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差异水平对学业倦怠的影响_时代人物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品牌博览会
 
大学生自我差异水平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葛欣 杨广柱 王濛濛 李欣然 伍雪 


佳木斯大学

摘  要:学业倦怠是影响大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自我差异则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何缩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正确看待自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该研究帮助大学生提出符合其实际情况的建议,帮助其更快摆脱迷茫、适应大学生活以及减少学业倦怠的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理想-真实自我差异与学业倦怠部分因子显著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差异    学业倦怠   
 
 1.前  言
自我差异(self-discrepancy)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称为自我导向(self-guides)或自我标准。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的表征,理想自我(ideal self)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的表征,在这两种自我的基础上,就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1]。经过对大学生的理想自我问卷和真实自我差异问卷的因子分析,提取出了具有共同的因素结构:交往能力自我概念、学业能力自我概念、身体能力自我概念、才艺能力自我概念[2]。
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3]。
目前国际上公认对“学业倦怠”的结构划分属 Maslaeh 与 Jaekso 提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说以及 Pines 的单维度理论。三维度理论模型主要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并认为倦怠是以阶段性出现的[4].。目前相较于单维度模型,学业倦怠的一阶三维度模型已经在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证明,并且三维度模型的拟合程度也是最为理想的,因此本研究认同学业倦怠的一阶三维度模型。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此项调查研究于2016年在黑龙江省某高校开展,研究对象为大一到大四的在校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2份。有效回收率90.5%。
2.2研究方法
2.2.1工具
研究采用广西师范大学贾远娥编制的《大学生虚构自我与真实自我差异问卷》修订版和连榕的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分别对两个变量进行研究,均采用1-5级的计分方式,信效度良好。
2.2.2研究程序
将上述两个量表由经过培训的学生担任主试,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测评,相隔一段时间发放后当场收回问卷。
问卷回收后,将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将原始分转化成问卷的分数,数据使用 SPSS17.0 运用独立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自我差异的特点
3.1.1大学生被试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差异的总体状况
表3-1  反映的是大学生被试的理想自我概念、真实自我概念以及自我概念差异的总体情况。由表可知,大学生被试的理想自我概念的总平均分为 2.95,各因子平均分在2.86-2.99 之间,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被试的应该自我概念水平相对较高,总均分为 3.64,各因子均分在3.58- 3.82之间。大学生理想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总差异均分为 0.85。自我概念差异各因子中,学业自我的虚构与真实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
表3-1 大学生理想、应该自我、自我概念差异的各因子及总均分的平均分和标准差(M±SD)
才艺自我  交往自我 身体自我 学业自我 差异总均分
理想自我  2.86±0.84 2.99±0.85 2.94±0.91 2.93±0.77 2.95±0.67
真实自我 3.61±0.84 3.58±0.74 3.58±0.82 3.82±0.82 3.64±0.70
自我差异 1.10±0.94 0.96±0.90 1.13±0.96 1.06±0.96 0.85±0.82

3.1.2 大学生被试自我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
以大学生被试理想—应该自我概念差异的各维度和总分作为分析变量, 进行2( 性别) ×4 ( 年级)  ×2 ( 文理) ×4 ( 生源) 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实际-应该自我差异诸因子及自我差异总分在生源上部分因子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有些因子还在年级×生源上存在交互作用,见表3-2。为了进一步明确实际-应该自我差异诸因子及自我差异总分的差异显著性,下面分别对生源作进一步的分析,交互作用在此不作考察。
       表3-2 大学生被试自我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
才艺自我差异  交往自我差异 身体自我差异 学业自我差异 自我差异总分
性别     .625 1.75 1.347 1.247 0.154
年级 .075 .073 1.219 .763 2.482
专业 .909 .731 .022 .656 0.887
生源 1.972* .967* .789* 1.577 4.531*
性别×年级 .133 .208 1.587 .208 4.106*
性别×专业 1.949 .707 2.303 .425 3.583*
性别×生源 .870 .121 1.316 .577 8.173*
年级×专业 .802 .828 1.410 1.187 1.781
年级×生源 1.334* .254* .639 .844 3.027*
专业×生源 .369 .839 .876 .285 1.627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1.3 大学生被试自我差异在生源上的差异比较
F 检验的结果表明(见表 ),不同生源大学生被试的自我概念差异得分除学业自我差异不显著外,在才艺自我差异、身体自我差异、交往自我差异三个维度和差异总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才艺自我差异、身体自我差异、交往自我差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在交往自我差异维度上,县城以上城市和县城的大学生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和镇的得分;在身体自我差异维度上,县城以上城市和县城的大学生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镇上大学生;在才艺自我差异维度上,县城大学生被试的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高于镇和农村的;在差异总分上,县城以上城市和县城的大学生被试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和镇的大学生。
表3-3 大学生被试自我差异在生源上的差异
维度 农村(①) 镇(②) 县城(③) 城市(④) F LSD
(n=) (n=) (n=) (n=)
 才艺自我差异 1.05±0.11 1.40±0.19 1.75±0.17 1.46±0.13 2.97* ③﹥①,④﹥①
交往自我差异 1.05±0.11 1.04±0.19 1.15±0.16 1.40±0.13 2.74* ④﹥①,③﹥②
身体自我差异 1.25±0.12 1.06±0.20 1.39±0.18 1.58±0.14 2.97* ④﹥①,③﹥②
学业自我差异 1.21±0.12 1.10±0.20 1.48±0.18 1.44±0.14 1.32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关。
3.2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特点
3.2.1 大学生学业倦怠比重及分布情况
从表 3-4 可知,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得分为61.8分,平均每个项目得分为3.09 分,从以上数据可得出,目前,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属于中等水平,而总体平均得分>3 的百分数占到样本总数的 40%,说明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业倦怠,而在各项分数中,情绪低落平均分达 23.60,行为不当平均分达12.52,成就感低的分数达 19.68,大学生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较多的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业倦怠。
表3-4 大学生被试学业倦怠的比重及分布情况
M±SD Item M/Ttem 平均得分﹥3的百分数
情绪低落 23.6±5.68 8 2.95 30%
行为不当 12.52±2.40 4 3.13 35%
成就感低 19.68±4.02 6 3.28 42%
学业倦怠总分 61.8±0.47 20 3.09 40%

