352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李国强、李宇杰、张晓娜、谷智
发明专利 一种碲锌镉晶体的气相退火改性方法 中国 201010067191.X 2012.7.4 991899 西北工业大学 俞鹏飞、介万奇、王涛、徐亚东、何亦辉
发明专利 制备大体积碲锌镉单晶的方法 中国 200710017996.7 2010.5.19 623676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徐亚东、王涛、华慧、刘伟华
发明专利 抛光液以及抛光II-VI族化合物半导体晶片的方法 中国 200610105133.0 2008.10.15 435685 西北工业大学 马淑英、介万奇、华慧、王涛、杨光昱
发明专利 定向切割晶体任意晶面的简便方法 中国 ZL200910254586.3 2012.1.18 898788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傅莉、罗林、王新鹏、王涛
发明专利 生长碲锰汞晶体的方法 中国 ZL200310122227.5 2007.11.14 357128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谷智、李国强、华慧
发明专利 碲铟汞单晶的制备方法及其专用坩埚     中国 ZL 2009 10219059.9 2012.7 952225 西北工业大学 介万奇、傅莉、王新鹏、罗林、王涛

 

公示项目八
奖    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主要水蚀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机理与阻控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人:雷廷武、唐克丽、蔡强国、张晴雯、史志华、张光辉、谭文峰、唐泽军、孙莉英、武高林、闫丽娟、张科利、潘英华、郑明国、唐科明
项目简介:
我国坡耕地约为3.59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其中坡度大于15°的占46.5%;仅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6.7%的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量高达14.15亿吨,占全国土壤流失量的28.3%。本项目针对我国坡耕地面积大、范围广、水土流失严重,而国际上现有缓坡地的水土流失预报模型、水土保持防治技术等成果不适于我国陡坡地侵蚀环境的难题,通过定位试验和多尺度监测,以陡坡水土流失机理和过程模拟模型为基础,发展了坡面水土流失阻控关键技术,优化坡耕地及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技术体系,凝炼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区、西南紫色土区四个典型水蚀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并在各区示范、推广、应用,为区域生态恢复和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贡献:① 揭示了陡坡高含沙坡面水流的动力学规律,建立了输沙率与坡面水流动力学参数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用能量平衡替换力平衡模拟侵蚀过程的理论,证明了侵蚀与输沙间的线性互馈假设,提出了理想退耕临界坡度(15°);② 以陡坡土壤侵蚀过程动力学机制为基础,发展了系统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体系,提出了坡面—沟道—流域水土流失演变过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实现了多尺度水土流失过程的定量模拟,并为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和效益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 发展了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区、西南紫色土区等水蚀区的坡面水土流失阻控关键技术,通过流域系统综合模拟与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情景分析,建立了各区坡耕地及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体系,凝炼了各典型区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技术成果被水利部、国务院三峡办等多家单位高度评价,在典型水蚀区得到了示范与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益。如在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示范与推广面积超过1万km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减沙效益达76%,蓄水效益达65%;本项目研发的综合考虑汇水面积、淤积年限和输沙能力的沟谷坝系优化配置技术体系,应用于黄土区157条小流域近1000座各类淤地坝建设中;多尺度水土流失过程与模拟技术体系有效指导了全国典型水蚀区水土流失监测。
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19篇,专利3项,其中SCI收录32篇,EI论文37篇,出版专著5部。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如“中国侵蚀环境演变与调控及水土保持体系”成果鉴定意见认为:成果深具中国特色和鲜明的创新性,是一项推动我国水土保持科技进步的高水平成果;“细沟土壤侵蚀物理过程模型研究”成果鉴定意见:为土壤水蚀过程模拟与预报模型的建立探索了新的途径,填补了国际及国内同类研究的空白。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一种裸露红砂岩陡坡植被恢复方法 中国 ZL200910273292.5 2011.11.2 856925 华中农业大学 李璐、史志华、方怒放、尹炜、赵春华
发明专利 一种水库消落带陡坡地区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中国 ZL201010102730.4 2011.4.27 767913 华中农业大学 李璐、史志华、方怒放、尹炜
实用新型 土壤侵蚀临界剪切应力的测量装置 中国 ZL99248672.6 2000.7.7 391538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雷廷武


公示项目九
奖    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环保型路面建造技术和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人:沙爱民 裴建中 谭忆秋 何唯平 张忠伦 胡力群 孙朝云 蒋玮 齐琳李东 周纯秀 陈拴发 徐世国 王晓燕 赵昕
