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绿地系统在新城开发建设中的海绵示范作用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品牌博览会
 
探讨绿地系统在新城开发建设中的海绵示范作用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以亳州市北部新城陵西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徐芳
中铁置业集团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 200072

[摘要]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因素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绿地系统是海绵城市体系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亳州市北部新城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陵西湖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实施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在新城建设过程中,绿地系统为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可行性方法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城建设;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绿地系统;海绵城市




1简述城市生态系统
现代城市是一个由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符合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按照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1](详见图1)。一方面,地球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经济、文化提供了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因素又对城市生态系统及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

               
城市

经济               自然
图1. 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结构图[1]
城市是依赖性很强,独创性很差的生态系统,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2],因此,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
中国高速的城镇化建设,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对区域的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被城市硬质空间取代的土地,消失的河流、湿地、湖泊,污染加剧的地下、地表水等对今天的生态格局的影响日益加剧。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决策、规划、设计不能按照生态学规律办事,必然影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且最终会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武汉2011年的“6.8”、北京2012年的“7.21”以及2013年的“7.7”的特大暴雨事件等均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科学的城市规划能使城市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呈现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生态趋于平衡,能使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而且能促使城市自然子系统不断的更新在更高水平上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2 海绵城市是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
2.1海绵城市概述
2013年,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正式提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2014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指导各项规划、建设。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制定工作目标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由此上升为国家战略,相继一批国标及技术规范均作出相应的修改补充。由城市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落实建设内容。
2.2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
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目标是使城市生态系统高度有序、生态平衡,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通过人工选择的反馈,城市居民积极地、主动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利用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稳定、持续发展[3]。具体的说,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原理,通过政策引导、法规规范等手段,如上述《指南》、《意见》的颁布,因势利导地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各组成要素——以人类社会要素为主,用科学的方法使各种流运行畅通,各要素各施其职,各得其所,使共生关系协调,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高效、和谐、永续的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及相关意见的颁布是有效主导区域环境良性发展的方式方法;是城市规划理念的升级版;是人类社会因素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是城乡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3绿地系统与海绵城市的内在联系
3.1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在海绵城市理论正式提出之前,很多决策、规划、设计、建设的人员思想、知识往往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或方法上。大部分绿地实施项目,会将雨水直接排放到市政管线中,公园在标高设计时一般通过自然找坡,将水排到市政路上。公园不但没起到雨水收纳、消化的作用,反而还为市政排水增加了负担。大多数集中绿地的处理手法则将建筑屋顶、硬质广场的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排到城市雨水管网;屋面、路面的灰尘、油污也会毫无阻拦的直接进入城市雨水管,而后排放到周边的河流之中,直接加大水体的自净负担,造成水体污染;同时,周围的树叶和草坪上的杀虫剂、除草剂也会随雨水冲刷带走,未加过滤和处理,直接排入水系湖体,直接污染了水体。
不科学的工程措施严重扰乱了城市的生态系统。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资源,改变传统粗放式建设模式,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不透水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结合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概括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1)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2)生态恢复和修复。(3)低影响开发[4]。其中,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在我国的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别于西方国家仅源头消纳开发后径流总量和峰值的方式,我国采用的是全过程的低影响开发,即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4]。
3.2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5]。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改善小气候;(2)改善空气质量;(3)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积水,涵养水源,蓄水防洪;(4)减灾功能;(5)改善城市景观;(6)对游憩活动的承载功能;(7)城市节能 [5]。
3.3绿地系统建设是实现海绵城市的主要途径
把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功能做一个叠加,可以看出绿地系统是实现海绵城市的第一途径(生态保护)、第二途径(生态修复)的重要场所[6],绿地系统中的公园绿地、道路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是重要的海绵城市下垫面,是实现海绵城市的第三途径——绿色雨水系统的主要细胞单元,(详见图2)。另外,良好的绿化环境即为良好人居环境的表现,能吸引定居,有效提高新城人气集聚速度,容纳户外游憩,为居民生活的休闲提供场所,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为城市生态平衡护航保驾。从以上这些功能作用上来看,一座新城的绿化建设更是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图2. 城市雨水管控说明图