3.2.2 大学生被试学业倦怠的多元方差分析
以大学生被试学业倦怠的各维度和总分作为分析变量, 进行2( 性别) ×4 ( 年级)  ×2 ( 文理) ×4 ( 生源) 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 实际-应该自我差异诸因子及自我差异总分在生源上部分因子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有些因子还在年级×生源上存在交互作用,见表3-5。为了进一步明确实际-应该自我差异诸因子及自我差异总分的差异显著性,下面分别对生源作进一步的分析,交互作用在此不作考察。
                 表3-5 大学生被试学业倦怠的多元方差分析
情绪低落 行为不当 成就感低
性别 0.000 3.584 0.026
年级 2.785* 0.061 2.937*
专业 0.118 0.576 0.333
生源 0.189 0.119 0.786
性别×年级 0.805 0.265 0.094
性别×专业 0.262 0.207 0.972
性别×生源 0.281 0.454 1.108
年级×专业 1.628 1.984 1.265
年级×生源 0.567 0.803 1.053
专业×生源 0.852 0.824 0.228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2.3 大学生学业倦怠及其各维度在年级上的差异
F 检验的结果表明(见表3-6 ),不同年级大学生被试的学业倦怠得分除行为不当不显著外,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的异显著性水平为p<0.05。经多重比较发现,在情绪低落维度上,大四年级显著高于大一年级、大三显著高于大一年级;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成就感低维度上差异显著,大一年级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年级;
                    表3-6 大学生被试学业倦怠的年级差异
维度 大一(①) 大二(②) 大三(③) 大四(④) F LSD
(n=) (n=) (n=) (n=)
情绪低落 2.59±0.16 2.83±0.13 3.15±0.16 2.87±0.12 2.785* ③﹥①,④﹥①
行为不当 3.04±0.12 3.05±0.09 3.10±0.11 3.16±0.09 0.061
成就感低 3.46±0.13 3.33±0.106 3.02±0.13 3.32±0.09 2.937* ①﹥②,①﹥③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2.4   高自我概念差异组、低自我概念差异组大学生学业倦怠状况比较
选取大学生被试将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把前27%的被试作为自我差异高分组,后27%的被试作为自我差异低分组。t 检验结果表明(见表 3-7)。理想-真实自我差异高低组在学业倦怠各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7 高自我概念差异组、低自我概念差异组大学生学业倦怠状况比较
维度 低自我差异组(n=98) 高自我差异组(n=98) t
M SD M SD
情绪低落 2.84 0.36 3.02 0.58 -0.20
行为不当 3.46 0.64 3.49 0.45 0.63
成就感低 3.54 0.16 3.73 0.49 -0.56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2.5  高学业倦怠组、低学业倦怠组大学生自我差异状况比较
选取大学生被试将学业倦怠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把前27%的被试作为学业倦怠高分组,后27%的被试作为学业倦怠低分组。t 检验结果表明(见表 3-8)。学业倦怠高低组在自我差异各因子上只有学业自我差异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3-8 高学业倦怠组、低学业倦怠组大学生自我差异状况比较
维度 低学业倦怠组(n=98) 高学业倦怠组(n=98) t
M SD M SD
才艺自我差异异 0.175 0.198 0.00 0.00 -2.497
交往自我差异 0.109 0.156 0.167 0.289 0.438
身体自我差异 0.125 0.183 0.00 0.00 -1.93
学业自我差异 0.083 0.126 0.222 0.385 0.613*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3 大学生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差异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见表 3-9),除行为不当与自我差异的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及其他各因子与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各因子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自我差异各因子中,学业自我差异与学业倦怠的相关为中等程度,在学业倦怠各因子中,行为不当与自我差异各因子的相关不显著,情绪低落与自我差异各因子相关较低且成负相关,成就感低与自我差异各因子成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表3-9 大学生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差异和学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情绪低落 行为不当 成就感低
才艺自我差异 -.245* -.007 .282*
交往自我差异 -.213* -.023 .272*
身体自我差异 -.197* .006 .322*
学业自我差异 -.452* -.119 .422*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4 大学生自我差异和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将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真实自我差异的四个因子得分作为预测变量,对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见表 3-10)。结果表明,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对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分别可解释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变异量的 20.7%和 18.1%。
           表3-10 大学生被试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对学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 预测变量 调整R² F B 显著性
  才艺自我差异 .221 .207 16.002 -.046 .432
 情绪低落 交往自我差异 .221 .207 16.002 .052 .387
身体自我差异 .221 .207 16.002 .389* .956
学业自我差异 .221 .207 16.002 -.360 .000*
才艺自我差异 .026 .009 1.522 -.042 .378
 行为不当 交往自我差异 .026 .009 1.522 .023 .211
身体自我差异 .026 .009 1.522 .058 .635
学业自我差异 .026 .009 1.522 -.093 .069
才艺自我差异 .195 .181 13.698 .033 .516
成就感低 交往自我差异 .195 .181 13.698 .029 .588
身体自我差异 .195 .181 13.698 .073 .137
学业自我差异 .195 .181 13.698 .024 .000*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4.讨论
1、大学生自我差异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被试的理想自我概念水平相对较高,总均分为 3.64。大学生理想自我概念与应该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差异上的差异不显著与黄希庭、郑涌(1999)研究的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呈“U”形变化,二年级最低,四年级最高[5]这一结论不符。
2、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学业倦怠水平属于中等水平,在学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得分中,情绪低落得分最高,成就感低次之,行为不当的分数最低,这与全莉娟,侯中红等人对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研究的结论基本相符[6]
3.相关分析表明,除行为不当与自我差异的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及其他各因子与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各因子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这说明自我差异对学业倦怠是有一定程度影响的,自我差异与学业倦怠的部分因子是存在相关的。
4.将大学生被试的理想-真实自我差异的四个因子得分作为预测变量,对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对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分别可解释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变异量的 20.7%和 18.1%。这说明了实际-应该自我差异可作为学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之一。
5.结论
     1.大学生理想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总差异均分为 0.85。自 我概念差异各因子中,学业自我的理想与真实的差异程度相对较大。
     2.不同生源大学生被试的在自我概念差异得分除学业自我差异不显著外,在才艺自我差异、身体自我差异、交往自我差异三个维度和差异总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我差异上的差异不显著。
     3.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得分为61.8分,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大学生在情绪低落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较多的大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业倦怠。
    4.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业倦怠的部分维度上差异显著。除行为不当不显著外,在情绪低落、成就感低两个维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和不生源的大学生均在学业倦怠上差异不显著。
    5.高、低自我差异组大学生被试学业倦怠总分及各因子得分的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低学业倦怠组被试在自我差异各因子上只与学业自我差异存在显著差异。
    6.相关分析表明,除行为不当与自我差异的各维度相关不显著外,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及其他各因子与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各因子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7在自我差异各因子中,学业自我差异与学业倦怠的相关为中等程度,在学业倦怠各因子中,行为不当与自我差异各因子的相关不显著,情绪低落与自我差异各因子相关较低且成负相关,成就感低与自我差异各因子成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8.理想-真实自我差异对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分别可解释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变异量的 20.7%和 18.1%。


