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品牌博览会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顾芳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北京 100040

[摘要] 全文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切入点,分析了国际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阐述了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文章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努力构建强有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的意义,并分别从传播队伍建设、传播手段建设、传播阵地建设、受众研究和传播本土化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国际传播   软实力 现代国际传播体系

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据新华社报道:“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 新华社2016年12月5日讯] 作为中国国际传播从业者,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中央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国际传播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努力落实在工作实践中去。

1、国际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2015年3月28日,国务院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推出。“一带一路”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起航,跨越太平洋、印度洋,穿行欧亚非三大洲,直通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一带一路”的实施将惠及全球30亿以上人口,不仅仅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一带一路”倡议推出后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支持。外交部长王毅2016年12月在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表示:“今年,习近平主席总结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的进展,提出中国愿同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指向的丝绸之路,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方向,描绘了共建‘丝绸之路’的新愿景,得到国际社会普遍响应。迄今为止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积极支持和参与的态度,我国已同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外交部网站2016年12月3日]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一带一路”得到如此多的国家积极响应,充分说明了这一倡议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世界人民心愿。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到如此巨大的地理空间、关系到如此庞大的全球人口,其实现难度可想而知。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得到沿线各国人民支持的积极一面,更要看到实现“一带一路”的巨大困难。“一带一路” 空间内,不仅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更有激烈的文化冲突、宗教矛盾、民族差异、领土争端和安全风险。朝核问题、南海问题、印巴矛盾、阿富汗问题、西亚北非局势、中东问题、难民潮、恐怖袭击等等诸多热点都集中在“一带一路”区域内。我们对此应有充分认识。
在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的同时,“一带一路”也受到一些国际质疑。质疑者有的对“一带一路”持悲观态度,认为这一愿景看上去很美好,实践起来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质疑者中不乏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宣扬“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寻求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而提出的,本质上是要为中国自身发展谋利益。有人甚至认为中国推出“一带一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世界经济上的控制和政治上的霸权。例如,日本舆论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日本阪南大学教授洪诗鸿认为,总体上日本政府和媒体对“一带一路”持怀疑态度,主要以唱衰为主。政治上,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巨大的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经济上,认为“一带一路”难以实施且经济效果值得怀疑。日本舆论总体上认为“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地缘政治上的意义更大些。[  凤凰国际智库2015年12月27日。http://pit.ifeng.com/a/20151227/46850823_0.shtml] 无论是国际上的“怀疑论”还是“别有用心论”,都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障碍,需要我们通过舆论宣传予以澄清,这对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挥中国文化软实力作用,促进民心相通,夯实政策沟通、设施互联、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解惑释疑,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这是我们国际传播工作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历史使命。