主要完成单位: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交通运输科学技术领域。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和汽车运输规模长足发展。道路交通设施在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与节能环保等社会发展方向相悖的问题,例如:道路交通噪声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地下水补充不足和地表洪水泛滥;城市热岛效应加剧;汽车尾气路面净化难以实现。
针对上述问题,科技部批准由长安大学主持开展“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课题的研究,主要内容涉及透水路面,低噪声路面,低吸热路面,融冰雪路面,分解汽车尾气路面等环保型道路技术。通过理论分析、材料研发、实体工程铺筑等方式,取得创新性成果如下:
1)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黏度沥青改性剂,建立了透水沥青路面材料细观空隙特征与宏观材料组成及性能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环境与功能要求的透水沥青路面材料和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打破了国外对高黏度沥青改性材料的技术垄断,提出了透水沥青路面建设与养护的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技术标准。
2)研发了基于近场测试原理的轮胎-路面交互作用测量车,建立了多孔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特性声学性能预测模型,揭示了路面在不同材料组成与结构关键参数下的降噪规律。为以降噪为目标的多孔路面材料设计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提升了我国多孔路面的设计水平。
3)建立了基于传热学和气象学原理的沥青路面热效应评价模型,实现了对沥青路面热效应的定量评价;研发了保水乳浆材料、太阳热反射涂料,遴选了热阻矿料,提出了遮热、保水以及热阻式三种低吸热路面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要求。系统形成了我国低吸热路面设计和施工技术规范,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4)建立了基于能量转化的道路融雪系统温-湿耦合瞬态融雪模型,开发了集成太阳能-土壤源热泵的道路融雪系统;揭示了弹性沥青路面的除冰雪机理,提出了应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的弹性融冰雪路面组成设计方法。成功实现了非人工、机械、化学除雪的新型环保融冰雪路面技术,提升了我国路面冰雪处治的技术水平。
5)自主研发了能够应用于道路路面的矿物负载型和耦合型光催化净化材料,生产出了相应的尾气吸收分解涂料,形成了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涂层的施工工艺,研发了尾气测试评价系统。突破了高效循环吸收分解汽车尾气材料制备的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路面主动净化汽车尾气功能。
项目开发了包括高黏沥青改性剂、汽车尾气分解材料等新产品5项,研发噪声测试车、尾气检测系统和能量转换融冰雪系统等新装置3套,共申请专利32项,已获得授权的专利24项;发表文章47篇,被SCI、EI、ISTP收录31篇;编制国家、行业及地方工程建设标准6部,有力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项目在北京、山东、山西、陕西、云南、黑龙江等省份的13个道路、广场建设工程中进行了成果应用,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显著,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城市产生了积极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融雪破冰磁铁矿石沥青混凝土表面层及其施工方法 中国 ZL 200910219527.2 2011.5.10 774135 长安大学 沙爱民;郭德栋;胡力群;张成;裴建中
发明专利 太阳能与土壤源热能结合的道路融雪系统 中国 ZL 201010299695.X 2012.5.23 954852 哈尔滨工业大学 谭忆秋;周纯秀;徐慧宁;沙爱民
发明专利 采用CT技术分析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的方法 中国 ZL 200810232287.5 2010.12.1 706729 长安大学 裴建中;张嘉林;张冬冬
发明专利 多孔沥青路面空隙恢复的方法 中国 ZL 200910218679.0 2011.5.11 774157 长安大学 裴建中;刘国柱;张久鹏;
发明专利 橡胶颗粒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法 中国 ZL 200710144448.0 2009.9.9 548851 哈尔滨工业大学 谭忆秋;周纯秀;徐立廷;侯明昊
发明专利 净化空气的厚质涂覆材料及其配制方法 中国 ZL 200810222375.7 2011.5.18 780378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王晓燕;冀志江;王静
发明专利 一种集料级配实时检测方法和图像采集系统 中国 ZL 201010126806.7 2011.8.31 833784 长安大学 沙爱民;孙朝云;李伟;王超凡;胡力群
发明专利 连续式多功能车辙试验仪 中国 ZL 201010107311.X 2011.4.20 764696 长安大学 裴建中;姜超平;刘国柱
发明专利 一种基于图像的路面裂缝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中国 ZL 200910222882.5 2011.5.11 778118 长安大学 沙爱民;孙朝云;段宗涛
发明专利 一种检测沥青混合料中矿粉含量的方法及装置 中国 ZL
200810100449.X 2011.5.4 771415 长安大学 沙爱民;孙朝云;王超凡;胡力群
发明专利 路用沥青抗老化复合改性剂 中国 ZL 200810150313.X 2011.2.16 741283 长安大学 裴建中;徐士翠;李宁利
发明专利 双箱式路面材料收缩系数测定装置 中国 ZL 200610104802.2 2009.12.2 574566 长安大学 胡力群;沙爱民;胡敏玲
发明专利 室内旋转式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机 中国 ZL 200510022723.2 2009.9.23 552111 长安大学 胡力群;胡敏玲
发明专利 沥青混合料低温劈裂试验仪 中国 ZL 200510022722.8 2009.6.24 513022 长安大学 胡力群;胡敏玲
发明专利 一种改性沥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 200510042781.1 2007.8.15 341280 长安大学 陈拴发;陈华鑫;王秉纲