6.建议和对策
第一,学业倦怠主要由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造成,学校要从这三方面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大学生学业倦怠的产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7] 。社会应该加大培养人才的宣传力度,学校应该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包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高质量和足够数量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教学过程.。积极的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压力和挫折[8]。个人应该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适宜的学习和发展环境[9]。大学生刚入校园,对于大学的生活充满着憧憬和希望,所以学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有计划的活动,例如讲座或者小组讨论,来对大学生为了四年的学习生活做一个比较系统,适宜的学习计划。从而使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不再充满困惑和迷茫,早日达到理想自我。
 第二,人口学变量是探讨学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10]。总体来说,城市大学生的自我差异程度和学业倦怠程度是和农村的大学生存在差异的,大多数农村父母及其家庭成员没有时间顾及到孩子的学习,所以这些孩子可能会承载较轻的压力和期望。而生活在城市里的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所以他们接触到的外界的诱惑和信息也可能会更多,这可能会使他们分配给学习的时间变少了,从而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学习想法。所以学校更应该关注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及时的作出调整。


时代人物智库   2017-05-03 12:25:11 作者: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特朗普贸易政策对华贸易影响 8/23
2012年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单 1/15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四)  3/22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二)  3/22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商业经营模式研究——以众安在线为例 8/22
 

过刊检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

 读览天下

龙源期刊网

悦读网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