3.4绿地系统的角色定位
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河湖水系(蓝线)与城市绿地(绿线)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要素和构成城镇发展框架的生态基底,承担着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职能。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系统组成的一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还是城市用地体系的重要形式。所以,一座新城的绿化建设应不仅仅局限于绿化本身,体系构建至关重要。
整体来看,城市绿地具有分布均匀性及整体性特点,有利于为社会居民创造平等使用自然资源的机会,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绿地相对于硬地,更能有效的“吸水、蓄水、渗水、净水[4]”。实现绿地系统同海绵城市体系的综合性利用,结合城市功能进行景观化设计,例如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以低影响开发思路为指导开展景观设计工作,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外在审美需求,而且实现了城市生态环境景观实际作用及价值的增强。从而实现了城市的生态经济效益。
新城的建设及发展本质是人口的集聚,如何让人愿意住、住得美、住得舒服,只有构建优质的城市绿地系统,才能为城市长远发展构建基础及保障。因此,新城的城市建设应立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应该总结前人的经验,结合时代的需要,遵循自然法则,为当代人的使用考虑,更为后人预留发展空间和条件。
4亳州市北部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
4.1北部新城规划简介
4.1.1定位
北部新城规划面积约13.44 平方公里,基于品质提升、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原则为基础,依托陵西湖、涡河丰富的水系资源以及亳州浓厚的药文化、酒文化、三国文化等传统文化底蕴,将水系资源、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详见图2),定位为集行政服务、文化休闲、商业购物、商务办公、高尚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亳州市城市副中心[7]。
4.1.2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三心、两轴、一带、九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详见图3)
(1)三心:行政服务中心、香附路商业休闲中心、新华北路商业中心;
(2)两轴:陵西湖文化休闲轴、香附路生活服务轴十字发展轴;
(3)一带:涡河城市风光带;
(4)九区:陵西湖生态文化区、香附路商业风情街区、行政办公区、六个居住社区;
(5)多节点:六个社区中心。

图3. 亳州市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功能结构规划图[7]
空间结构的各中心,空间轴、风光带和分区均由陵西湖公园串联,陵西湖公园如同脊柱一样,支撑联系了北部新城各空间结构,联系了亳州市老城,构筑了亳州的北向生态廊道。可以说,营造好陵西湖公园的绿化环境也就是营造好了北部新城的绿化环境,为新城的人气集聚事半功倍。
4.2北部新城的生态系统构建
4.2.1绿地系统结构
自然生态亚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新城的建设首先是为城市生态系统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子系统,为新城长远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北部新城先期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城市中的蓝绿资源,以原生水网为基底,道路绿化廊道为骨架,生态公园为起点,系统全面的规划新区的蓝绿网络。
4.2.2绿地系统内容
北部新城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三种类型的绿地系统(详见图5),形成公园绿地、滨水绿地、社区绿地、防护绿地和广场用地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绿地总面积214.26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6.51%。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4.3平方米。其中,陵西湖公园蓝绿线控制范围合计87.7公顷,占新区规划绿地总面积的41%。接近二分之一的绿化环境的质量对北部新城的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图4. 亳州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图(2014-2030)

