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思政”引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_时代人物 智库_http://www.ems86.com/index.php
 
品牌博览会
 
“微思政”引领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投稿信箱:ems9586@163.com   编辑部:电话:010-86109586广告部:电话:010-86109586发行部:电话:010-86109586


——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

 

覃鑫渊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互联网+”大背景下,“微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微思政”创新了思政工作的模式,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微媒介传播的多元文化也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对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带来挑战。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入手:国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高校利用微媒介上好思政课,学生要学会辩证思维、理性运用微媒介,三方合力,将“微思政”的长处最大化,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微思政;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意识形态

 

 

作者简介:覃鑫渊,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重庆 400715)

引言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书记定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大众传播正通过“微形式”——微信、微博、微电影等进行实时传送,新形势下的“微思政”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因此,研究“微思政”的宣传与传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微思政”的内涵及重要性

 

“微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学界对其还处在探索研究的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定义,其中以朱宏胜为代表的一些较早研究“微思政”问题的学者认为,“微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即在宏观主导下通过无计划的、间接的、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将教育渗透于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达到“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微思政”教育的理念是以一种“碎片化”和“微言大义”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产生“正影响”,避免那种枯燥乏味的说教。教育者含而不露,以受教育者朋友或知心人的身份,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根源进行深入了解,并指导其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基于此,笔者认为,“微思政”是一种为适应当下社会网络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微”字,从教育理念来说,这个“微”并非“微小”,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一种更加灵活、细微而又与时俱进的方式贴近当下的高校学生;从思政主体来看,“微思政”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还包括“互联网+”背景下的双向互动;也不仅限于思政教师个人,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发、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转发,都可以是价值观的引领、正能量的传递和良好舆论环境的塑造,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思政”的确体现了“隐性教育”的特点,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其是一种时代大发展下的新兴教育,“微思政”的全覆盖和即时性,不仅达到了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也决定了在网络舆情爆发时,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出声音,打破网络谣言,引导舆论走向,成为最及时有效的危机化解渠道。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下的“微思政”

 

当前“微思政”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微时代的来临,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创新了思政教育新领域、推动了社会不断进步;但与此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也夹杂其中,不断被传播和放大,对现实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机遇——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的单向传播,微时代的发展,不仅让思政教育贴近了生活,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政工作者”的想法;更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拉近了学校与生活的距离,真正践行了“思政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1. 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也就是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从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上名不见经传的游泳新秀傅园慧,凭借“移动表情包”“一问成网红”,到她随口说出的“洪荒之力”风靡网络,进而成为2016年度社会流行语,互联网带动下的“粉丝文化”所形成的无形沁润,往往会“于无声处听惊雷”,形成快速的大众传播。同样,“微思政”可以借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内容为王的基本特性和粉丝文化的传播规律,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传递更加迅捷快速,让思政教育走近生活、贴近现实。

2. 创新传统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如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将VR技术运用到思政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学生得以“重走长征路”,真切体验那段光辉岁月。这一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学习长征精神不只是停留在纸上的“史诗”,也不再是定格在照片中的“画卷”,而成了一段可感知可互动的沉浸式体验。搭载新媒体的翅膀,思政课更轻盈也更有趣,在时代感和吸引力剧增的同时,也轻松实现了内容的有效到达和影响力辐射。

3. 跨越时空,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微思政”对时空界限的超越,在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交互式、渗透性的思政教育方式,网络媒介所具有的人性化的交互式体验,使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平等自然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加深对学生的理解和关心,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学生则能通过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表达,消除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感和距离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寻、内化于心,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微思政”还以网络文化的形式,通过图片、视频、微电影等丰富形式得以呈现,这种隐蔽化的思政教育形式,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二)挑战——各方压力冲击下的“微思政”

不容忽视的是,微时代在为传统思政教育课堂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关于如何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认真研究、把握和引领当代社会思潮,引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和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思,各方压力冲击下的“微思政”成为我们当下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挑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糟粕文化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当下,微媒介平台上充斥着海量而又未经筛选的社会思潮,迅速发展的大众传媒将多元思潮传入,导致各种文化观念和价值理念肆行,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文化价值观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使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冲击和淡化。其中,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转发,就容易吸引一定数量的围观者和参与者,造成舆论大面积的扩散,进而对微媒介使用度和依赖度较高的青年带来思想上的冲击,颠覆其主流价值观,让广大青年在无意中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动摇甚至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糟粕文化严重影响了青年对指导思想的价值选择和正确判断,对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2.传统的思政主客体教学模式受到挑战

微时代的到来,微媒介平台上出现了重叠、互换和互动,传播主客体间的界限愈来愈模糊,每个节点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中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垄断地位已经被打破,微博上的每一次有感而发、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次转发,人人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各种不同的声音都可以汇聚在同一平台上,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构成了挑战。固定的讲座式教育不再受欢迎,而网络在线学习等方式更加被青睐。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受冲击,教师角色被遮挡,难以与学生思想产生“共鸣点”。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如果价值观没有契合,师生之间不再同步,“摇动”、“推动”、“唤醒”无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自然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最大化“微思政”优势