实用新型 一种多孔沥青混合料竖向渗水系数测定装置 中国 ZL 201120259628.5 2012.2.1 2091523 长安大学 沙爱民;蒋玮;裴建中;肖晶晶
实用新型 多孔沥青路面吸尘设备 中国 ZL 200920245503.X 2010.8.25 1514067 长安大学 裴建中;刘国柱;姜超平
实用新型 多孔性沥青路面专用清洗喷头 中国 ZL 200920035111.0 2010.6.30 1473949 长安大学 裴建中;邵立波;张久鹏
实用新型 道路环境模拟箱 中国 ZL 201120534890.6 2012.8.8 2347942 长安大学 李蕊;李洁;裴建中
实用新型 城市道路透水性水泥混凝土铺面结构 中国 ZL 201220117496.7 2012.11.7 2493041 长安大学 胡力群;郝清珍;马伟思
实用新型 装配式预应力阻热水泥混凝土路面 中国 ZL 201220108860.3 2012.10.3 2447908 长安大学 胡力群;林超;黄继城
实用新型 路面材料加速磨耗仪 中国 ZL 200920034014.X 2010.5.5 1404915 长安大学 沙爱民;李天祥;胡力群;孙朝云
实用新型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中国 ZL 200820138981.6 2009.12.30 1329783 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高云龙;何唯平
实用新型 一种沥青改性剂的自动称量加料机 中国 ZL 200620136590.1 2007.12.5 984995 深圳海川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邓守城;艾军;姬存慧;何唯平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循环热流体道路融雪系统温度-湿度耦合融雪过程计算软件V1.0 中国 2012SR113872 2012.11.26 0481908 谭忆秋;徐慧宁 谭忆秋;徐慧宁

公示项目十
奖    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
主要完成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铁路局,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王争鸣,魏周春,彭文盛,薛新功,李国良,李响,张炜,李本,
李桂明,熊治文,吴少海,王新东,张多平,许兴旺,赵文
项目简介:
我国是世界上湿陷性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黄土具有孔隙大、压缩性强、承载力低等特性,遇水后土结构迅速破坏,产生显著附加下沉变形,对建筑物危害极大。
按照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在黄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2000km。而在2004年之前,国内外在黄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尚属空白,解决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问题,满足高速铁路对基础工程工后沉降不大于15mm的要求,成为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建设最大的技术难题。本项目以世界上第一条湿陷性黄土地区350km/h高速铁路—-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为依托,开展了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修建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1.主要技术内容
(1)采用综合勘探方法,包括研发了地基深部分层变形观测方法和装置以及建立了湿陷敏感性视湿陷速率评判方法,从湿陷性黄土的分布、成因等方面对其工程特性及力学参数深入研究,开展区域工程场地稳定性评价。
(2)制定了黄土地区高速铁路选择工程类型的原则
分析黄土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及黄土湿陷等级、厚度、力学性质等综合因素,制定了选择路堑工程、隧道工程、以桥代路或桩板结构路基等不同工程类型的原则。
(3)针对不同湿陷等级、湿陷土层厚度及特殊地层,采用了长短桩复合地基、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以及桩板结构等技术;针对黄土地区缺乏填料问题,采用黄土填料改良等创新技术,形成了适合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控制的分析方法和成套技术措施。
(4)通过理论研究、桩基浸水试验,形成了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梁桩基础沉降计算的参数和方法。综合考虑水文、地基条件等因素,在高烈度地震区设置了79.5km的超长特大桥,解决了连续8联长联大跨连续梁无缝线路及抗震设计难题。
(5)高速铁路黄土隧道开挖断面达170m2,黄土直立性强,但成拱能力差,安全问题突出,研究其变形特性,从开挖方式、支护体系、二衬形式等方面,提出了“管超前、短进尺、留核心、快支护、强拱脚、早封闭、测下沉”的变形控制技术方案,形成了超大断面黄土隧道修建技术。
(6)掌握了桥梁和无缝道岔相互作用规律,采用桩后压浆技术控制道岔区桩基沉降,从结构基础及建筑物各个功能部位共同采取隔振降噪措施,建成了国内外第一座以350km/h高速通过列车为主的高架车站。
2.知识产权
形成研究总报告14册,1部专著,34篇学术论文,6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
3.技术经济指标
研究成果确保了郑西高铁的成功建设,运营3年来,累计工后沉降远远小于15mm,最高运营速度350km/h,西安至郑州由6个多小时缩短到2小时左右;至2012年底,随着京广高铁贯通,开行30对动车,直达北广深等地,西安至广州由20多个小时缩短到8小时左右,西安至北京由11个多小时缩短到4小时40分,大大缩短西部与东部的时空距离。
4.应用推广及效益
研究成果为郑西高铁建设提供了先进、经济、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持,并广泛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铁建设,如西宝、宝兰、大西及兰新第二双线等,高速通过高架车站为京沪高速等类似工程起到了先导作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
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权 多点沉降观测方法及装置 1.中国 ZL200710017284.5 20090610 第508427号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楚华栋;熊治文等