图5. 亳州市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图
规划通过公园绿地(陵西湖公园)为核心,以道路附属绿地(北一环、临涡北路、元参路等),防护绿地(临涡北路南岸水系景观带)为纽带,组织关联六大组团社区公园,由面带线,以线连点,先构筑终端处理系统,后串联接入网点的点、线、面的综合网络系统。全面管理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结合渗透路面,大型储水设施,绿色建筑等,共同构成北部新城的海绵体系。
绿地成为这个体系的关键和纽带。
5陵西湖公园
5.1基本情况
陵西湖公园是北部新城空间环境里绿地面积最大、关联面最广、结构最复杂的城市绿地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空间。
陵西湖公园规划定位为绿色、低碳、生态、文化、健康、休闲城市公园。景观结构为:一轴、一带、四区、多点。
(1)一轴:南北生态文化休闲轴;
(2)一带:东西两岸活力休闲带;
(3)四区:从北向南分别是创意园区、活力园区、游乐园区、健康园区;
(4)多点:少年宫、图书馆、体育馆、游泳中心、酒吧咖啡屋等系列公共服务配套。
公园规划约1000亩,北起北一环路,南接涡河,西临花戏楼路,东至雪枫路,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300~700米。其中,核心水域陵西湖位于三条河流交汇之处,居涡河城区段北岸,北接陈治沟、亳宋河,南衔涡河,水域面积约400亩。
陵西湖水域沿岸林带连绵,散布原始村庄,污水直接排入,加之北部有酒厂排污,生活垃圾随意填埋,湖岸常年被雨水冲刷,湖底淤泥较深,水质较差,为劣Ⅴ类。常水位标高36米,与周边市政道路高程相差4米左右。北部新城建设后将增加面源污染,再加上水闸封闭造成水体流速减缓,水质将更差。
北部新城控规规划陵西湖为新城雨水排水接入区域,新城全面建设后,水质污染因素会更复杂。(详见图6、7)

图6. 亳州市北部新城集水区划分图(左)和自然径流趋势图(右)