 

“微思政”作为新形势下的产物,有效性不置可否,在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高校和学生三个维度入手,将“微思政”的优势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政工作。

(一) 国家层面——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立足国家,必须坚持理论自信,让话语力量跟上发展的脚步。话语权建设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和增强自信的关键和迫切任务,其目的有两个:一是抵制和反对西方的意识形态霸权,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其渗透和影响;二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凝练升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概念、范畴、理论和话语体系。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自信,主流意识形态就会缺少“脊梁”和“筋骨”,无法长久居于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国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党的历史和理论教育,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用彻底的理论说服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二)高校层面——利用微媒介上好思政课

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咽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可度是高校“微思政”是否可行的关键。立足高校层面,必须大力发挥微媒介思政工作积极作用,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1.积极引导,因势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学生在哪里,关照和服务的阵地就要延伸到哪里;学生有着怎样的成长和信息接收规律,教育和引导就要因势创新。搭载新媒体的翅膀,思政课更轻盈也更有趣,在时代感和吸引力剧增的同时,也将轻松实现内容的有效到达和影响力辐射。高校在利用其将课堂趣味化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规避错误思潮的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贴近生活,紧跟时代

“微思政”的有效开展,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贴近生活,让书本上的文字变得有温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是要善用“微语言”。通过短小精炼、轻松诙谐的语言和符号、字母、表情包等辅助形式,代替冗长晦涩的说教,使教育内容更具生命力;二是要“微言大义”,言语形式虽“微”,但内容和思想不“微”,要将理性分析和严谨阐释用浅显、质朴的话语表达出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三是从实处破题,真情流露。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灵的沟通,灵魂的碰撞,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表达真情实感,用生动故事讲好深刻道理,传播好中国声音,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感悟和追求。

3. 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习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思政工作“活”起来,高校可以立足以下几个层面:一要强化主流网站建设,“高度重视占领网络阵地,建设更多正面的网站,传播更多的正面信息”。在保持其信息内容严谨性的同时,突出大学特色,提高网站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参与度;二要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重点打造高质量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层层构建网络新媒体交互的立体网络,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旗帜标杆;三要积极推进媒体融合,对各类新旧媒体统筹协调,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多媒体发展布局,实现各媒体平台队伍的资源共享,凝聚合力,同频共振。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只有理顺工作脉络、掌握媒介大方向,才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政工作不仅“活起来”,更要“火起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繁荣思政教育“微产品”,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如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拍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版“小苹果”》,将核心价值观舞出来,网上网下有机结合,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达到寓教于乐、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

第二,引领思政教育“微对话”,构筑师生双向互动模式。将图片、视频、纪录片等多种媒介运用于思政教育中,丰富教育形式;同时引导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使网络新媒体成为导引学生向上向善的有效途径。

第三,优化思政教育“微环境”,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即“文化育人”。鼓励大学生群体中的红色理论社团的发展,结合思政专业,彰显综合优势,引领理论前沿。同时对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进行实时监控,防止不良信息侵蚀大学生的思想,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生态。

(三)学生层面——辩证思维、理性运用

习总书记20145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曾讲到: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年轻一代必须增强自身的精神自信力,要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1. 养成辩证思维方式

在微时代,面对每天林林总总的各色新闻,我们是否能做到客观对待,理性思考,而不是一味盲从,全盘接受呢?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身为年轻一代,身为民族的未来,我们有必要在接受新思想时保持怀疑,有自己的思考,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不能对传播的一切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不能天真地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真理。相反,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养成批判性思维方式,理性地去认识和把握,过滤掉不能接受的,吸收有益于我们自身发展的东西。

2. 价值内化、行动外化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启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引导活动,不管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什么样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其主要目的都是引导受教育者将教育信息吸收、内化,并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使之成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社会的人。而我们作为受教育者,只有不断加强自我教育意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将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知识和道德水平,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预期目标。

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同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在微时代的背景下,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三个自信”,把个人梦同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连接起来,用国家梦、民族梦引领青春梦,用青春梦推动国家梦、民族梦,在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过程中实现青春梦,夯实为梦奋斗的思想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

 

四、结论

 

综上,当今“微思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牢牢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充分利用微媒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稳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尤其我们身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更要从现在做起,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做一名合格的思政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

[3] 张耀灿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

[5] 郑运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微思政”模式[J].红旗文稿.2017.

[6] 徐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导向研究[J].教学与研究.2016.

 

时代人物 智库   2017-04-10 18:17:54 作者:www.ems86.com 来源: 文字大小:[][][]
热门文章
特朗普贸易政策对华贸易影响 8/23
2012年度“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名单 1/15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四)  3/22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二)  3/22
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现状及商业经营模式研究——以众安在线为例 8/22
 

过刊检索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

 读览天下

龙源期刊网

悦读网

 

 

组织机构

 

关于我们 在线投稿 汇款方式 全站搜索 友情链接

        说明:部分文章源于网络转载,原作者无法查证,如有侵犯版权或不同意网络资源共享,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
        咨询电话:029-86191817  投稿信箱:87610500@163.com