发明专利权 地基深部分层变形观测方法和装置 1.中国 ZL200810150403.9 20100602 第625300号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王小军;楚华栋;熊治文等
发明专利权 轨道基准网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外野实时一体化测量方法 1.中国 ZL201110065561.6 20110318 1012016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任晓春、罗文彬、张齐勇
发明专利权 无砟轨道布板设计与定位测量的数据一体化处理方法 1.中国 ZL201110065562.0 20110318 1072324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任晓春、罗文彬、张齐勇
发明专利权 一种特大断面黄土隧道支护结构 1.中国 ZL201020286588.9 20110209 第1692232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李雷;梁文灏;李国良;王新东等
发明专利权 一种特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铁路的支护结构 1.中国 ZL201020286587.4 20110406 第1750065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李国良;梁文灏;王新东等
实用新型专利权 客运专线铁路基桩控制网平面测量标志装置 1.中国 ZL200920033842.1 20100331 第1390770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任晓春;田社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 客运专线铁路基桩控制网高程测量标志装置 1.中国 ZL200820029196.7 20090506 第1390770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任晓春;田社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 一种埋入式连续桩板结构 1.中国 ZL201020192291.6 20110119 第1671800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王应铭;许兴旺;薛新功等
实用新型专利权 一种提高黄土隧道拱脚承载性能的支护结构 1.中国 ZL201020285739.9 20110406 第1748840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李国良;梁文灏;王新东等
实用新型专利权 一种缓解高速铁路隧道洞口微压波的缓冲结构 1.中国 ZL201020285786.3 20110209 第1693290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李雷;梁文灏;李国良;王新东等
实用新型专利权 一种隧道内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的挤密桩 1.中国 ZL201020285740.1 20110803 第1879780号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李国良;梁文灏;王新东等
实用新型专利权 钻孔灌注桩荷载试验内力测试装置 1.中国 ZL201020188654.9 20101124 第1605965号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张炜;刘争宏等
实用新型专利权 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灌注桩负摩阻力测试装置 1.中国 ZL20102088653.4 20101124 第1605964号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张炜;刘争宏等
软件著作权 机勘沉降预测软件 1.中国 2010SR035076 20080216  软著登字第0223349号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软件著作权 机勘高铁沉降观测数据处理软件 1.中国 2010SR035072 20080815  软著登字第0223345号 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公示项目十一
奖    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油气煤铀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理论与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西安石油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池阳、任战利、李子颖、王震亮、王毅、吴柏林、徐高中、赵红格、李文厚、陈荷立、谭成仟、杨伟利、秦明宽、赵建社、蒲仁海
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主要完成人完成的国家973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能源盆地油气地质)项目和 973 项目承担单位的配套及相关项目的综合研究成果。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为地球自然资源调查科学技术,二级学科为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和工程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 
    能源短缺和石油进口量递增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多种能源互补替代和在新理论指导下发现更多储量是缓解和解决此症结的主要途径。    
    油气煤铀主要不可再生能源矿产主体赋存在沉积盆地中,但国内外对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等相关前沿科学问题研究薄弱。本项目采用多学科交叉、多矿种融合、产学研结合的研究思路和运行模式,以油气煤铀资源均十分丰富的鄂尔多斯盆地为重点研究和解剖对象,同时对全球和东中亚典型能源矿产成矿域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