图7. 亳州市北部新城排水规划说明示意图
亳州,属资源型、工程型、水质型缺水并存的综合型缺水地区。亳州市水资源总量24.885亿m3,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423 m3/a,是安徽省的1/3,全国的1/6。地表水缺乏拦蓄,利用困难。1980年以来,年平均降水量772.4mm,最大年降水量1276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517mm(1993年),年最大日降水量227.7mm(1997年7月17日)[8]。属于安徽省年平均降雨量最少的城市。
综合以上,水质的优良程度将成为影响整个公园环境的关键因素,也是北部新城的环境核心问题。
5.2样板区建设先行
综合新城建设用地布局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陵西湖大片水域及绿地,采取“净当先,滞、渗并举,蓄、用、排结合”的综合措施及技术,统筹片区的污染控制,对场地的可行性进行先期研究实践,为后续新区全面的海绵系统建设做出指导。
以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为单元体系,调蓄、净化径流雨水,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的水系入口、经过或穿越水系的城市道路、桥梁的排水口相衔接,构成示范区内 “海绵城市”的单元细胞。
5.3海绵城市实现的具体措施
5.3.1净当先
(1)截污措施
公园首先进行截污清淤,提升水质,共计清淤泥36万方,对原有的4个污水点统一设计接入污水管网,实现污水统一处理。清淤的淤泥晾晒后又再回用于公园绿化种植,最大化降低从其他生态系统中的输入。
地表径流雨水进入陵西湖之前设计沉淀池、前置塘等。对进入绿地内的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径流雨水对水系环境造成破坏。
(2)建立多级水质净化系统
在公园北端,水系上游进行环境整治,保持河流原形态,通过堰/闸抬升水位,联通内部水系,堆堤成岛,塑造生态浅滩,通过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的逐级净化,达到扩大边界效应的目的。在市政雨水接入区域设置设计沉淀池,前置塘控制进入陵西湖的超标雨水质量。
具体方法详见表1: 
表1多级水质净化系统表[9]
顺序 分 区 措 施 成 效
1 沙砾滩过滤区 以砾石为主,辅以少量沉水植物。金鱼藻、菹草等 通过沙砾滩沉淀、过滤河道内大量虚浮颗粒。
2 综合净化区 配置综合水生植物。菖蒲、轮叶黑藻、满江红等 对水中各种污染物综合吸收,使水质得到净化。其中不易被吸收的有机物绝大部分仍存在。
3 植物床净化区 主要以沉水植物为主,打造潜流湿地。金鱼藻、菹草等 选择沙质土壤层、滤沙层、煤渣层、粗沙层和砾石层,在砾石层中布置收集中水管网装置。去除不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组织体。
4 重金属净化区 植物主要以沉水植物为主,以漂浮植物为辅。轮叶黑藻、浮萍等 依靠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将水中富集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铅、镉、汞、砷等,进行吸收过滤,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5 病原体净化区 植物主要以挺水植物为主。水葱、芦苇等 植物从根部释放抗生素,将病原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属和肠球菌等被去除。
6 营养物净化区 主要以生根的挺水植物及浮水植物为主。菖蒲、芡实、睡莲等 所种植水生植物主要以吸收净化营养物(N.、P等)为主。
7 水质稳定调节区 以挺水植物为主。水葱、菖蒲等 经过一系列过滤净化后的水,水质可以达到景观用水标准为保持水质稳定,可在水体中增设曝气增氧设施,提高水体含氧量,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维护水体内生态系统稳定。
经过表流、垂直流、潜流多级水质净化体系的构建,通过初步净化,由上游劣Ⅴ类水体净化达到Ⅳ类,核心活动区水质基本达到Ⅲ类, 陵西湖水质变清,满足人们亲水要求。
(3)水质维持
植物枯枝残体、有机污染降解不完全等因素仍会对水体持续造成淤积,变清的水体仍然需要采取措施使其良性发展,通过先期投放,逐步培育的步骤,培养一、二、三、高级消费者,即对浮游动物和底栖昆虫、鱼类和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的培育,才能建立完整的物质循环链,使陵西湖成为一座有生命的生境。
这个过程也是由人工生态系统逐步向自然生态系统转化的过程。
5.3.2滞、渗并举,蓄、用、排结合
北部新城暴雨洪水特点是范围小,历时较短,但强度大。较大的暴雨必然会导致大量的雨洪弃水,这些弃水不仅难以利用,还会造成洪涝灾害。
涡河流域面积大,城区干流易形成量大、峰缓、历时长的洪水过程,同时受涡河干流持续高水位顶托,内河支流洪水难以下泄,往往形成大面积内涝。洪涝时,受建设用地超标雨水排放、涡河高水位顶托影响,陵西湖承载滞纳城市内涝、缓解涡河行洪压力的功能。
绿地系统具有四道洪涝灾害防线:(一)、树木的阻隔、截留地表流;(二)、林下植被像海绵一样吸收降雨;(三)、根系吸收形成地下流;(四)、湿地的蓄洪。陵西湖公园将这四道防线与公园功能、空间有机结合,满足公园的游、憩、娱、赏的基本功能外,通过退岸筑岛、还湖湿地、丰富竖向等方法,拦蓄和分流径流,削减流速和流量,利用时空分布的不均性,综合储蓄和加强雨洪调蓄利用,改善生态系统,避免或减少内涝发生,使之转化成资源水,实现以丰补枯,以夏弥冬,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1)增大雨水滞留面
陵西湖公园利用先天的地势,与周边道路自然衔接,整个公园体就是一座天然的下凹式绿地,滞蓄周边场地雨水,公园内部高程通过微地形的塑造,丰富视觉空间的同时还大大增加了雨水滞留面积。
公园内大约540亩的绿地以乔灌植被配置为主,有效减缓雨水落地及下渗的速度,减缓地表径流速,使降水缓缓渗入土壤,从而有效地延缓洪水形成时间,削减洪峰,减少水患的发生。