2、文化软实力与国际传播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有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对提高软实力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系亦有明确的论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我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但是要将这些资源转化为软实力,必须通过国际传播。可以说国际传播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国际传播西强我弱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凭借其占优势的国际传播能力迅速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一些西方媒体凭借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强势地位极力推动信息的单向流动,制造歪曲我国家形象的国际舆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构想的推出,“中国威胁论”成为西方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歪曲我形象的新的话题。由于我们传播能力不足,尚难以在国际上真正树立起爱好和平、合作共赢的中国形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我们通过国际传播不断宣传“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宗旨,争取最广大的民心支持,让更多涉及“一带一路”的国家民众真正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诚心诚意与中国一起共建“一带一路”。
著名学者、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教授柯林·斯帕克斯对中国如何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过中肯的建议。他认为,中国的海外传播很多时候目标受众不清晰,传播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同谁讲、在讲给谁听,定位上的这种模糊性让海外传播实效大打折扣。他建议中国应当更多地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国际受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传播规则,培育独立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媒体之外的、具有国际公信力的传播媒体。[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设研究”课题研究动态》] 前英国广播公司广播部高级编辑德博拉·沃格尔认为,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误解颇多,“文化偏见”的力量依然强大。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加强,中国同世界的交流更加频繁,世界对中国的印象也正在逐步改变。因为归根结底,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和她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通常是紧随其经济实力而来的。[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设研究”课题研究动态》]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为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对外传播的国家队,如何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国际传播能力,以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要求,成为摆放在全体国际广播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如何用中国声音生动诠释中国故事,而非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让国外受众轻松自然接受并理解中国立场、中国观点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努力构建强有力的现代国际传播体系
面对强势的西方传播体系,我们应整合各种资源,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建立强大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传播体系。
国际传播属于传播学范畴,需要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传播本身是一种信息流动。传播的实现包括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传播受体等多个环节。我国有庞大的传播专业队伍,有丰富的传播内容,但是我们的传播手段还不够丰富,尤其是现代传播手段还有待不断加强。我们对传播受体的分析不够,难以做到对不同受体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此外,我们对传播效果的评估还不能做到准确客观,对建立有效的传播效果评估体系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针对我们的不足之处,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更多的努力:
3.1.进一步加强传播队伍建设。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提高传播能力首先要注重提高传播从业人员素质,打造一流的国际传播团队。这支队伍应该政治立场坚定、传播业务精通;应对国家有关“一带一路”的各项政策有深刻领会;应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对象国国情;应能熟练运用对象国语言;应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具有开拓新媒体传播渠道的能力。现在我国各大媒体在很多国家设立有记者站,前方记者不仅仅有报道当地新闻的任务,更应该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宣传员。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应增加我媒体的存在,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加强媒体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应该着力在传播对象国里培养一批了解中国、对我友好的有影响力的媒体和媒体人。应注意结交当地各种自媒体和网络大V朋友,引导其友好客观地报道中国、宣传中国,用当地人之口讲述中国故事。
3.2.改进传播手段,尤其注意发挥新媒体的作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是新媒体传播能力战胜传统媒体的有力证明。新媒体覆盖广泛、传播迅速、受众现场感和参与感强、影响力大。可以说,谁掌握了新媒体,谁就占据了传播的主动权。我们必须要重视向新媒体倾斜,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和转变。现在我国主要对外传播媒体大多有了脸谱和推特账号,很多涉外单位注册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在一些国际著名视频网站上传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的作品。据介绍,“新华社从2015年3月起,加强在推特、脸谱、优兔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工作,开设统一官方账号,截至10月,总粉丝量已超过600万。此外还向区域性重要社交媒体拓展,已开设法、西、俄、阿、葡、日、缅、越、泰等15个语种的30多个账号”。[ 蔡名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求是》2015/23]  网络直播、互动平台、实时交流已经成为我们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应该说我们在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依然有很多不足,如信息更新不及时、对突发事件反应慢、对重大新闻报道不够及时、新闻报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八股腔、传播内容生动活泼不够等等。在新闻采编、翻译制作和审查播出等各个环节上都有改进的余地。
3.3.加强阵地建设。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外传播投入,加快中国媒体的全球布局,不断增加传播时间。在扩大我国际传播阵地和传播受众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一些资料介绍,中央电视台“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每天用6种联合国工作语言不间断对外传播的电视媒体,其节目已经在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拥有3.14亿海外用户”[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年卷)》第304页]。作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国家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整频率落地工程、节目本土化制作机构、英语环球广播工程、华语环球广播工程、多语种环球广播工程、新媒体业务建设、国际传播技术支撑系统建设”七大工程为主体,在努力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2014年底,国际台以65种语言向全世界播出,每天累计播出节目4800多小时,拥有102家境外整频率电台、13家广播孔子课堂,32个驻外记者站,8个地区总站,25家境外节目制作室,遍布世界的听众组织4112个,外籍员工200多人。”[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文化“走出去”年度研究报告(2015年卷)》第304页]  除了传统媒体的扩张,我国际传播在网络媒体的空间也在不断加大。中央电视台成立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新华社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创办了CNC6,旨在打造“全球点播台”。值得注意的是,在扩大阵地的同时,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所谓“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已经打破了“内宣”和“外宣”的藩篱。从世界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地进入到我国国内网络,看到国内的各类新闻。通过网络可以从手机上收看国内几乎所有电视台节目、收听到国内各个电台的播音。各类视频网站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方式。国际传播与国内传播结合日益紧密,无法完全剥离。传播的全球化、社会化、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正在受到挑战。甚至自媒体、包括单位和个人的自媒体正在进入传播的主渠道。我国国际传播的阵地建设必须应对这种新的挑战。
3.4.加强对受众的研究。“一带一路”多元文化和多种价值观共存是不可改变的客观现实。跨文化传播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显著特点。多元文化群体是“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受众特点。这一群体中有众多民族、使用多种语言、信奉不同宗教。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加强对特定受众的研究,尽可能地进行精准传播。在传播中,我们要注意尊重“一带一路”沿途众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妥善处理不同价值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通过传播的信息影响受众,而不是通过传播将信息强加于人,这才符合传播的客观规律,即信息的流动。
加强与当地受众的联系是受众研究的必要手段,也是完成传播过程中最后环节传播效果评估的重要途径。通过受众反馈,我们可以对我们传播的效果进行更准确的评估,不断改进传播工作。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中,广播是当地民众接受信息传播的最广泛渠道。很多电视、纸质媒体传播不到的地方,很多互联网尚未普及、新媒体触角还难以伸到的地方,广播成为走进当地民众最便捷的手段。多语种广播节目通过无线电波把我们与当地受众紧密连接在一起。在“一带一路”的国际传播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座空中桥梁建设,密切与当地受众的联系,扶植并积极支持当地听众俱乐部活动,让这些听众俱乐部成为我们研究当地受众特点的信息员、检查传播效果的评审员。 3.5.加大国际传播本土化的力度。针对“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社会制度、历史发展、种族文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推进本土化的对外传播形式创新。传播学中有一项接近化原则,即事实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越近,越具有信息传播价值。本土化可以大大拉近中国与当地受众的心理距离,在当地制作节目可以加大与当地社会的融入度,更能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在本土化过程中,当地语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正在努力利用其多语种优势,借用当地媒体和受众力量,大力推进节目制作和播出的本土化进程。今后,我们应该在加大小语种人才培养力度、争取扩大驻外媒体工作者数量、提高新闻翻译质量和速度、加大当地语言网页建设、扩大节目译制交流范围和提高新媒体当地化程度方面多下功夫,以进一步加大我国际传播本土化程度、提升我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简介
顾芳(1974-)女 汉族 江苏省苏州市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专业
学士学位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俄罗斯东欧地区广播中心 保加利亚语部 副译审 记者 翻译 播音主持,从事对保加利亚及其周边地区广播外宣及对保国别研究。2012-2016年任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一等秘书,从事文化外交工作。


时代人物智库   2017-05-26 21:44:48 作者: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特朗普贸易政策对华贸易影响 8/23
2012年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单 1/15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四)  3/22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二)  3/22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商业经营模式研究——以众安在线为例 8/22
 

过刊检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

 读览天下

龙源期刊网

悦读网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