本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有:(1)首次在全球范围内揭示了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成藏(矿)存在普遍;其赋存环境和成矿作用密切相关,表明其成矿过程、分布和机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这为能源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进一步勘探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基础;(2)对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地质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首次系统恢复了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主要阶段的原始面貌;厘定了盆地属性为多重叠合型盆地;揭示了盆地延长组优质烃源岩特性;首次确定和揭示了盆地油气的主生烃期及主成藏期为中生代晚期及其对油气、煤、铀矿等多种能源矿产形成、成藏(矿)有重要的影响;建立了盆地演化及其主要地质作用与同盆共存的多种能源矿产赋存、成藏和分布的时空坐标;(3)在典型矿藏剖析及对比、模拟实验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揭示了油、气、煤和铀等有机与无机能源矿产同盆共存的内在联系和形成机理,突破和发展了能源矿产成矿理论,为构建新的成矿理论体系提供了科学素材、研究实例和理论框架;(4)创新成果有效地指导了油气、砂岩型铀矿的研究、勘探和发现,为在矿产勘探的“禁区”(石油勘探的深湖区、铀矿勘探的构造复杂区)、“盲区”(新层系)获得重大发现和持续增储上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合以上成果,结合盆地实际,对盆地内多种能源矿产兼顾、立体式、科学高效、协同勘探和综合预测评价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理论创新有效的指导和推动了研究区多家石油和核工业单位能源矿产勘探的突破和新发现,加快了大油气田(区)发现、发展和增储上产的步伐,已获得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巨大。同时在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队伍建设和新的学科生长点培植等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本成果对国内外同类盆地能源矿产的研究和勘探具有示范意义,已推动、带动和指导着多个部门和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调查、勘探和研究。     
本项目已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研究被评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09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刘池阳作为首席科学家在主持和完成“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国家973 计划项目中成绩突出,被授予“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部,获发明专利1项。发表成果已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检索的49篇论文被他引1512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124次。
该项目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等速砂泥岩地层的储层预测油气的方法 中国 ZL20051 0041911.X 2006-12-20 299876 西北大学 蒲仁海
钟红利

公示项目十二
奖    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肾脏移植技术创新及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主要完成人: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林远,潘晓鸣,燕航,侯军,冯新顺,项和立,田晓辉,郑瑾,王金侠,陈勇,王文楷,南勋义
项目简介:
本项目针对影响肾脏移植效果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三十多年的系列创新及临床应用,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
1. 国际上首先提出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方案,解决了剂量大、毒副反应多、效果差的难题,建立了肾脏移植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体系。首次从合理免疫抑制用药剂量,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毒副反应和促进肾功能恢复、维持肾功能稳定等方面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肾脏移植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体系,显著提高了移植效果,被国际学术界重视,开创了肾脏移植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新局面。
2. 国际上率先开展病毒性肝炎患者肾脏移植,突破了国内外尿毒症合并肝炎施行肾移植的禁区,建立了肝炎受者肾脏移植技术规范。通过充分评估肝功能、有效抗病毒和保肝治疗、低肝毒性免疫抑制疗法等系统方案的建立和实施,临床效果显著,打破了肝炎为肾移植的禁忌。
3. 国际上首创多囊肾施行肾移植不切除原病肾的技术方法,攻克了国内外多囊肾移植前必须切除原病肾的技术难题,建立了多囊肾不切除原病肾施行肾移植的技术标准。通过外科技术改进、并发症防治体系建立及实施,降低了多囊肾患者的移植风险和并发症,改变了多囊肾移植前须切除原病肾的传统。
4. 创建了“微板法”交叉配型,彻底解决了超急排斥防治难的问题;国内率先根据HLA配型选择供肾,显著提高了组织配型的科学性。建立了血型、PRA、交叉配型和HLA为一体的组织配型策略体系,有效防止了排斥反应发生。
5. 国内首创移植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综合预防方案,有效解决了感染发生率高的世界难题,建立了继发感染的综合预防体系。在低剂量免疫抑制治疗和规范感染原监测基础上,移植后分段,针对细菌和真菌感染的早期分级,针对病毒感染的标准化预先治疗和混合感染的强化预先治疗的综合预防方案。降低了感染发生率及致死率。
6.创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新机制、新模式,开展45例,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来源,开创了我国器官移植供体来源根本途径。为全国发展最快,成为全国示范单位,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器官捐献体系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移植免疫、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基础和其它临床研究中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和技术,带动了肝脏、细胞等相关移植的开展。