公园内的集散广场、慢跑道、步道、休息平台等硬质空间使用透水材料,主要面层材料分别为30毫米厚细粒式暗红色沥青混凝土,60毫米厚本色环保透水砖等,最大程度形成自然的雨水下渗通道,利于雨水被土壤吸收保持,并在土壤中逐渐渗透进入地下深层土壤,回补地下水。
慢跑道、步道双侧设置植草沟,小雨时,雨水通过透水沥青向地下渗透,随着雨势加大,来不及渗透的雨水便汇集到草沟,通过沟下生态滞留土、过滤蓄留沙层、蓄留砾石和渗漏管道层层渗透滞留。只有暴雨季节,超量雨水才会顺着草沟汇集到不远处的湿塘。与城市主干道及建设用地相交集的区域,人行道外侧设置也设置生态草沟,收集净化人行道上雨水,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成为城市排水系统网络的一部分。
(2)构筑集雨型绿地
相关研究表明,林地土壤透水性为草地的2至5倍、农田的3至10倍,树木根系深为1米时,林地土壤可蓄水量约100立方米/亩 [10] 。陵西湖公园内单纯绿地蓄水量约计54000立方米。通过微地形改造和给排水工程,形成一个地下蓄水系统,与现有地表蓄排水系统相连,构成绿地的蓄排水系统,最大限度蓄积林地范围内天然雨水。
(3)扩大调蓄面积 
陵西湖公园结合周边土方整理,竖向梳理,岸线加固,扩大原水域面积至29万方的水域,约增加4.8万方水域面积,扩充了雨水调蓄功能,使其成为片区雨洪管理的中心控制协调区。同时,梳理岸线形态,逐级放缓的驳岸,更有益于湖岸植物的生长,减缓雨水汇入陵西湖的速度。在原岸线上筑岛堆坡植林,基础更加牢固,岛屿与新岸线间形成缓坡湿塘,配置沉水植物,这个区域即是雨水调蓄与净化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5.3.3先自然,后工程,先海绵,后管道,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α≤80%的目标
(1)划分汇水分区
陵西湖公园通过先自然,后工程,先海绵,后管道的方式,公园消纳自身雨水,保证控制目标下的小雨入渗,大雨快排;在满足地形及基址条件下,协助消纳远期建设用地的外排雨水。
以陵西湖水域为界,陵西湖公园共划分A、B、C三个雨水排水分区,每个分区再划分为若干个汇水区,各分区的径流汇集到坡地、广场、道路、场所的周边的植草沟内,然后排至到其串联的雨水花园等渗透设施,多余径流通过溢水雨水管渠系统排至水系。
以B区为例,共划分42个汇水区,详见表2。
表2  B区汇水分区划分表[11]
区域编号 汇水区面积 综合径流系数
(㎡)
B1 3443.2 0.33
B2 3728 0.62
B3 1426.6 0.45
··· ··· ··· ··· ··· ···
B42 2892.00 0.47
(2)下垫面面积统计
统计各分区下垫面的面积,如表3:
表3  B区下垫面统计表[11]
分区编号 绿 地 铺砌路面 沥青及混凝土 硬屋面 透水铺装 建设用地 总面积
(㎡)
B1 2688.1 755.1 3443.2
B2 1295.4 1274.7 1157.9 3728
B3 913.4 513.2 1426.6
··· ··· ··· ··· ··· ··· ··· ··· ··· 
··· ··· ··· ··· ··· ··· ···
B
42 635.9 638.8 561 2892
总计 71470.46 28270.4 7890.38 1056.3 822.3 57853.2 168419.34
(3)各类设施布局与规模
雨水渗透设施深度为300mm,植草沟深度250mm。以B分区为例,区域内所需调蓄容积和实际调蓄容积及其综合径流系数、设计控制降雨量等详见下表:
表4  B区内所需调蓄容积、实际调蓄容积
及综合径流系数汇总表[11]
区域编号 汇水区面积 综合径流系数 控制
雨量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所需调蓄容积(m³) 实际本区调蓄容积容积(m³) 备注
(㎡) (mm)
B1 3443.2 0.33 36.00 80% 40.91 43.8
B2 3728 0.62 36.00 80% 83.21 70.5
B3 1426.6 0.45 36.00 80% 23.11 57.3
··· ··· ··· ··· ··· ··· ··· ··· ··· ··· ··· ··· ··· ···
B42 2892.00 0.47 36.00 80% 48.93 50.21
(4)径流总量控制
实现试点省强制性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 α≤80%。年SS总量去除率可达到40%-60%。根据各分区的径流总量控制率,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到各区的控制率,如B区,详见表5。
表5  B区径流总量控制率表[11]
区域编号 实际本区调蓄容积容积(㎡) 渗透量 实际控制雨量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mm mm
B1 43.8 1.96 40.27 82.11 
B2 70.5 3.15 31.86 79.49 
B3 57.3 2.56 93.24 99.00
··· ··· ··· ··· ··· ··· ··· ··· ··· ···
B42 50.21 2.24 38.59 81.28 
加权平均 81.88 
通过复核,设计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的要求。
(5)污染物控制
园区内径流污染控制主要是公园陆地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经过地表植物合植草沟的净化,悬浮物SS去除率达到60%,并对其他污染物有一定的去除和降解作用。在绿地或其他海绵措施当中,植物净化系统通过植物生长,吸收去除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植物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借助植物发达根系对雨水净化,可以有效减少污染物含量,天然雨水经绿地净化后,径流中的有机质能很快分解,无机物如硝酸盐和硫酸盐也能因滞留而有所减少。经过植物、土壤净化后的道路雨水一方面渗入地下,涵养了地下水源,另一方面,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将液态水以气态方式转移到大气中,促进水体循环,同时增加空气湿度,营造出宜人的小气候。