本项目实施的3576例次肾移植,通过技术创新,使人/肾1、5、10年存活率(%)从93.5/88.6、65.5/61.4和51.2/45.6提高到96.8/93.5、88.7/81.7和75.8/71.4。
创新性成果及相关研究发表论文406篇,SCI收录73篇,他引933次。指导国内23家医院开展肾移植10000余例,带动本区域肝脏等其他移植开展1000余例。主编、参编专著9部,主办15次国际、全国及区域移植学术会议和3届国家CME项目。使本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省器官移植质控中心。培养博士38名、硕士66名,技术骨干500余名。创新成果被列入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器官移植分册》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器官移植分册》,在全国广泛应用。对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及邻近地区移植工作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成果鉴定及第三方评价:项目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主要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新型混合免疫佐剂与抗原的装置 中国 ZL201220022391.3 2012-9-26 2428133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瑾

公示项目十三
奖    种:国家科技进步奖
项目名称:感音神经性耳聋关键机制及防治新策略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
主要完成人:邱建华、唐志辉、查定军、陈阳、乔莉、卢连军、邓志宏、陈福权、林颖、陈俊、韩宇、王锦玲、钟翠萍、薛涛、王剑
项目简介:
耳聋是最常见致残原因之一。2006年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听力残疾人口达2780万。感音神经性耳聋占耳聋总数的70%以上,其主要发病部位在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元,因其损伤后难以再生,因此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效果不佳,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深入研究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相关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耳聋防治策略,提高耳聋防治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21项国家课题支持下,本项目历时20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我们发现经转染的耳蜗前体细胞在体外可以定向分化为各种类型的耳蜗细胞。25个分子与耳蜗前体细胞转化相关,其中,以microRNA183家族、CyclinA2、c-myc为核心的3个分子对耳蜗前体细胞转化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有两条信号转导通路Wnt1、CXCL12/CXCR4可以促进耳蜗移植的外源性干细胞迁移和分化;首次发现从听觉外周至中枢存在一条以P物质作为神经递质/调质的神经传导通路。这些发现为深入研究耳蜗神经细胞再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治疗靶点。
2.首次发现与噪声性感音神经性聋相关的5个候选基因Reg3b、Lcn2、Hamp等;发现STAT3、ERK1/2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损伤后听觉上皮修复的关系;发现OTOF基因的4个病理性突变点和PJVK基因的突变位点与听神经病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感音神经性聋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3.建立了规范的新生儿及高危耳聋家系筛查预警系统,应用于9185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及1123例耳聋患者预警,将新生儿听力障碍的确诊时间由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发现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庆大霉素药物性聋,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发现氢气可以通过降低氧化产物水平,减少毛细胞和听神经损伤。
4.建立了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和汉语为基础的言语训练康复方法,大幅度降低了手术并发症,提高了康复效果。我们在国内首先开展小切口微创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使人工耳蜗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5%,显著低于国际水平(3-5.5%)。率先在我国建立了规范的术前评估程序并应用于临床病例的筛选及预测术后效果,首次建立了以汉语为基础的言语评估系统并将其作为中国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言语评估材料,康复满意率由86%增加到了98%。
5.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创建了以“耳聋高危因素筛查——术前评估——微创耳蜗植入——个性化言语康复”为核心的感音神经性聋防治新策略。该治疗体系集听力筛查及术前评估,听觉植入手术和术后康复训练及评估为一体。该策略在全国26家医院推广应用,应用于3125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其中最小植入年龄为11月,最大植入年龄为77岁,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了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康复效果。
本成果成功治疗患者3125例,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Neurochem、Hearing Research等权威杂志发表论文274篇,其中英文及SCI论文70篇,累计被引用648次。参编专著3部,获省部级二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写入4部专著。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际大会报告15次,举办全国学习班13次。成果在国内外26家单位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
(地区) 授权号 授权日期 证书编号 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 一种软骨修剪专用夹持器  中国 ZL 2011 1 0164736.9 2012年11月1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陈阳;邱建华

公示项目十四
奖    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盐碱地以蓄为主治理新模式的建立与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西安理工大学
主要完成人:韩霁昌、解建仓、成生权、李占斌、王涛、张宏凯、罗林涛、朱记伟、李瑞、潘宜、朱满林、马斌、王曙光、张永进、汪妮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国土资源工程技术领域,涉及农业、土壤、水利、生态等学科交叉。本项目依托陕西“卤泊滩”原生重度盐碱地治理工程,针对传统治理模式中洗盐排水消耗淡水资源量大、排灌工程占地多、治理成本高、排出的高矿化度水对承纳区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首次将盐碱地治理以“排”为核心改为以“蓄”为核心,提出“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的工程化应用不但将卤泊滩重度盐碱地转变为高质量耕地,也使周边灌区耕地次生盐碱化问题得到有效地控制和改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1部,公开发表论文102篇,其中SCI、EI检索31篇。截止2012年,利用本模式累计治理盐碱地8.13万亩,净增高标准水浇地7.64万亩,工程较传统治理模式节约投资3.11亿元。治理区近三年新增营业额(企业及农业总产值)5.996亿元,新增利润(企业利润及业纯收入)1.99亿元。同时,在陕西、宁夏等省(区)推广治理盐碱地、治沟造地及控制灌区次生盐碱化近100万亩,综合效益非常显著。本项目建立的“以蓄为主”治理模式开辟了一条重度盐碱地治理和防治灌区农田次生盐渍化的新途径,显著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本成果较传统技术成效显著,适应性强,节约成本,推广潜力巨大,对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公示项目十五
奖    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复杂型面加工装备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
主要完成单位: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复杂型面加工装备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是公司针对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螺纹、螺杆、叶片、叶轮、非球镜面等复杂型面零件的加工需求,通过攻克多项设计、制造、测量方面的技术难题,研究用户工艺,开发专用软件和专家系统,开发系列复杂型面装备产业链关键系列产品,拥有了为用户组建复杂型面零件加工生产线的能力,实现了从热前加工(车削、铣、镗、滚、拉)到热后加工(磨),以及刀具、测量(在机、离线)的成线(套)装备产业链能力,能够为用户提供全套技术解决方案。
项目建立并完善了企业三级技术创新体系和项目管理机制,从集团层面对关键共性技术、基础技术深入研究,实现联合开发和技术共享;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多渠道开展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资源条件建设,使公司在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螺纹、螺杆以及航空发动机叶片、叶轮盘等复杂型面零部件精密制造装备技术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形成了包括加工装备、功能部件、复杂刀具和测量装备等的产业链,达到年产系列齿轮磨床600台、螺纹磨床300台、外圆磨床1000台、数控车铣类机床20000台、液压件30万套、齿轮(箱)50万套(件)、复杂刀具20万套的生产能力,为我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发电、工程机械、机床军工等行业提供了数十万台基础装备,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
公司先后获国家专利授权89项(发明专利11项);制订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64项。“适用于大批量精密齿轮磨削的数控蜗杆砂轮磨齿机技术及产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精密高效数控磨齿机”获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大型数控圆锥齿轮磨齿机”和“航空发动机生产线关键装备”分别获第12、13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和银奖。
公司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居行业前茅,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十一五’科技创新优秀国有企业”、“陕西省2011年度科技创新优秀企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30佳、全国机床工具行业精心创品牌十佳企业、数控产值、销售收入双十佳企业等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工业(金属切削机床)行业排头兵企业”。

 

2013-01-13 14:08:40 - http://www.ems86.com/
中国石油企业协会发布2013年度全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优秀著作奖  1/9
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项目公告(中) 11/15
陕西省推荐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六---十 1/13
江西省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项目 11/15
2011年度国家能源局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1/19
 

组织机构

收录证书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