(5)雨水管渠
设计暴雨重现期:考虑项目特殊性,设计重现期取5年。
径流系数:绿地0.2;非透水铺装 0.8;透水地面0.4;屋面0.9。
管道粗糙系数:HDPE双壁波纹管,0.009。
雨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0.75米/秒。
设计暴雨强度按亳州市现行暴雨强度公式计算:
P=5 2503.831 / (t + 8.078) ^ 0.646
式中: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P——设计重现期,取5年;
t——降雨历时,5分钟;
标准植草沟为梯形断面:底宽水深0.25m,边坡比2:1。
根据曼宁公式,坡度0.003,粗糙系数取0.025。
则植草沟过水能力为50L/s。
根据汇水分区,若此区雨水量此项数值时,在沟底敷设溢流雨水管。并在雨水花园、转折、交汇处设溢流雨水井。超过植草沟排水能力的雨水经溢流雨水管排至水体。
5.3.4共筑城市蓝绿交织的示范区域
陵西湖公园从水、绿、城三个层面进行场地的特色营造, 打造特色“亳州长廊”。突出综合公园生态性、艺术性、功能性、动态性、整体性这些方面,利用湿地、滩涂和岛屿的设计,打造具有雨水净化和河道自净能力,且具有调蓄雨洪功能的河流廊道。结合现有树林植被和水岸,打造绿色自然、环境优美的休闲景观带,沿城市边界,结合商业和文娱用地,打造充满活力且具有生活记忆的景观走廊,突出实验示范区的多种可行性。
陵西湖公园作为北部新城绿地系统的主体,直接影响和关联着北部新城的自然生态系统。陵西湖公园以海绵技术为支持,植物、动物、微生物,道路、建筑、管线等人工设施和土地、水域、大气、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友好相处,公园在生物与环境共存、城市活动的支持、容纳、缓冲及净化方面提供了示范的平台,为北部新城的城市生态系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6结语
北部新城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对接近二分之一的绿化环境——陵西湖公园进行系统规划,把城市生态系统放在首位,以宏观的技术指标控制为基础,尊重场地精神,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宗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出发点,一体化规划“天上、地表、地下”的水系统,通过雨洪管理体系的组织规划,结合淮北区域气候特点,运用园林的观赏性、改善环境的生态效应性和生态结构的合理性三个方面的内涵,突出景观总体概念设计的指导作用,融入海绵城市体系建设思路,构建有机的绿地系统体系建设,有效指导新城的每一步建设实施。

【参考文献】
[1] 全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管理委员会.2011/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2] 参考:武汉成为我国首个通过水生态系统保护验收的城市.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11-13]
[3] 现代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价与优化.王宏
[4]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5] 全国城市规划职业制度管理委员会.2011/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6] 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编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12
[7] 北部新城详细控制性规划(最终稿) ——亳州市谯城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2016.5
[8]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9] 亳州市北部新城陵西湖景观设计(报批稿)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6.9
[10] 京郊日报.2016年07月25日/平原造林区成地下蓄水库
[11] 亳州项目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计算书——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2017.8


作者简介:
徐芳,1982.05,女,云南昭通人,汉族,大学学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景观设计管理工作,资深经理职务,现就职于中铁置业集团上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时代人物智库   2017-09-13 18:44:05 作者: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特朗普贸易政策对华贸易影响 8/23
2012年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单 1/15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四)  3/22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二)  3/22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商业经营模式研究——以众安在线为例 8/22
 

过刊检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

 读览天下

龙源期刊网

悦读网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